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lpha購買:當高管停止購買時,是時候關注了

2025-07-24 22:18

內部人士正在休息。

部分原因是隨着財報季的臨近,交易窗口正在關閉。

其中大部分是因為估值高得離譜,而且經濟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這不是一部新電影。

我們這些接觸過一兩分鍾的人以前見過它。

我們這些已經經歷了一兩分鍾並吸取了歷史教給我們的教訓的人也很清楚,有時Alpha最好的創建方法是不要讓自己被Beta碾壓。

根據我的經驗,股市上一些最危險的時刻不是內部人士大量拋售,而是他們乾脆停止買入。

高管們收回利潤或行使期權是一回事。但是,當經營上市公司的人變得安靜,當他們儘管盈利蓬勃發展和股價上漲卻完全停止購買自己的股票時,這種沉默就很能説明問題。它説他們沒有看到令人信服的價值。它説他們寧願持有現金也不願購買自己的企業。它説市場很貴。

歷史表明,當估值飆升、內部人購買逐漸平息時,投資者最好關注一下。

在1999年和2000年互聯網繁榮的鼎盛時期,美國股市達到了歷史估值水平。席勒資本資產比率攀升至44以上。市值佔GDP之比超過140%。科技股飆升。分析師追高目標。散户投資者對互聯網IPO的興趣不夠。

但有一個團體並不相信這種炒作。企業內部人士。

儘管股價創歷史新高,財經電視上也有不間斷的歡呼聲,但內部人士購買在20世紀90年代的最后幾年崩潰了。整個市場的高管和董事,尤其是科技領域的高管和董事,選擇袖手旁觀。他們對所看到的估值並不熱衷。

他們沒有增加頭寸。很多人根本不買。

這種內部人士的信念真空並沒有阻止市場的上漲,但它確實預示了隨后的崩盤。從2000年到2002年,標準普爾500指數損失了近一半。納斯達克指數下跌近80%。內部人士不願意將新資金投入自己的股票,這被證明是整個周期最有先見之明的信號之一。

到了2000年代中期,房地產熱潮如火如荼。股市從互聯網泡沫破滅中復甦,到2007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創下新高。估值再次豐厚。

CAPE比率進入20多歲。市值與GDP之比攀升至100%以上。表面上一切都很好。

然而,內部人士再次把手伸進口袋。

到2006年,內部購買已經放緩至爬行狀態。公司高管和董事對購買他們管理的公司的股票表現出非常小的興趣。

尤其是金融業內人士,更是沉默了。沒有出現信念購買浪潮。沒有表現出熱情。只是沉默。

這種沉默很快就被打破了,不是因為購買,而是因為金融危機。

市場在2007年10月達到頂峰。房地產泡沫破滅了。主要機構崩潰。到2009年3月,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了57%。內部人士從來沒有説太多,但他們缺乏購買說明了問題。他們只是沒有看到別人看到的價值。他們是對的。

2020年3月崩盤后,市場大幅反彈。科技股飆升。標準普爾500指數在一年半內翻了一番。CAPE比率攀升至38以上。市值與GDP之比突破200%,遠遠超過互聯網水平。零售商湧入市場。熱情無處不在。

除了C套房內。

2021年,內幕收購明顯不存在。高管們有充分的理由(至少在紙面上)相信自己的業務。創紀錄的利潤、高利潤、看似無限的流動性。但他們不買。大多數人一動不動地站着。一些增加的象徵性金額。

但總體趨勢是明確的。內部人士猶豫不決、謹慎和懷疑。

事實證明,這種猶豫是有道理的。2022年,市場大幅下跌。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逾20%。投機性的科技名字一落千丈。一直在關注內幕活動的投資者已經預見到了這一點。高點沒有買入是一個危險信號。

在這每一集中,故事並不是內部人士在積極推銷,儘管有些人確實如此。真正的故事是內部人士乾脆停止購買。

他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股票便宜。他們沒有用錢包表現出信心。他們隱瞞了最重要的一個信號,即以市場價格購買自己公司的股票。

從歷史上看,這一信號在出現時與強勁的未來回報相關,而在缺席時則要謹慎。

當內部人士大量買入時,這表明他們看到了市場所缺乏的價值。但當他們退出時,尤其是在估值上漲和投資者情緒高漲的情況下,任何長期投資者都應該停下來。

我們現在的立場在過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內部人士購買已經枯竭,內部人士無所事事,錢包和支票簿都緊緊地關着。

賣家並沒有休息過。

如果説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我們看到內部人士急於利用高價格和過高的估值。

內部人士出售股票的原因有很多。

遺產規劃。

購買度假屋

為夢想的婚禮買單。

孩子們的學費。

一場離婚夢。

昂貴的假期

一輛新的蘭博基尼

使資產基礎多元化。

他們購買只有一個原因。他們認為自己的公司被低估了,並且具有巨大的長期回報前景。

目前,似乎很少有內部人士認為情況確實如此。

這並不能保證再次出現經濟衰退。

這並不意味着您需要立即逃跑才能出售所有股票。

在其他轉折點,在購買下降后,市場在幾個月內繼續走高。

這個市場勢頭強勁,可能會攀升一點。

這確實意味着,在目前的水平上用新資金增持股票可能不是最好的主意。

這似乎是這樣的時刻之一,讓你的錢與製造更多的東西一樣重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