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5 00:00
(來源:智超講財商)
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新的「技術-經濟」周期正在醖釀,世界正處於第六次技術革命前夕。同時,大國競爭和科技博弈加劇,全球科技創新版圖將持續進行深度重構。
值得關注的技術與場景應用
綜合考慮和研判,未來五年值得重點關注的技術和應用場景包括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低空飛行器、自動駕駛、3D房屋打印等。
人工智能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型人工智能、通用型人工智能三個方向。生成式人工智能以自然語言和圖像為輸入對象,用於生成文本、音頻、圖像、視頻等內容,幫助實現工作自動化和增強化,目前已有很多初步的應用。應用型人工智能利用機器學習來構建模型,幫助實現自主決策從而達到決策智能化和執行自動化的目的,自動駕駛是其典型的代表。通用型人工智能是具備自主學習和自我改進能力的人工智能,是前兩者的結合和高級應用,本質上是一種強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構成未來新科技革命的底座。
量子科技包括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三個主攻方向。量子計算是基於量子力學的全新計算模式,具有遠超經典計算的強大並行計算能力,將在生物製藥、材料研發、人工智能、密碼解析、氣象預報、交通優化等眾多領域產生重要影響。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疊加態或量子糾纏效應等進行信息的編碼、轉移和傳輸的技術,將在軍事國防、國家政務、金融交易、互聯網雲服務等方面催生廣泛應用。量子精密測量是基於量子體系糾纏、壓縮、高階關聯等特性,實現對量子態的操控和測量的技術,將在生命科學、生物醫療、航空航天、能源勘探等行業進行重要賦能。值得注意的是,量子科技的發展要比人工智能緩慢一些,其技術路線尚未完全收斂,產業應用仍不明朗,未來五年乃至十年是搶佔先機的重要窗口期。
人形機器人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自動化的智能機器」,而是具有明顯類人特徵的智能機器人,比普通智能機器的要求更高。2024年10月底和11月初,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和波士頓動力人形機器人分別投入工廠使用,2025年春晚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表演創意融合舞蹈,這意味着2025年開啟人類歷史上的「人形機器人元年」將是大概率事件。當然,這種應用將首先在工業領域產生和普及,然后逐漸擴展到家庭版和個人版,目前對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和投資已呈明顯爆發趨勢,未來五年有望迎來多輪突破。
低空飛行器是低空經濟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目前已成為政策關注點之一,從國家到地方出臺了眾多鼓勵政策,部分高能級城市紛紛搶佔應用先機。其發展路線可能呈現出從公共交通到私人交通、從固定路線到自由路線的漸進特徵,對未來產業發展和新消費增長產生刺激作用。據業內預測,低空飛行器將和人形機器人、遊艇等一起,成為未來家庭消費所必需的新「三大件」。需要注意的是,低空經濟的發展對未來的法律建設和交通管理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這兩方面能否快速迭代升級,對低空經濟發展影響較大。
自動駕駛和新能源汽車天然結合在一起,成為汽車消費領域的新潮流和新增長點。自動駕駛的發展理論上將經歷智能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無人駕駛三個階段,目前輔助駕駛已迎來產業應用的爆發期,自動駕駛基本屬於智能輔助駕駛的高級階段,無人駕駛僅在有限行業或固定空間產生應用,大眾化、個性化普及還面臨諸多障礙。未來五年中國能否在這方面領先,需重點關注法律管制和政策許可的發展情況。
3D房屋打印本質上是一種增材製造技術,將呈現出從房屋組裝到房屋建模打印的發展路線,目前處於房屋組裝的初期發展階段。3D房屋打印的發展在技術上得益於數字建模等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和建築材料的進一步突破,在驅動力上得益於建築成本和環保壓力的增加、個性化居住需求的增強以及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考量。通過3D打印的方式,未來建築行業有望實現更快的項目施工、更少的人工成本、更強的個性化設計和更優的循環利用等。未來5~10年,3D房屋打印將迎來高峰期,或將重構整個建築行業。
四川日報·川觀新聞聯合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中心、長城戰略諮詢、雨前顧問發佈《2025年度十大科技前瞻》
