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5 15:59
時令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谷歌DeepMind不信邪。
這不前腳,谷歌剛獲IMO金牌,小扎就光速挖走三名核心團隊成員。
如此抓馬又無語,更多人都勸谷歌DeepMind小心點兒吧,要不以后論文署名都匿名吧,實在不行學習中國互聯網公司用花名吧……
沒想到啊,谷歌IMO金牌團隊不信邪,直接曬出來團隊全家福——既像是迴應,又多少有點挑釁。
Thang Luong,谷歌IMO金牌團隊負責人——DeepMind超級推理團隊負責人,還專門艾特了每個人。
這簡直就是給小扎遞刀子了…(bushi
除此之外,他還分享稱他們在IMO開幕前,從四處各地齊聚在一起共同見證這一「奇蹟時刻」。
以及有意思的是,被小扎挖走的那3個華人,沒有出現在合照中。
谷歌大模型衝刺IMO,一周煉成「數學奇蹟」
團隊負責人Thang Luong,這次進一步透露了他們的準備細節。
在IMO2025開賽前夕,Google DeepMind的科學家們,做了件堪稱「傳説級」的事。
來自山景城、紐約、新加坡等地的核心成員齊聚倫敦總部,為衝擊IMO金牌做最后一搏。正如核心成員Thang Luong所説:
我相信,那一周就是所有奇蹟發生的時候。
他們把之前摸索出的所有「配方」整合起來,進行了一次全力以赴的衝刺訓練。
值得一提的是,要跑這次模型,竟然還得從多個團隊東拼西借計算資源,此舉讓Thang Luong也很無奈。
在IMO結束前兩天,團隊終於完成了對Gemini Deep Think的最終訓練,使其性能達到了巔峰狀態。
Thang Luong對此評價道:
其表現不僅在數學推理上令人驚歎,在代碼生成及其他複雜推理任務上同樣令人難以置信!
IMO金牌團隊核心成員
在這份剛剛公佈的16人名單中,有4位華人成員,而此前被小扎挖走的三人未在其內。
下面是關於一些核心隊員的詳細介紹。
Yi Tay,Deep Think IMO金牌的聯合負責人,曾是谷歌大模型PaLM、UL2、Flan-2、Bard的重要參與者。
比較有意思的是,2023年3月末,他曾官宣離職谷歌參與創業RekaAI,並擔任該公司的首席科學家。
在此之前,他在谷歌大腦工作了3.3年,參與諸多大模型的研究,撰寫累計約45篇論文,其中16篇一作,包括UL2、U-PaLM、DSI、Synthesizer、Charformer和Long Range Arena等,約20次產品發佈,妥妥大牛一位。
但遺憾的是,由於創業初期妻子懷孕,他不得不同時兼顧兩邊,由此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種種原因,他決定重回谷歌。
Quoc Le,Google Brain創始人之一,本科畢業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后於斯坦福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師從吳恩達。
Andreas Kirsch,目前在Google DeepMind擔任研究科學家,在慕尼黑工業大學 獲本科及碩士學位,后在牛津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Theophane Weber,擁有MIT的運籌學博士學位,早年還在Analog Devices的Lyric Labs擔任研究科學家。
Dawsen Hwang,曾在國立臺灣大學獲學士學位,在MIT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從小就對解決數學難題感興趣,曾參加2003年和2004年的IMO,並分別獲得銀牌和金牌。
Jieming Mao,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后於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獲得博士學位,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沃倫中心博士后研究員。
Jonathan Lee,曾於伯克利加州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專業獲學士學位,在斯坦福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主攻強化學習。
Vinay Ramasesh ,在MIT獲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於2019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實驗物理學博士學位,曾致力於研究基於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處理器。
Lei Yu,在諾丁漢大學完成本科教育,后在劍橋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並在牛津大學完成博士研究,她於2017年加入Google DeepMind擔任研究科學家。
Zicheng Xu,高中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成績全優 (GPA滿分),隨后在萊斯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和數學經濟學雙學位,並計劃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好了,這麼多人才都登場了,小扎是不是已經磨刀霍霍?
參考鏈接:https://x.com/lmthang/status/1948458590492393834?s=46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