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MC重倉銀行股:「壞賬銀行」轉身「白衣騎士」

2025-07-25 16:19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郭聰聰、張欣 北京報道

  在中國金融業的化險進程中,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AMC」)正以「白衣騎士」的角色活躍於上市銀行股權市場。

  近期,A股銀行一系列密集的股權變動引發市場強烈關注:7月末,光大銀行披露中信金融資產持股比例提升至8%,同期中國銀行H股公告顯示中信金融資產的持股比例增至18.02%;6月底,中國信達資產將117.85億元浦發轉債轉換為9.12億股A股,成功躋身浦發銀行前十大股東;中國長城資產則通過提名高管出任民生銀行非執行董事強化公司治理參與。

  多起AMC增持上市銀行股的案例背后,折射出中國資產管理行業與銀行業關係的角色演變:從20世紀90年代從銀行體系剝離出來的 「壞賬銀行」,逐步蜕變為如今深度參與銀行資本補充、銀行治理乃至戰略協同的 「白衣騎士」。

  與早期政策性使命不同,本輪AMC對上市銀行的戰略佈局,更多體現出市場化投資與功能性定位的有機統一——既追求合理的財務回報,又承擔着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的特殊使命。

  2025年,AMC在銀行股權市場的活躍表現成為近期金融領域的焦點——從直接增持到可轉債轉股,中信金融資產、中國信達資產、中國長城資產等全國性AMC(記者注:「全國性 AMC」特指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大型資產管理公司,與地方 AMC 形成區分)紛紛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大舉買入A股銀行。

細數近期在銀行股權投資活躍的AMC,非中信金融資產莫屬,該公司通過「增持+轉債」策略在A股銀行市場動作頻頻。7月23日晚間,光大銀行發佈公告稱,其股東權益變動觸及1%整數倍。公告顯示,2025年1月20日至7月22日期間,中信金融資產通過二級市場增持光大銀行股份共計5.43億股,持股比例由7.08%提升至8.00%。實際上,早在2023年3月,彼時該公司還是前身華融資產,就已通過可轉債方式持有光大銀行7.08%股份。本次中信金融資產在二級市場上大規模增持,也令其正式躋身光大銀行主要股東序列。

  與此同時,中信金融資產對中國銀行的佈局也在穩步推進。7月22日晚,中國銀行在港股披露,大股東中信金融資產於2025年6月大舉增持23.84億股中國銀行H股,持股比例也由17.32%上升至18.02%。回溯時間線可以發現,該公司自2024年11月起就開始了對中國銀行H股的持續增持。

事實上,中信金融資產的增持計劃早已有跡可循。2024年11月,該公司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投資配置的議案》就明確披露,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投入不超過40億元增持光大銀行股份,同時準備動用不超過260億元資金增持中國銀行。該議案還涉及總額不超過503億元的綜合投資配置方案,其中包括約113億元用於收購中信股份4.88%股權等重要佈局,這一系列動作充分彰顯了中信金融資產增持A股銀行的堅定意圖。

除中信金融資產外,其他全國性AMC同樣動作頻頻。

  2025年6月底,中國信達資產旗下信達投資將持有的117.85億元「浦發轉債」全部轉股為9.12億股A股,持股比例達3.01%,成功躋身浦發銀行前十大股東。對於浦發銀行而言,這無疑是迎來了自己的「白衣騎士」—— 彼時,截至當年6月底,浦發轉債仍有382億元未完成轉股,佔其發行總量的76.4%左右,而距離贖回僅剩4個月時間,銀行正面臨巨大的現金償付壓力。在此背景下,中國信達資產以117億元轉債轉股的動作,無疑成爲了推動浦發債轉股進程的關鍵力量。

  與此同時,中國長城資產也通過深度參與銀行治理的方式強化戰略佈局。在2025年6月召開的民生銀行股東大會上,審議通過了選舉長城資產副總裁鄭海陽為非執行董事的議案(需監管覈准)。而據現行監管規定和民生銀行《公司章程》,持有3%以上股份的股東纔有權提名董事候選人,側面印證了長城資產目前已達到這一持股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可轉債轉股已成為AMC增持銀行股權的主要選擇——這種兼具債權安全性與股權收益性的金融工具,既符合AMC審慎的風險偏好,又為銀行提供了靈活的資本補充渠道。

  要理解AMC今日的角色,需從銀行股東結構的漸進式演變中尋找答案。

回溯上世紀90年代,為配合國有銀行市場化改革,四大全國性AMC應運而生,通過剝離超萬億元不良資產奠定了風險處置的專業基調。自這一時期起,AMC與銀行業就存在着「共生基因」。

  2000年初期,隨着金融業開放和銀監會成立,銀行股權結構開啟首輪重大調整,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金融學院銀行管理系主任宮迪教授介紹道:這一時期的戰略投資者既包括帶來資本和管理經驗的外資銀行,也包括央企和民企。這一時期,引入戰略投資者、鼓勵股權多元化,主要是爲了改善公司治理,引入增量資金補充銀行資本金,打破地方政府對於地方銀行的過度干預。

  在2009年政策性不良資產處置收官后,四大全國性AMC轉向商業化轉型,拓展租賃、信託、證券等綜合金融牌照,形成「大資管」版圖。四大AMC,例如中國信達資產、原中國華融資產等開始從不良資產處置轉向綜合金融,但銀行股權投資尚未形成規模。

  2018年成為行業關鍵轉折點。隨着資管新規和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出臺,金融防風險上升爲監管主線。在政策引導下,如房企類的民營資本主動或被動退出,地方國資和AMC介入風險處置,銀行股權結構呈現「國有化」回潮。

