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5 06:38
本報記者 趙語涵
中國創新葯管線、技術平臺等正成為跨國藥企的熱門標的。今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葯BD(商務拓展)迎來新高潮,截至6月底已達成超50項出海交易,交易總額超過4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33.776億元)。BD金額創新高的背后,既有跨國藥企對中國創新葯的日漸認可看重,也藴含着模式變革的新趨勢,揭開越來越多中國創新葯企出海的序章。
一項獨家授權價值12.5億元
7月9日,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維泰瑞隆總部,維泰瑞隆CEO張志遠在會議室的白板上畫出一條曲線,展示使用「腦部遞送模組(BDM)」平臺后,藥物突破血腦屏障帶來的效率升級。這一天,這家由生命科學界頂級學者王曉東創立的中國創新葯企宣佈與跨國藥企巨頭諾華達成戰略協議:諾華以最高1.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518億元)獲得其BDM 平臺的獨家選擇權。
一項獨家選擇權何以售出如此高價?這一交易的核心圍繞着一個困擾神經學科領域70年的難題。對人類而言,血腦屏障像一道「精密城門」,阻擋細菌、毒素侵入,保護大腦。但同時,血腦屏障也把98%的藥物擋在門外,這意味着,阿爾茨海默、漸凍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有效藥物難以通行。維泰瑞隆研發的BDM 平臺,正是試圖打開這道「城門」的鑰匙,通過該平臺對候選藥物進行修飾后,將大幅增加藥物通過血腦屏障的效率,從而實現對疾病的精準治療。
維泰瑞隆與諾華的合作,也是中國創新葯企對外開展BD的範例。所謂BD,一般指創新葯企將創新成果在海外或某些特定區域的註冊、生產、商業化等權利出售,授權的創新成果既包括BDM這樣的技術平臺,還涉及處於研發早期或中期的藥物管線。
例如,今年年初,北京藥企諾誠健華聯合另一家創新葯企康諾亞,與美國生物製藥公司Prolium達成BD交易,交易的核心圍繞一款雙特異性抗體ICP-B02,該抗體目前已在國內開展臨牀試驗,在治療部分淋巴瘤疾病中顯現潛力。通過此次合作,Prolium獲得上述抗體在全球非腫瘤領域以及亞洲以外腫瘤領域開發、註冊、生產和商業化的權利。
上半年創新葯迎來BD熱潮
上述兩家北京創新葯企的最新合作,是中國創新葯BD交易迎來黃金時代的縮影。據生物科技信息平臺「藥時代」不完全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創新葯企出海交易超50項,其中,18項總額超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548億元),交易總額超過480億美元。
這波BD潮,背后有多重因素推動。從國內創新葯企來看,歷經10年發展,迎來一批臨牀數據集中釋放,同時由於近幾年國內市場呈現資本寒冬,不少創新葯企急需通過BD交易補充「燃料」,繼續在創新葯這條前期投入大、盈利周期漫長的賽道上奔襲。而從跨國藥企來看,不少巨頭目前面臨主要產品專利即將到期的潛在危機,新興的中國市場吸引了它們的關注,在潛力成果處於早期時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拿到后續商業化開發的授權,成為划算的買賣。
中國創新葯BD規模提升的同時,模式也在持續升級,NewCo(共同成立新公司)這一新興交易模式正重構行業格局。NewCo被認為是介於借船出海和自主出海之間的新模式,授權方不僅能拿到首付款資金,還能通過股權鎖定后期收益,從而避免「青苗賤賣」,被中間商賺差價。
從單項目出海走向創新生態
在業內看來,BD交易正逐漸成為中國創新葯出海的起跑線,為越來越多創新葯企揭開全球化序章,有助於它們積累經驗並最終實現全球化。
中信建投創新葯2025中期策略認為,中國諸多創新葯資產近年來逐步進入全球視野,BD授權金額及數量持續攀升,全球影響力持續擴大。未來預估將有更多BD交易達成,一批授出項目有望在未來2至3年在全球主要市場陸續上市,帶動國內創新葯企全球化發展加速局面。
不過,儘管國內創新葯BD交易浪潮迭起,但仍有暗礁潛伏。對於BD交易而言,真正的試煉場並不在於簽單金額和數量,而是在協議簽署之后。創新葯企拿到首付款僅僅是第一步,將更大精力投入到項目成功率,拿到后續的里程碑付款與銷售分成,才能防止BD交易的「曇花一現」。
再向遠看,對於中國創新葯企而言,不只是通過BD交易實現單個項目的出海或短期財務回報,而是將BD帶來的階段性勝利,轉化為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與可持續創新能力的生態系統,纔是長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