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超3000億資金認購,八旬醫學博士憑PD-L1雙抗今日敲鍾

2025-07-25 08:46

原標題:超3000億資金認購,八旬醫學博士憑PD-L1雙抗今日敲鍾 來源:動脈網

專注於抗體藥物研發的南京維立志博生物於今日在港交所敲鍾。

伴隨着中國創新葯的火熱,二級市場迸發出極高的熱情。申購期內,維立志博認購倍數達3029倍,遠超今年港股認購148倍的平均值,總凍結資金逼近3400億港元,成為近三年港股生物科技板塊認購最火爆的IPO項目,突顯出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高漲情緒。

企業近三年業績,圖源招股書

企業近三年業績,圖源招股書

另一方面,儘管維立志博2012年就已成立,並圍繞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進行藥物開發,可因為尚無商業化產品,除2023年因協議橋接研究獲百濟神州890萬元款項外,報告期內均無收入。在2022年~2024年期間,維立志博分別虧損2.81億元、3.62億和3.01億元,其中虧損大部分來自研發支出(1.85億元、2.31億元和1.86億元)。

一邊是市場申購的火熱,一邊是尚未盈利的現狀,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家中國創新葯企如何在研發和商業化道路上多元化探索的過程。

01

兩位醫學博士的逐夢之路

維立志博的成立源自兩位創始人職業軌跡的相交。

13年前,賴壽鵬和康小強聯合創辦了維立志博,彼時,創始人之一的賴壽鵬已經67歲,如今,79歲的他即將擁有上市公司創始人這一新的身份。

翻開賴壽鵬的職業履歷,在取得馬里蘭大學博士學位后,他先后在美國喬治敦大學隆巴迪癌症中心專注於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抗血管生成研究,隨后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Steven Rosenberg博士的實驗室深耕腫瘤免疫療法,並且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GenVec,Inc和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AnGes,Inc分別工作過。

正是在NCI工作期間,賴壽鵬結識了康小強。康小強在同濟醫科大學讀完碩士后考取了美國北德克薩斯醫學中心博士,博士畢業后在Steven Rosenberg實驗室從事腫瘤免疫的研究。出於對腫瘤免疫療法發展前景的看好,兩人萌發了回國創業的想法,志趣相投的兩人聯合創辦了維立志博。

公司成立后,有着17年治療性抗體藥研發經驗的康小強負責發現有潛力的藥物靶點;有着19年的生物醫藥工業界從業經驗的賴壽鵬負責根據靶點開發藥物。據招股書披露,維立志博成立至今總共進行了8輪共計約1.5億美元(約10.8億人民幣)融資,也從側面反映了兩位創始人的行業認可度。

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2021年,維立志博迎來高速發展期。2019年,企業先后完成A輪和A+兩次融資,之后在2020年,又獲得7500萬元B輪和1.3億元B+輪融資。2021年再次完成6.07億元C輪融資。2024年底,企業完成了1.3億元C+輪融資。

截至報告期內,前六大機構股東依次為:恩然創投持股9.39%,正心谷資本持股7.98%,漢康資本持股為7.92%,重山資本持股6.57%,懷格資本持股4.33%,新希望醫療持股為3.62%。

懷格資本投資管理合夥人杜江波博士表示:「維立志博團隊在抗體工程領域擁有深厚積累,其管線設計兼具科學性與臨牀差異性。尤其是LBL-024在EP-NEC領域的突破,展現了‘全球首創’潛力。」此外,維立志博的TCE平臺可在保持強效CD3牽引的同時,精準調節親和力與空間位阻,顯著降低細胞因子風暴風險,達到同類國際*水平,代表項目如LBL‑034有望為中國原創TCE打開全球血液瘤市場窗口。我們長期看好中國創新葯企的國際化能力,維立志博正是這一趨勢的代表。

維立志博作為深耕腫瘤免疫治療的企業,以較高創新程度的雙抗以及新靶點單抗藥物的研發佈局,並且部分管線進度在全球範圍內*,從而吸引了投資方的注意。

此次IPO,包括騰訊旗下的ImageFrame、易方達資產、正心谷資本、高毅資產等都成了基石投資者,認購總額超募資總額的50%。吸引資本「站臺」的背后,是其管線中藏着不少「潛力股」。

