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半年儲能電芯市場變天了,Top5大洗牌

2025-07-24 15:50

文|儲能100人

風雲變幻的儲能電芯行業,展現出強悍市場戰鬥力的同時,也迎來了格外激烈的格局洗牌。

721日,上海有色網(SMM)發佈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年中覆盤2025年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超250 GWh,同比飆升100%其中大儲(含工商)電芯出貨超230GWh,户用通信電芯總計出貨近20GWh

圖源:上海有色網SMM

圖源:上海有色網SMM

與此同時,SMM還公佈了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年中榜單(含大儲、工商、户用),10家企業上榜,前五分別為:寧德時代、海辰儲能、中創新航、瑞浦蘭鈞、遠景動力。

這一排名與此前SMM公佈的2024年儲能電芯出貨量TOP10排名相比,變化較大。除了寧德時代繼續穩坐頭把交椅以外,其他企業排名均有所不同。

具體來看,中創新航、遠景動力、國軒高科欣旺達等都實現了上升了2位及以上的穩步前進;楚能新能源、中汽新能首次上榜,而億緯鋰能(維權)和弗迪電池(比亞迪)則未參與此次榜單。

儲能電芯市場格局進入博弈深水區。

變幻莫測的排行榜

根據榜單,寧德時代毫無意外地穩坐榜首,且以70+GWh出貨,斷層領先。

作為常年霸榜的領頭羊,自2021年起,寧德時代便一直穩居儲能電芯全球出貨排名第一的「鐵王座」。2021年,寧德時代全球市佔率為38.3%2022年上升到了43.4%2023年為40%,到了2024年,市佔率仍高達37.9%,較第二名高出至少20個百分點。

出貨量方面,其2024年儲能電芯出貨量為93GWh+,與競爭者們一直保持着斷層式差距,如今,僅半年的出貨量就高達70+GWh,寧德時代的產業龍頭地位短時間內無法撼動。

海辰儲能的排名上升一位,成為第二。作為一家專注於儲能領域的企業,海辰儲能憑藉其在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方面的持續投入,取得了顯著的突破。2025年海辰繼續部署北美市場,與美國本土市場多家業主達成戰略合作,為2025年出貨增長提供強勁動力,也為其全球儲能市場份額打下堅實基礎。

而此前穩居行業第二的億緯鋰能此次卻榜上無名,同樣不在榜單的還有比亞迪旗下的弗迪電池,此前排名第四。上海有色網(SMM)給出的説法是「部分企業不參與本次出貨情況覆盤」。

對此,一位資深人士告訴「儲能100人」,「其實這也很正常,每個機構的出貨量榜單,都伴隨着巨大爭議,不僅僅是本次榜單。有的企業對排名不認可,或企業之間有爭執,乾脆不參與,並且並不侷限於電芯的榜單,此前系統集成等其他領域的排行榜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

中創新航則從第六位上升到了第三位。中創新航自2021年發力儲能,其採取的策略是綁定大客户,直接拉昇市佔率。尤其2025年以來,已與多家企業簽訂供貨協議,值得一提的有,為拉丁美洲大型光儲一體化項目提供高性能儲能電芯,還為非洲最大單體獨立儲能系統項目供應高性能儲能電芯。此前有業內人士反饋,在二三線廠商中,中創新航的價格具有一定競爭力,再結合質量,它的性價比有一定優勢。

遠景動力(AESC)排名第五,上升兩位。主要得益於其在大電芯領域的前瞻佈局及全球化產能。遠景動力於2025年5月率先實現了500+Ah儲能電芯的量產,其700+Ah電芯也將量產,進一步夯實其大電芯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遠景動力全球化進展迅速,今年已迎來美國田納西儲能產線、法國超級工廠等海外產能的加速釋放,其位於英國桑德蘭的超級工廠預計也將於年內投產,為海外頭部優質客户訂單提供了充足的產能支撐和交付保障。

國軒高科上升3位,排名第五。為老牌電池企業,國軒高科近兩年在儲能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儲能業務成為其新的增長點。在2025年日本國際二次電池展上,國軒高科與多家國際知名能源企業達成總規模超7GWh的合作;在SNEC 2025上發佈的乾元智儲20MWh儲能電池系統,也收到多家客户意向訂單,累計容量超過3GWh

欣旺達的表現不俗,從第十名提升至第六名。2024年,欣旺達在儲能領域首次躍居行業前十的行列。2025年,繼續保持穩步前進,憑藉其卓越的產品質量與服務,順利融入國內的多家行業頭部集成商的供應鏈體系。在此基礎上,積極拓展海外版圖,成功達成多項合作。

與上述幾家排名提升的企業不同的是,楚能新能源和中汽新能則是新上榜企業。

楚能新能源作為后起之秀,位列第七。這家20218月才成立的儲能新勢力,經過三年的不懈奮鬥,已在行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汽新能是央企體系內唯一的動力電池企業,肩負着產業鏈建設和科技創新的重要使命。