1 量子技術:商用步伐加快
概念解讀:
2024年6月,聯合國宣佈將2025年定為「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旨在提高公眾對量子技術及其應用的重要性認知。各大科技公司正在加速研發進程以及商業化步伐。比如,美國谷歌公司推出的量子芯片Willow成功解決了量子糾錯的重大難題,被認為是邁向實用量子計算的重要一步。再比如,美國微軟公司和原子計算公司也在激光固定中性原子的領域取得了新突破,預計2025年將向商業客户提供基於該技術的量子計算機。
前瞻分析:
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周強:
「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的到來標誌着全球對量子技術的關注達到新高度。在眾多量子技術中,量子信息技術具有重要價值,得到各大國和地區的大量投入,比如美國谷歌公司就成立了「量子人工智能」部門,新近取得Willow量子計算芯片的突破。在量子信息技術方面,我國整體處於國際第一梯隊,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國家實驗室等單位為代表。
2 AI智能體:最具潛力的AI應用方向
概念解讀:
生成式AI發展至今日,模型層的競爭格局已趨穩定。而在應用層面,能夠自主感知環境、作出決策並執行行動的AI智能體,被視為最具潛力的AI應用方向,預計2025年迎來爆發。OpenAI、谷歌、英偉達、百度、字節跳動等企業相繼推出AI智能體產品,在金融、醫療、教育、辦公、製造、零售、能源等多個領域重塑數字世界的運作方式。
前瞻分析:
雨前顧問數字經濟研究部產業分析師易樹立:
AI智能體是指能夠自主進行復雜問題解決的人工智能系統,是大模型產品落地的重要應用形態。AI智能體從1966年萌芽的Chatbot「ELIZA」,到ChatGPT時代的Copilot,到2023年底,更強調產品概念的AI Agent應用編排框架收斂,再到更強調應用智能程度的Agentic AI即將落地應用。AI智能體即將實現從被動接收指令的「非代理型工作流程」向主動思考、規劃和執行任務的「代理型工作流程」的關鍵跨越。2025年有望成為Agentic AI商用爆發的元年,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表示,預計第一批AI智能體將在2025年「加入勞動力大軍」。德勤預測,到2025年,使用生成式AI的企業中有25%將部署AI智能體,到2027年這一比例將增長至50%。
3 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發展的「終極形態」
概念解讀:
自1950年圖靈在論文中提出「具身智能」一詞,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人形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應用的典型代表,經歷了模擬人形的早期萌芽階段和硬件推動的技術突破階段之后,終於在2022年人工智能大模型橫空出世后進入了以AI驅動的商業試水階段。作為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載體,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終極形態」,推動社會生產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變革。2025年,以特斯拉、Figure AI、優必選為代表的人形機器人廠商產品加速向汽車工程等場景投放,人形機器人將迎來發展的「奇點」時刻。
前瞻分析:
雨前顧問數字經濟研究部產業分析師王欣: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有賴於軟硬件能力的高度集成和深度耦合。大模型在賦予人形機器人更強通識理解能力、多級推理能力基礎上,還通過成熟的感知系統和強大的算法仿真使人形機器人能夠逐步實現自主學習和動作執行,大幅提升機器人在複雜場景的泛化應用。當前,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在兩年不到的時間內實現了產品的快速迭代,預計2025年將大規模量產至「百萬」量級,其單臺成本或將低於2萬美元。國內優必選、小米、智元機器人等企業加速在工業製造、展覽接待、教育等領域推廣應用。
4 模塊化小型堆:引領核能新突破
概念解讀:
模塊化小型堆是指功率在10MWe到300MWe之間,遠小於傳統核電站的一種新型核能技術。其核心概念在於「小型」「模塊化」與「反應堆」的融合。以玲龍一號為例,一體化、模塊化的反應堆結構是其突出特徵,其主要設備可以在工廠模塊化預製、模塊化運輸和模塊化安裝,縮短現場施工時間及建造工期,初投資低、建造周期短,能夠提高經濟性。
前瞻分析:
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模塊化多用途小型堆總設計師宋丹戎:
據國際原子能機構小型堆年度手冊統計,截至2024年,全世界範圍內已有30個國家正在開發或建設的80多座小型核反應堆。核動力院開發的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堆科技示範工程玲龍一號是其中五個已運行、已開工的小堆之一。