02

差異化癌症免疫療法構建市場信心

當前維立志博擁有14條管線,其中6條已進入臨牀階段,包括1款核心產品LBL-024以及3款主要產品LBL-034、LBL-033和LBL-007。

企業管線佈局,圖源招股書

企業管線佈局,圖源招股書

企業管線佈局,圖源招股書

從管線分佈來看,涵蓋了雙特異性抗體、T細胞銜接器(TCE)及抗體偶聯藥物(ADC)的多元化路線。以核心管線LBL-024為例,這是一款靶向PD-L1和4-1BB的雙特異性抗體,是全球*且僅有的針對肺外神經內分泌癌進入註冊臨牀試驗階段的靶向4-1BB的免疫療法。

LBL-024有望成為治療晚期肺外神經內分泌癌的*獲批藥物。該藥目前已獲得中國國家藥監局的突破性療法認定(BTD)和美國FDA的孤兒藥資格認定(ODD)。在2025年ASCO年會上,維立志博發佈了LBL-024聯合依託泊苷/鉑類化療,治療初治晚期肺外神經內分泌癌(EP-NEC)的多中心、1b/2期臨牀數據。

數據顯示,LBL-024聯合治療組的客觀緩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都顯著優於單化療的數據。按計劃,LBL-024將於2026年Q3遞交BLA,預計2027年Q2獲得附條件批准。

當然,肺外神經內分泌癌只是一個小癌種,患者規模有限,市場天花板不高。因此,維立志博正在進行LBL-024針對其他大癌種適應症的研發,並於2024年9月獲得IND批准,可在國內進行LBL-024聯合標準療法治療一線膽道癌、非小細胞肺癌、食管鱗狀細胞癌、肝細胞癌、胃癌及其他實體瘤的臨牀2期研究。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基於4-1BB在多個癌種疾病的治療前景和數量龐大的患者羣體,全球4-1BB抗體藥物市場將在2026年、2030年及2035年分別達至1320萬美元、29億美元及174億美元,其中2026年~2030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284.9%。

正是這樣的廣譜抗癌潛力,使得LBL-024被認為*BD潛力。如若LBL-024作為全球*靶向4-1BB的藥物率先跑出,憑藉獨佔性和臨牀優勢將享有更高的定價權和市場滲透率。

4-1BB靶點的成藥性驗證,不僅為維立志博帶來市場的關注,也讓市場意識到,中國創新葯企需要擁有靶點組合創新、臨牀開發策略和全球化佈局的體系化能力,才能構建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差異化產品。同時,市場的偏好也是一大助力。

03

雙抗風口助推中國創新葯企

雙抗藥物已佔中國創新葯BD的半壁江山。

腫瘤免疫治療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因PD-(L)1單抗的出現而產生了巨大變革,然而隨着臨牀應用的深入,其耐藥性、對冷腫瘤療效不佳、毒性控制等問題日益凸顯。而PD-(L)1雙抗或將成為這些問題的答案。

在2025ASCO年會上,包括維立志博、齊魯製藥、康方生物、信達生物、三生製藥、恆瑞、復宏漢霖、健信生物、澤璟製藥、正大天晴等多家中國企業發佈了約34項雙抗藥物相關研究結果,佔ASCO會議整體雙抗研究比例的約49%。中國藥企在完成技術積累后,正在雙抗這條賽道上全力狂奔。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有數十款PD-(L)1雙抗進入臨牀階段。除了PD-(L)1/VEGF雙抗,還有PD-L1/4-1BB雙抗、PD-1/CTLA-4雙抗、PD-1/IL-2雙抗、PD-1/TIGIT雙抗、PD-(L)1/TGF-β雙抗等在研管線。

從商業層面來看,自2024年5月,康方向行業拋出那枚「重磅炸彈」后,中國抗體藥物特別是雙抗藥物賽道的熱度便一飛沖天。

從2024年底,默沙東以33億美元總金額收購禮新醫藥的LM-299;到2025年5月,輝瑞以高達60.5億美元的總交易金額押注三生製藥的SSGJ-707;再到6月份,BMS以潛在最高金額111億美元從BioNTech接手普米斯的BNT-327。國產雙抗成為MNC砸重金追逐的對象。

據Oppenheimer《Biopharma M&A and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Insights: 1H'25》報告的數據,自2024年Q3開始,中國抗體藥物(主要是雙特異性抗體)的交易量直線上升,到2025Q1和Q2,佔比達到了46%與50%。

近兩年中國BD交易藥物類型,圖源Oppenheimer

近兩年中國BD交易藥物類型,圖源Oppenheimer

只是想抓住這波流量卻並不容易,據《JAMA》的數據,全球雙特異性抗體的臨牀成功率僅有8%。例如雙抗藥物的研發要解決鏈錯配的問題,TCE雙抗則需要合理控制CD3抗體親和力,找到*的靶向殺傷和細胞因子釋放之間的平衡。要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需要打造一個可靠的技術平臺。