排名上升的「祕密武器」

不斷變化的排名與出貨數據的輕微差距似乎都在佐證,儲能電芯市場的深度博弈與洗牌進程的激烈程度。

通過梳理入圍榜單企業不難發現,保持排名穩步前進的企業都在積極推進大容量電芯,搶奪對下一代大容量儲能電芯的定義權。

一方面,「降本增效」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匹配超大容量電芯提升儲能系統體積能量密度,成為實現系統產品極致降本的重要手段。以1GWh電站為例,若採用314Ah電芯,大約需要100萬顆,而採用1000A電芯,則僅需約30萬顆。即電芯數量同比大幅下降70%,如此一來,能顯著降低整站連接點的數量,進而有效提升整站的可靠性,同時也極大的降低了電芯管理的複雜度。

另一方面,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在即,長時儲能需求爆發。217日,工信部等八部門印發《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其中明確鼓勵適度佈局超長時儲能技術。業內觀點普遍認為,未來儲能時長將逐漸從2h4h走向6h乃至8h,市場對大容量、長壽命儲能專用電芯需求迫切。

在此背景下,各大電池廠商紛紛吹響了向下一代大容量高地進發的「衝鋒號」。從產品來看,截至2024年,300+Ah電芯在國內市場的滲透率已超過50%,由個位數提升至50%以上,全面替代280Ah;從技術來看,500+Ah600+Ah700Ah+1000Ah等大容量電芯概念產品陸續推出,尤其本次上榜企業均已積極佈局。

梳理榜單還發現,技術迭代已經成為考量一家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最重要指標之一。隨着儲能電芯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500+Ah電芯的量產窗口期即將到來,以寧德時代為首的巨頭們不斷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市場份額也不斷向頭部集中,同時以遠景動力、國軒高科等老牌企業依靠自身一體化佈局,大客户綁定等優勢實現25H1出貨同比大增。

圍繞下一代電芯產品,當前以量產進度相對較快的500+Ah陣營呼聲較高。5月底,遠景動力滄州超級工廠正式下線500+Ah儲能電芯,成為行業首批實現500+Ah電芯量產的企業;610日,寧德時代宣佈587Ah儲能專用電芯開啟量產交付,目前在濟寧基地生產;海辰儲能此前披露其587Ah儲能電池已於4月開始全球送樣,將於下半年實現量產;億緯鋰能628Ah及中創新航640Ah等大電芯也已經於2025年第二季以及2026年第二季陸續進入量產階段。

此外,保持排名穩步前進的企業還有一個共同點即全球化佈局的深度與速度都名列前茅。

出海已成為各大廠商的共識,無需贅言。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統計,20251-5月,中國儲能相關企業新增出海訂單/合作已超過144GWh,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36.27%其中,中東、澳大利亞、歐洲等市場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中東市場出海合作/訂單量高達33.95GWh,佔建設地點明確訂單總量的29.61%,成為最大增量;澳大利亞以30.17GWh緊隨其后,佔比26.32%;歐洲市場則達到21.1GWh,佔比18.39%

圖片來源於CESA儲能應用分會

圖片來源於CESA儲能應用分會

在此次榜單中,國際化程度高的電池企業普遍取得了不錯的排名,主要以寧德時代、海辰儲能、遠景動力為主要代表。

海外訂單滿天飛的同時,頭部電池廠商也在加速海外產能佈局。據CESA數據庫統計,寧德時代、遠景動力、億緯鋰能、海辰儲能、國軒高科、中創新航、欣旺達等都開始計劃或者已在海外有深度的產業佈局。截至20256月,上述等32家中國企業在海外共投產+在建+規劃了71座電池/儲能系統集成生產製造基地,產能達796GWh,其中40個項目已披露投資金額,總計超3785億元。

尤其在全球第二大儲能市場——美國,儘管面臨政策等外部不確定因素,但大儲存量項目發展勢頭強勁。CESA儲能應用分會基於EIA公示項目分析,美國20251-5月共60個大型電池儲能項目相繼投運,新增裝機共4.618GW/15.09GWh,同比增長43.74%(功率)/70.45%(容量)。

海辰儲能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儲能系統製造工廠也計劃於20257月全面投產,年產能力將達到10GWh電池模組及系統。

今年4月,遠景動力美國田納西州的儲能電池生產線率先投產,一期年產能達到7GWh。據悉,該工廠是北美市場首個投產的儲能電芯工廠,產品將交付頭部儲能集成客户。此外,遠景動力西班牙超級工廠將於2026年投產,屆時將成為歐洲首個磷酸鐵鋰電芯工廠。

出海對於企業而言是機遇與挑戰並存,要想在海外立足並非易事。不同地理環境、不同電力市場下對產品形態的要求不一,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標準、應用場景也不同,比如美國有嚴格的UL9540A的安規標準及超低温要求,日本有地震、高防腐要求,中東則會面臨超高温、高風沙的應用場景。

未來唯有具備技術突破與持續創新力,先進產能佈局與高效執行力,全球化佈局與強大開拓力」 等核心能力的企業才更具有穿越周期,且持續發展壯大的基因與潛力。

如今,極度內卷的儲能行業,已進入博弈深水區,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幾乎可以預見,未來各大機構發佈的榜單排名仍然還會不斷發生調整,儲能電芯市場格局也會隨之改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