模塊化小型堆適合安裝在不便於部署大型核電站的地區,包括偏遠地區和電網覆蓋有限的農村地區,有助於實現清潔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它使用簡化的系統和更多非能動安全系統,無需依賴應急電源,不會出現類似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時需要啟動應急柴油機的問題;它不僅可以用於發電,還可以用於工業供熱、海水淡化等多種用途。這些安全特性和靈活性使得模塊化小型堆成為一種極具吸引力的能源解決方案,尤其是在需要靈活、可靠、清潔和安全電力或蒸汽供應的地方。
5 人體增強技術:腦機接口技術從理論走向實踐
概念解讀:
人體增強技術通過綜合應用生物學、醫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前沿交叉技術,旨在提高人類的體能、技能和智能。近年來,隨着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體增強技術正從理論走向實踐。預測到2025年,人體增強技術可能在某些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未來,隨着價格更低、風險更低的微創(不穿透腦組織)或無創設備的開發,有望在康復和溝通方面為抑郁症、強迫症、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等患者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前瞻分析:
四川大學華西臨牀醫學院(華西醫院)副院長陳蕾: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腦機接口技術驗證了讓癱瘓者重新行走、讓盲人重見光明等可能性,並且部分技術已開始進入臨牀驗證,無不説明腦機接口技術正從理論走向實踐,未來有機會幫助身體受限的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實現人體增強。
腦機接口技術在人體增強中的應用涉及基礎研究、生物材料、倫理審查、臨牀應用、工程化、監管審批、商業化落地等問題。如何安全可靠地解釋大腦、傳遞信號、解讀信號和影響大腦,每個環節都需要多學科的交叉和突破,最終帶來臨牀價值和商業落地。未來,隨着對腦機接口技術的不斷研究,將產生一系列人體增強技術,在疾病評估和干預方面,落地一系列應用,比如對於癲癇、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無創實時監測大腦狀態並給以適當的「聲-光-電-磁」刺激等。
6 固態電池:開啟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關鍵轉型期
概念解讀:
固態電池使用固體電解質替代液態電解質,減少了因電池泄漏引發的安全事故,在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展現了廣闊的應用前景,是下一代鋰離子電池重要的升級方向之一。發展至今,固態電池產業發展顯現加速態勢,多個關鍵節點相繼突破。產業化加速吸引上下游積極佈局,各細分領域和產業環節均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全球領軍企業Quantum Scape啟動固態電池QSE-5 B樣品小批量生產,國內寧德時代20Ah全固態電池樣品也進入試製階段。
前瞻分析:
長城戰略諮詢陳晉雯:
2025年,固態電池將「走出」實驗室,開啟產業化的關鍵轉型。硫化物固態電池有望在高端市場率先突破,聚合物、氧化物等其他技術路線或將在特定應用場景中找到差異化發展空間,相關工藝的創新將為固態電池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提供新的突破口。上汽集團計劃率先在高端限量車型上應用固態電池,低空飛行器等新興場景也將為固態電池提供早期應用機會,預示着固態電池將從實驗室逐步邁向中試。
此外,固態電池的發展將為產業鏈上下游帶來新機遇,帶動電解質、隔膜、正負極材料等全產業鏈創新,預計超過半數現有生產設備和工藝將面臨更新換代。
7 商業航天:邁向規模化與高效化
概念解讀:
商業航天是指利用商業模式運營的航天活動,旨在通過商業市場的方式開展航天技術和服務的研發、製造、發射和應用。商業航天作為航天領域的新興力量,2025年可能在衞星發射、太空旅遊、太空資源開發等領域實現更多突破。我國商業航天有着巨大的市場潛力,是萬億級規模的新興產業,也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前瞻分析:
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李滾:
2025年,全球商業航天將進一步邁向規模化與高效化,圍繞運載火箭、衞星星座、商業空間站和深空探測(月球軌道空間站建設)的產業鏈正在集聚發展。
小型化、智能化、可重複使用的先進推進系統成為新型火箭技術焦點。微小型運載火箭則依託模塊化、智能製造及新材料技術,率先滿足高頻次、低成本的近地軌道發射需求。今年,天兵科技的天龍三號、中科宇航的力箭二號等將會首飛。
