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4 09:01
(來源:觀夏策略隨筆)
事件:中國光大控股於發佈2024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收入總額3.44億港元,同比-79%;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為19.09億港元,同比減虧0.14億元。
基金管理業務深度承壓,表現費大幅下滑。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基金管理資產規模(AUM)為1174億港元,同比-88億港元,市場資金偏緊和項目退出速度放緩對募資和資產滾動產生壓力。報告期內,公司表現費收入同比-91%至0.35億元,收入階段性回調主要是公司審慎管理退出節奏;管理費收入錄得1.49億港元,同比-18%,基礎資產管理能力仍具韌性。報告期內,公司基金管理業務虧損為7.23億港元,同比-9.99億港元,主因板塊中個別投資項目表現不及預期,以及部分項目估值進一步調整帶來非實現虧損,未實現投資虧損同比-15.02億港元至-13.83億港元。
自有資金投資板塊結構優化,盈利恢復性增長。截至報告期末,公司自有資金投資業務規模為319億港元,其中基石性投資(光大銀行、光大證券)佔比近62%,具備較強的現金流支撐與抗周期屬性。報告期內,公司自有資金投資業務實現盈利1.88億港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89億港元),同比實現大幅扭虧。這主要受益於重要投資企業的表現改善,重要投資企業貢獻盈利同比+8.13億港元至2.72億港元。
流動性充裕,負債結構優化成效明顯。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入達16.91億港元,流動比率同比+26.1pct至135.6%。公司積極壓降槓桿水平,全年成功減債逾20億港元,計息負債率同比-3.0pct至92%。儘管市場估值疲軟影響了賬面淨資產,但財務彈性和償債能力改善。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持有現金與現金等價物約84億港元,尚有未動用銀行授信額度80億港元,為2025年投資佈局與資本運營提供充裕支持。
「三大基金業務」形成協同生態,持續深耕硬科技。公司旗下42只一級市場基金總規模865億港元,佈局重點行業包括人工智能、芯片、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新質生產力」領域,項目退出回籠資金達31億港元。二級市場基金資產管理規模47億港元,旗艦可轉債對衝產品表現優異。母基金管理規模262億港元,投資矩陣覆蓋近百家底層企業,年內新增13家企業成功IPO。公司基金業務結構多元,協同效應初顯,整體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方向轉型,順應政策導向和產業趨勢。此外,公司對於穩定幣發行商Circle進行早期投資,隨着今年6月Circle上市后表現出色,公司有望獲得可觀投資收益。
盈利預測:公司堅持「新質生產力」方向投資,資本市場景氣度向好下業績表現有望改善。預計2025-2027年公司收入總額為21.95、26.48、30.13億港元,歸母淨利潤為0.77、5.63、11.76億港元,BVPS為17,48、17.60、18.20港元/股,對應7月16日收盤價的PB估值為0.45、0.45、0.43倍。給予「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資本市場大幅波動、政策落地不及預期
報告信息
注:文中報告節選自太平洋證券研究所已公開發布研究報告,具體報告內容及相關風險提示等詳見完整版報告。
證券研究報告:《中國光大控股2024年年報點評:持續深耕硬科技,減虧初顯成效》
對外發布日期:2025年7月18日
證券分析師:夏羋卬
資格編號:S1190523030003
研究助理:王子欽
資格編號:S1190124010010
郵箱:xiama@tpyzq.com
報告發布機構: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已獲中國證監會許可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看好:預計未來6個月內,行業整體回報高於滬深300指數5%以上;
中性:預計未來6個月內,行業整體回報介於滬深300指數-5%與5%之間;
看淡:預計未來6個月內,行業整體回報低於滬深300指數5%以下。
買入:預計未來6個月內,個股相對滬深300指數漲幅在15%以上;
增持:預計未來6個月內,個股相對滬深300指數漲幅介於5%與15%之間;
持有:預計未來6個月內,個股相對滬深300指數漲幅介於-5%與5%之間;
減持:預計未來6個月內,個股相對滬深300指數漲幅介於-5%與-15%之間;
賣出:預計未來6個月內,個股相對滬深300指數漲幅低於-15%以下。
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我公司」或「太平洋證券」)具備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覈準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本報告信息均來源於公開資料,我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負責準備本報告以及撰寫本報告的所有研究分析師或工作人員在此保證,本研究報告中關於任何發行商或證券所發表的觀點均如實反映研究人員的個人觀點。報告中的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並不構成對所述證券買賣的出價或詢價。我公司及其僱員對使用本報告及其內容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概不負責。我公司或關聯機構可能會持有報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發行的證券頭寸並進行交易,還可能為這些公司提供或爭取提供投資銀行業務服務。本報告版權歸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 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刊登。任何人使用本報告,視為同意以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