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4 22:3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實習生 張長榮 北京報道 20年前,老北京證券因嚴重虧損被重組,后來在其基礎上發展出如今的瑞銀證券。
20年后,2025年7月,新的北京證券誕生了!
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國資公司」)通過收購瑞銀證券、方正證券旗下瑞信證券股權,成為瑞信證券持股85.01%的控股股東,並將瑞信證券更名為北京證券。
至此,北京證券時隔20年正式迴歸,這也是國資迴歸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隨着北京證券融入北京國資公司懷抱,北京國資體系券商達到5家。除了北京證券,還有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創集團」)持股56.77%的首創證券,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國管」)控股的第一創業,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金控」)旗下的中信建投,以及西城國資間接持股21.88%的金融街證券(原恆泰證券)。
從券業整合的角度來看,根據受訪券商資深人士分析,5家券商中首創證券與第一創業合併的可能性最大,此前二者曾擁有共同大股東。
此次新納入北京國資體系的北京證券,從股權層面具有較大的合併可能,但其當下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淨利潤扭虧為盈。如若合併,需待其業績改善之后再行推進。北京證券淨利潤已經連續三年虧損,2024年虧損額度為1.62億元。
北京證券迴歸
根據方正證券7月23日公告,北京國資公司收購瑞銀證券、方正證券所持部分瑞信證券股權一事已經完成,北京國資正式成為瑞信證券持股85.01%的控股股東。
與此同時,納入北京國資公司旗下的瑞信證券,已擁有新名字——北京證券。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證券——這一券商之名,並非首次出現,而是時隔20年的再次迴歸。
早在1997年,老北京證券即在中國證監會的批准下成立,其由1988年成立的北京市證券公司以及1993年北京市財政局出資設立的北京財政證券公司合併而成。老北京證券曾是中國證券業協會副理事長單位,擁有股票主承銷等全牌照資格,承銷規模多次躋身全國前十。
然而,2004年起,老北京證券因挪用客户保證金、債務高企等問題陷入嚴重虧損。2005年,北京市政府引入瑞銀集團(UBS)參與重組。經過多輪談判,瑞銀通過收購及增資獲得重組后的公司控股權,並主導成立新公司。
2006年,老北京證券的營業部全部關閉,資產及人員由招商證券接管。同年,重組后的瑞銀證券正式設立,成為國內首家外資控股的全牌照券商,北京證券品牌自此消失。
如今,北京國資公司成為瑞信證券控股股東,並將瑞信證券更名為北京證券,時隔20年,北京證券再次迴歸。此次更名,標誌着「北京證券」品牌時隔20年重歸國資序列。
北京國資體系券商增至5家
隨着北京證券的加入,北京國資體系券商達到5家,包括北京證券、首創證券、第一創業、中信建投、金融街證券(原恆泰證券)。
5家券商雖然均屬北京國資體系,但其股權穿透后的最終股權所有者卻分屬三家。
北京證券由北京國資公司直接持股85.01%。北京國資公司股權由北京市人民政府100%持有。
首創證券控股股東為首創集團,持股比例56.77%。首創集團由北京市國資委100%控股。
第一創業股權關係較為分散,其第一大股東為北京國管,持股11.06%。北京國管由北京市國資委100%控股。
中信建投控股股東為北京金控,持股比例35.81%,而北京金控由北京國管全資控股。不過,受歷史因素影響,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中信集團聯繫較為緊密,其在北京國資體系內保持相對獨立。
金融街證券則由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華融」)控股,持股比例21.88%。北京華融由北京市西城區國資委間接控股。
換言之,股權穿透后,北京證券實控人為北京市人民政府;金融街證券背后為西城區國資委;首創證券、第一創業、中信建投背后為北京市國資委。
「國內券商同質化較為嚴重,同一地方政府旗下券商彼此聯手,合併爲更大規模券商,或是未來券商的發展之路。」多位券商資深人士向記者表達類似觀點。
從券商合併的角度來看,北京國資體系內券商哪些合併可能性更大?
根據券商資深人士分析,首創證券與第一創業的合併概率最大。
二者不僅背后實控人相同,而且曾為同一控股股東旗下。
第一創業原大股東為首創集團,首創集團因「一參一控」政策(需避免同時控股兩家券商)需剝離第一創業股權,彼時其旗下另一券商首創證券當時正在衝刺IPO。
2023年5月,股權轉讓完成過户登記,北京國管正式以11.06%持股比例成為第一創業的第一大股東。
2023年6月,北京國管總經理吳禮順接任第一創業董事長,首次實現大股東向核心管理層的人事派駐。2025年7月21日,吳禮順升任北京市國資委主任,其曾掌舵第一創業的經歷,為第一創業和首創證券的合併增添想象空間。
新加入北京國資體系之下的北京證券,合併概率如何?
在前述券商人士看來,「長期來看存在可能,短期內推進合併的概率並不高。」
短期概率不高的一大原因在於:北京證券的當務之急是實現業績扭虧為盈。
根據Wind數據,近三年北京證券前身瑞信證券年年虧損,2022年—2024年淨利潤分別為-2.55億元、-1.99億元、-1.62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達6.16億元。更早年間,瑞信證券淨利潤盈虧皆有。
如今,瑞信證券變身北京證券,迎來全新起點。北京證券如何扭虧為盈,重新出發,尚待觀察。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