在衞星領域,星座組網與快速迭代成為主流。全球將競相構建大規模低軌通信網絡,用於增強偏遠地區網絡覆蓋,並協同5G/6G技術服務物聯網與車聯網。同時,基於遙感衞星的高分辨率數據與AI算法相結合,可在地質勘探、環境監測、災害預警等方面輸出更精準的實時信息,催生大量數據增值服務。
8 合成生物學:重塑未來產業
概念解讀:
合成生物學被譽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正成為推動下一代生物製造和生物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在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工業酶、高分子聚合物、新型肥料與農藥、新型食品以及生物燃料的生產中,合成生物學為其提供了新的路徑。據CB Insights預測,2028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場將接近500億美元。
前瞻分析:
四川大學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張陽:
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合成生物學通過整合生命科學、工程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和化學等領域的原理和方法,創建新的生物系統或重新設計現有生物系統,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與產業國際競爭。
當前,合成生物學的應用迅速向材料、能源、醫藥、農業、食品等領域拓展,正在形成一個新興的產業方向。未來5年,合成生物技術應用以化學材料中的部分基礎化學品及聚合物、農業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劑、植物蛋白、發酵蛋白等散點突破為主。同時,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探索步伐也將加快。其中,合成生物學與AI技術的融合逐漸成為一種新趨勢。
9 低空經濟:eVTOL有望加速城市空中交通商業化應用
概念解讀:
低空經濟橫跨一、二、三產業,具有強大的產業融合性和輻射帶動性。國家將持續推進空管體制改革,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設立了低空經濟發展司,負責擬製並組織實施低空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協調重大問題。各地政府也在積極出臺政策,競逐打造「低空之城」。隨着政策與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消費級和商用無人機的市場需求將繼續快速增長,eVTOL有望在未來10年內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成為城市交通的革新力量。
前瞻分析:
四川沃飛長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松柏:
從汽車產業的新能源發展到航空電動化革命,到人工智能賦能城市空中交通管理,eVTOL發展過程中催生出的創新生態,催生出低空出行、文旅觀光、物流運輸等新興服務模式。四川是全國重要航空工業基地,具有完整的航空產業鏈。以沃飛長空為代表的鏈主企業正全力推進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eVTOL研發、適航取證,推動「低空+」應用試點,將帶動上下游產業全域發展,形成產業集羣效應,助力成都建設西部低空經濟中心。
10 智能駕駛:商業化落地加速
概念解讀:
智能駕駛依託AI、傳感器、計算機視覺及機器學習技術,實現車輛自主或半自主駕駛,智能駕駛功能正從基礎ADAS向高階智能駕駛演進。發展至今,智駕核心零部件滲透率持續提升,L2級及以上智能駕駛功能在新能源乘用車中普及率高達67.1%,標誌着智能駕駛獲得市場青睞。全球車企加速佈局,特斯拉FSD V13引領「車位到車位」智能駕駛潮流,國內華為、小鵬、理想、百度等企業亦加速智能駕駛技術研發。
前瞻分析:
長城戰略諮詢魯雨洲:
在全球政策法規的持續支持下,2025年智能駕駛正步入商業化關鍵時期。美國運輸部將「構建完全自動駕駛汽車的聯邦框架」列為優先事項,工業和信息化部明確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政策,加之武漢和北京等地為L3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車輛上路立法,無疑為智能駕駛的商業化進程注入強勁動力。
從技術層面看,芯片與算力、多源感知與冗余配置、AI大模型與數據處理、車路雲協同與網聯技術以及場景化應用的深度整合,將推動L3級自動駕駛在更多車型中的量產與普及。華為、小鵬、理想等國內外領軍企業紛紛佈局,計劃在2025年推出或實現L3級別自動駕駛功能,同時L4級別智能駕駛也在特定場景下邁向商業化落地。然而,高階智能駕駛商業化仍面臨多重挑戰,安全合規、成本控制、用户認知及政策推進等多重挑戰亟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