為此,維立志博開發了多個具備一體化、人工智能驅動及多樣化抗體工程能力的專有技術平臺,包括LeadsBody平臺(CD3 T-cell engager平臺)、X-body平臺(4-1BB engager平臺)和Linker-payload(ADC技術平臺),以及其他幾個雙特異性抗體及融合蛋白平臺。

基於三大核心技術平臺,維立志博在ADC、IO和TCE三大領域構建起多條管線「圍剿」腫瘤。如前文提過通過多靶點調控來激活抗腫瘤免疫的PD-1/4-1BB雙特異性抗體LBL-024。TCE領域的LBL-034/LBL-033雙抗以及LBL-051三抗;ADC的LBL-054等。

三大技術平臺佈局,圖源招股書

三大技術平臺佈局,圖源招股書

通過三大技術平臺的協同配合,維立志博的產品管線不僅覆蓋了腫瘤微環境調控、細胞免疫殺傷以及精準化療,還通過差異化設計顯著提升了管線的全球競爭力,為今后的商業化打下了良好基礎。

以LBL-034管線為例,這是一款靶向GPRC5D/CD3的人源化雙特異性TCE,主要適應症為多發性骨髓瘤。GPRC5D是血液性疾病的經典靶點,已有相關單抗藥物獲批上市。LBL-034是目前全球進度靠前的GPRC5D的CD3 TCE,維立志博通過獨特的CD3抗體設計,大幅降低了安全性問題,併爲后續CD3多抗藥物的開發積累了經驗。

差異化設計帶來安全性優勢,圖源招股書

差異化設計帶來安全性優勢,圖源招股書

同樣的差異化設計思路也體現在ADC領域,包括使用Linker-payload技術平臺構建的LBL-054、LBL-061和LBL-058,其中,LBL-058是全球*公開亮相的TCE雙抗ADC。

總的來看,維立志博打造的ADC、IO和TCE三大核心技術平臺,展現出了備受矚目的創新能力,構建了差異化的管線佈局。只是核心管線和主要管線都還處於早期臨牀階段,儘管有着不錯的發展潛力,可商業化能力建設尚待觀察。

04

商業化能力決定發展天花板

中國創新葯行業進入新時代,企業能力也需要緊跟時代。

國內創新葯已經從看誰「抄得快」到了比誰「做得好」的階段,再加上MNC集體進入專利懸崖期,對新管線的渴求程度達到了峰值。同時,伴隨着康方生物憑藉雙抗獲得海外市場認可、三生製藥創下BD記錄大單這些里程碑事件,中國創新葯企的License-out交易在規模、金額和合作模式上和過往有了顯著不同。優質管線和前沿技術平臺通過BD交易,驗證了自身創新價值,同時也對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讓自身管線和技術平臺價值得以體現?

除了BD外,Newco也是一條路徑。就在完成C+輪融資前夕,維立志博宣佈與風險投資公司Aditum Bio達成合作,成立新葯研發公司Oblenio Bio,專注於基於維立志博全球首創的CD19xBCMAxCD3三特異性T細胞銜接器抗體LBL-051的研發。

根據協議,維立志博有權獲得350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付款,在達成開發、監管註冊、銷售里程碑事件后,還有權獲得最高達5.79億美元的總交易額款項,以及未來產品的銷售分成。

LBL-051是維立志博基於其LeadsBody平臺開發的一款早期階段的CD19/BCMA/CD3 三特異性TCE。通過Newco模式,企業不僅可以通過合作伙伴的資源加速推進管線的開發,同時也證明了自身技術平臺在靶點選擇、結構設計和臨牀前階段開發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7月初,艾伯維以7億美元首付款,12.25億美元里程碑款項的代價購入一款三抗TCE藥物。要知道在2025年初,艾伯維就已經以10億美元的總金額購入先聲藥業的另一款三抗。此外,包括默沙東、GSK、吉利德等MNC也在三抗領域頻繁出手。照此情形,未來LBL-051的交易潛力值得期待。

在爆款藥品出現之前,如何保證自身的現金流健康並維持研發的運作,是每家創新葯企都面臨的問題,維立志博也不例外。據招股書信息,維立志博尚無產品獲批進行商業銷售,也沒有任何產品銷售收入,在報告期內,僅有百濟神州一個客户。

儘管憑藉優異的技術能力和前瞻性的業務佈局,企業發展前景備受市場期待,但要想順利推進研發,還需要更多融資渠道。可以看到除了IPO之外,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包括Newco在內的各種模式,此番成功赴港上市后,如何加速推進旗下管線的商業化變現進程將成為維立志博下一階段的核心任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