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超150億元!中國石油參與注資

2025-07-25 12:02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周刊)

關鍵詞 | 中國石油注資中國驟變共 2732 字 | 建議閲讀時間 分鍾

7月22日,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註冊資本超150億元,由中核集團、中國石油崑崙資本、上海國資等多方聯合注資,目標推進可控核聚變工程化及商業化。

七家股東包括中核集團(持股50.35%)、中國石油崑崙資本(20%)、上海未來聚變(11.81%)、中國核電(6.65%)、浙能電力(5%)、國家綠色發展基金(3.19%)及四川重科聚變(3%),總增資近115億元。

三大核心優勢,可控核聚變引關注

可控核聚變是可控的、能夠持續進行的核聚變反應,是將核反應中的質量虧損轉化為能量,進而轉化為電能,目標是實現安全、持續、平穩的能量輸出。在人工智能發展對電力需求激增以及能源安全重要性不斷增強的當下,核聚變正在吸引着資本的關注。據核聚變行業協會(FIA)《2024年全球聚變行業報告》,去年全球核聚變公司數量已從2022年的33家增長至45家,核聚變產業吸引了71億美元(約514億人民幣)的投資,比2023年高出近10億美元。

與核裂變相比,可控核聚變具有三大核心優勢:

一‌是資源豐富‌。以氘氚聚變為例,氘可以從地球上的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其含量足夠人類使用上億年。氚的儲量相對少,但氘氚聚變反應過程中本身就會產生中子,中子轟擊鋰會繼續產生氚,而地球上鋰資源的豐富程度較高,理論上講可控核聚變的原材料來源極其豐富,接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二是無放射性污染。核聚變反應過程,不產生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生成物是無害的氦和少量低放射性廢物。三是安全性高‌。由於核聚變需要極高温度(超1億攝氏度),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燃料温度下降,聚變反應就會自動中止,避免發生不可控事故。

正因如此,核聚變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美國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可控核聚變研究。近年來,美國聯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核聚變相關的開發戰略和計劃,從戰略研究、資源配置和政企研合作上加速推進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進程。美國聯邦聚變系統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簡稱CFS)通過SPARC的建造和試驗,在材料、計算機建模和控制系統等領域取得了關鍵突破,計劃在2025年建造一個名為ARC的原型反應堆,並在21世紀30年代建造一座商業核聚變發電廠。6月30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佈,與CFS簽訂了從第一座ARC電站購買200mw電力的協議,標誌着核聚變能源首次實現商業化電力採購。美國雪佛龍2024年投資了聚變初創公司TAE Technologies,意大利埃尼集團更是連續注資CFS

我國對可控核聚變領域也給予了高度重視。2024年國務院國資委將核聚變列為新質生產力核心載體,這一政策導向為企業在覈聚變領域的投資和發展提供了明確的信號和支持。各地也紛紛出臺專項政策支持核聚變技術的攻關和產業發展。

核聚變裝置對材料要求極高,特種金屬和超導材料需求將激增。特種鋼材、鎢、銅等特種金屬材料,以及低温超導材料(鈮鈦、鈮錫類)和高温超導材料將迎來發展機遇。鑑於碳化硅在半導體領域近年來的迅猛發展,碳化硅在覈聚變能源領域的應用也將廣受期待。碳化硅具有多種優異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包括高硬度、高耐磨性、高熱穩定性、高導熱性、化學穩定性以及半導體性能等。這些性質使得碳化硅在多個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中國石油頻頻佈局未來產業

近年來,中國石油加速向「油氣熱電氫」綜合能源供應商轉變,加快向「煉化生精材」產業鏈中高端邁進,積極佈局推動可控核聚變、合成生物學等未來產業發展。

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示信息顯示,中國石油集團濟柴動力有限公司(濟柴動力)與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署合資協議,擬設立儲能系統製造合營企業。交易后,濟柴動力持股60%,德時代持股40%,雙方共同控制新公司。合營企業將聚焦中國境內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生產,涵蓋電芯集成、電池管理系統(BMS)及整裝設備製造。這一合作標誌着中國石油加速入場儲能賽道。

中石油(霸州)港油地熱開發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為300萬元,經營範圍包含:熱力生產和供應、供冷服務、節能管理服務、儲能技術服務。該公司由中國石油間接全資持股。

華能(泰安)燃機發電有限公司成立。經營範圍為發電業務、輸電業務、供(配)電業務,熱力生產和供應,供冷服務。該公司由華能山東發電有限公司、中石油崑崙燃氣有限公司、泰安市泰山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山東岱岳財金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中石油(北京)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由中油工程出資4000萬元人民幣設立並持有其100%股權。項目管理公司設立完成后,將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和數字化轉型,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工程項目管理服務商。

中石油全資子公司與中鹽化工合資成立「中石油中鹽(內蒙古)鹼業有限公司」,註冊資本4000萬元。該公司所屬行業為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經營範圍包括非煤礦山礦產資源開採、食品添加劑生產、飼料添加劑生產、熱力生產和供應等。這一合作標誌着中石油從傳統油氣向精細化工業延伸。

西安陝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中石油 「新能源 + 煤電 + CCUS」 一體化工程的碳捕集裝置核心壓縮機組系統方案合同。該項目將通過實施每年 100 萬噸的碳捕集,為我國優化能源結構、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重要示範。

中石油西南分公司與航天氫能簽訂氫能產業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籌建氫能專班實現全方位合作、共同研發十噸級大型氫液化和航空煤油技術、謀劃大型液氫工廠示範以及共建氫能「產、學、研、用」新生態新業態等方面展開合作。

中石油吉油(乾安)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石油太湖(北京)投資有限公司全資持股。該公司將重點開展發電、輸電、供(配)電業務,同時致力於新興能源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並積極拓展新能源汽車換電設施銷售等業務。

中石油冀油(晉州)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由中國石油旗下中石油華北(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51%)、晉州市城投發展集團有限公司(49%)共同持股。該公司將重點聚焦新興能源技術研發、熱力生產和供應、供冷服務以及工程管理服務等業務領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