  2018年發展至今,全國性和地方AMC正在通過多元化方式參與銀行改革。2023年起中信金融資產通過持續增持光大銀行股份,山東金資(山東省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則在2024年成為恆豐銀行第一大股東,都展現出AMC作為商業銀行戰略投資者的新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央企「退金令」(國資委要求央企聚焦主業,原則上不得中央企業新設、收購或新參股各類金融機構)的出臺進一步重塑了市場格局——隨着2025年6月長城資產出售了持股十一年的長城華西銀行,至此四大AMC控股或主要參股銀行僅剩大連銀行(中國東方資產控股)和南洋商業銀行(中國信達資產全資控股)。同時,在參股方式上,AMC主要通過可轉債轉股、二級市場增持等市場化手段,既保持了靈活性又確保了風險可控。

  宮迪指出,這場歷時二十年的銀行股東結構位次輪換,本質是銀行公司治理持續優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底層邏輯體現在三個維度:政策導向從「開放引資」轉向「風險防控」;監管重點聚焦產融分離,遏制房企「自融」亂象;AMC職能從被動處置不良資產升級為戰略投資者。

  「股權結構變化的底層邏輯是優化銀行的公司治理,抓住銀行股東這個‘牛鼻子’問題。」宮迪強調,這種轉變對提升銀行治理水平和增強金融體系穩定性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方面,AMC的專業化介入顯著改善了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其逆周期操作特性使其能夠幫助銀行化解了資本壓力,為金融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穩定器作用。

  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AMC崛起為上市銀行「白衣騎士」的背后,既源於監管政策的主動引導,也得益於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

從監管層面看,日趨嚴格的股東資質要求和關聯交易規範,為AMC入場創造了政策環境。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曾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監管部門對銀行股東資質、關聯交易等方面的要求日趨嚴格,推動了股權結構的優化調整。如房地產企業等高槓杆、高風險行業的退出,既符合「脱虛向實」的政策導向,也有助於切斷銀行與房地產行業的風險傳導鏈條。

市場助推也是AMC入股上市銀行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銀行股的投資價值正在重估。Wind數據顯示,2023-2025年A股銀行板塊平均市淨率維持在0.6倍的歷史低位。與此同時,銀行股也呈現上漲勢頭。截至2025年7月25日,42家A股上市銀行今年以來股價全部實現上漲,其中浦發銀行、廈門銀行等漲幅超過30%,10家銀行漲幅逾20%,這為AMC提供了低成本獲取高分紅資產的絕佳機會。正如宮迪所分析,銀行股正從「融資工具」轉變為「價值投資標的」,AMC更看重其穩定的分紅收益和長期資產重估潛力。

  另一方面,AMC自身轉型需求也推動了這一趨勢。中國信達資產2024年傳統不良資產處置業務虧損5.87億元、中信金融資產的不良債權資產收入持續下滑,2024年下滑至129億元,同比下降25.10%。這些數據無不顯示着,傳統不良資產處置業務的盈利能力正在呈現下滑趨勢,單純依靠不良資產處置已難以支撐AMC的持續發展。

  一位資深AMC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銀行股權投資不僅能帶來穩定的股息收入,還能通過權益法覈算優化財務報表,自然成為AMC轉型的重要選擇。在中信金融資產2024年的業績表中也可以看到投資收益的強力支持——年報顯示,「其中其他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貢獻了124億元的增長。最終,中信金融資產2024年實現歸母淨利潤 96.18 億元,較上年增長440%(為上年的5.4倍),創下六年來最佳業績。

業務協同效應是AMC與銀行深度合作的另一個重要基礎。

  宮迪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入股商業銀行,AMC可以優先承接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形成風險處置的閉環。例如,恆豐銀行目前的大股東——地方AMC山東金資就在2019年一次性剝離了恆豐銀行的千億不良資產,實現不良的「潔淨出表」。更重要的是,AMC通過派駐董事等方式深度參與銀行公司治理,推動風險管理體系升級。中國長城資產提名民生銀行董事、中信金融資產向光大銀行派駐高管等案例都表明,AMC正在從單純的財務投資者轉變為積極的戰略合作伙伴。這種轉變對於打破銀行「內部人控制」、減少關聯交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這種多元化合作產生了多重積極效應。宮迪分析道,從微觀層面看,AMC通過權益法覈算以低市淨率入股,優化了銀行資本結構;派駐專業董事強化公司治理,減少關聯交易風險;聯合開展資產證券化等創新業務,盤活存量資產。從宏觀視角觀察,AMC的逆周期操作既阻斷了風險傳染,又通過資本注入幫助銀行達標監管要求,更推動區域性銀行市場化出清,顯著提升了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性。

  然而,這種合作也面臨諸多挑戰。曾剛特別強調,長期來看,這些股權持有必須符合AMC的功能定位,而非純粹的商業化發展。AMC作為具有一定政策性屬性的專業機構,其持有銀行股權應當服務於風險化解和金融穩定的大局,而不是單純的投資收益最大化。

  「這要求AMC在參與銀行治理過程中把握好專業介入的‘度’——即要求AMC在參與銀行治理時,既要發揮專業優勢,又要保持適度的獨立性,避免過度干預銀行的日常經營決策。同時,監管部門也需要建立相應的制度安排,確保AMC持有銀行股權的規範性和透明度。」曾剛補充道。

  (本報實習生王彥穎、劉晴對本文亦有貢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