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4 10:40
全球風電市場的蓬勃發展,為中國風電企業出海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多的中國風電企業憑藉自身在技術、成本和產業規模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投身於全球風電市場的競爭與合作,開啟了風電出海的新篇章,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風電的實力與風采。7月初,在由北極星電力網、北極星風力發電網主辦的第五屆海上風電創新發展大會上,多位專家也就風電企業出海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01/
實力領航全球風電產能版圖
在全球風電產能的宏大版圖中,中國無疑佔據着舉足輕重的核心地位,展現出強有力的產能優勢。
中國不僅是全球風電產業發展的積極參與者,更是當之無愧的引領者,在風電設備製造、裝機規模等多個關鍵產能指標上,均位居世界首位,成為推動全球風電事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祕書長秦海巖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風電生產基地,發電機、輪轂等鑄鍛件及葉片、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產量佔全球市場的60%-80%,2024年全球海上風電機組60%的產能來自中國。目前,除中國外,其他地區產能不足以支撐未來裝機需求,2025年后美國、2028年后歐洲、2029年后拉丁美洲以及2030年除中國外的其他亞太地區,均會出現風電機組供不應求的情況。」
在整機制造方面,金風科技、遠景能源、明陽智能、三一重能、電氣風電、運達股份、中車株洲所等一批中國風電企業,憑藉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強大的生產能力,在全球風機市場中脫穎而出。北極星風力發電網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度,中國風電企業共計中標海外風電項目訂單26.14GW;僅2025年上半年,中標海外風機訂單規模已達19.5GW。
在風電裝機容量上,中國同樣成績斐然,持續領跑全球。2024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量高達514.0GW,在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1183.2GW中佔比43.4%,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在全球的佔比更是高達54.8%,連續多年位居全球首位。
02/
風電產業鏈成熟度無可比擬
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沉澱,中國風電已構建起一條從設計到運維,涵蓋各個關鍵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各環節協同運轉,為風電出海提供了全方位、強有力的支撐。
從環氧樹脂、玻璃纖維、碳纖維等基礎原材料,到葉片、風電鑄件、發電機、主控系統、海纜、軸承、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中國均具備強大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實力。以風電軸承為例,作為風電機組的關鍵部件,其對可靠性、精密度等要求極高,近年來,我國軸承產業發展迅速,產能不斷擴大,技術水平也逐步提高,逐步實現了從依賴進口到自主生產的重大轉變。
此前,全球知名可再生能源諮詢研究機構BM(Brinckmann)曾在葉片、齒輪箱、變流器、發電機等領域將中國與歐洲企業在市場佔有率層面做了PK,結果為風電葉片全球第一為中材葉片,風電齒輪箱全球第一為南高齒,風電變流器全球第一為陽光電源,風力發電機全球第一為中國中車。這意味着中國風電產業鏈在和歐洲的PK中完勝。
隨着中國風電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風電產業鏈也將與全球供應鏈緊密交織,為全球提供了極具技術、質量、價格競爭力的風電產品、服務及解決方案,幫助各國加快風電開發速度。
03/
海外風電市場利潤可期
與國內風電市場近年來的價格競爭和利潤壓縮形成鮮明對比,海外風電市場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國內,由於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風機價格持續下降,導致企業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北極星風力發電網數據統計,從2019年到2024年,陸上風電機組平均價格由3800元/kW左右跌至1440元/kW左右,下滑幅度超過62%,整機企業毛利率普遍低於10%,部分企業甚至以低於成本價投標搶市場,整個風電產業鏈面臨大面積虧損的困境。
但在海外市場,風電項目卻擁有更高的利潤空間。以風機出口為例,專業人士表示,儘管需要考慮運輸、機型設計調整、增加配置以及運維等額外成本,但在亞太、南美、歐洲等主要市場中,中國整機出口的價格仍比西方整機價格分別便宜29%、31%和25%,展現出明顯的價格優勢。
不僅如此,海外市場對風電產品的毛利率要求相對較高,不同環節海外業務規模較多的上市企業中,海外產品毛利率要明顯高於國內。據瞭解,如東南亞、南美,海外訂單毛利率通常是國內陸上訂單的2-3倍,歐洲市場可達4-5倍,即國內10個點毛利率,海外可達20-40個點的毛利率。
據中信建投證券測算,中國風電整機商銷售1GW海外風機能產生約2億元的淨利潤,這一數據直觀地體現了海外市場對企業盈利的巨大提升潛力。
海外市場的高利潤空間,成熟的產業鏈保障,這些因素無一不驅動中國風電企業走向國際,隨着海外市場批量化、規模化交付,企業利潤逐步提升,從而再投入海外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04/
各顯神通開拓海外市場
近年來,我國風電整機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拓展持續深入,正逐步進入訂單密集落地的成果顯現階段。據海關總署統計,2024年我國風力發電機組出口量同比激增71.9%,2025年第一季度出口勢頭不減,同比增幅進一步達到43.2%。
在具體項目合作方面,5月上旬,三一重能與巴基斯坦開發商ReonEnergy公司達成諒解備忘錄,雙方將攜手推進150MW風電項目的開發工作。同月,金風科技成功拿下在阿曼的首個風電項目——Riyah1&2風電項目。該項目由阿曼國家能源公司(OQAE)與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聯合開發,總裝機容量達234MW,目前是阿曼境內規模最大的風電開發項目。
6月,遠景能源印度公司(EnvisionEnergyIndia)宣佈,其旗下新型EN182-5.0MW機組已被納入印度政府規定的「(風電)機型及製造商修訂版清單」(RLMM)。這一進展將助力遠景能源印度公司完成總計2GW的訂單交付。
而就在不久前,運達股份與巴西知名開發商簽署了重要合作協議。該巴西開發商正在當地推進總容量為5.4GW的風電項目開發,協議中明確,若運達股份能夠提供符合當地要求且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解決方案,該開發商將優先選擇其作為設備供貨商。
通過在不同海外市場的精心佈局和持續投入,中國風電企業不僅實現了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也進一步提升了中國風電在全球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05/
出海浪潮潛藏暗礁風險
中國風電企業雖已揚起出海的風帆,但出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諸多風險如潛藏在海面下的暗礁,時刻考驗着企業的航行。比如,「順一1600」號海上風電安裝船事件;美國俄勒岡州的buttercreek項目收購事件;青島中資中程菲律賓風電項目事件,這些項目均給風電企業出海蒙上了一層陰影。
上海電力大學新能源商業模式與風控研究中心主任司軍艷指出,歐洲市場潛力大但競爭激烈,亞太、中東、南美、非洲市場各有機會卻伴隨不同風險,如亞太地域受限、中東標準壁壘、非洲融資回收難等。
技術層面,中國企業雖因技術迭代具備自信,但出海需系統工程能力,技術人員在談判與產業鏈協同中存在短板,管理能力不足易導致項目成本失控;合規層面,ESG要求、國際標準差異及歐盟碳關税等增加出海成本,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中話語權較弱;運營層面,暴利税徵收、政策突變(如美國暫停風電項目)、環保政策(如法國為保護蝙蝠和鳥類拆除工廠)及退出障礙(如波蘭購電協議糾紛)等構成實質風險。
司軍艷建議,企業需構建系統工程思維,強化國際合約建設能力,深度理解當地文化、法律及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探索金融融資新模式,延伸服務價值鏈以綁定客户需求;加強政策研究團隊建設,精準把握目標國政策動態;重視複合型人才培養,提升跨文化談判、產業鏈管理及風險預判能力,從戰略佈局到執行落地形成全鏈條出海競爭力。
06/
結語
當前,中國風電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已嶄露頭角,隨着市場版圖不斷拓展,已逐步成為推動全球風電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出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政策不穩定、貿易摩擦加劇等風險如影隨形,時刻考驗着中國風電企業的應變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中國風電企業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優化市場佈局,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有效分散風險。加強與國際夥伴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全球風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風電出海正當時,雖有暗礁潛藏,但只要我們把握機遇,直面挑戰,不斷創新,砥礪前行,就一定能夠在全球風電市場的海洋中乘風破浪,駛向更加輝煌的未來,為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來源:北極星風力發電網
作者:周小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