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事件分析

2025-07-24 18:54

(來源:金屬鋼鐵)

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事件分析

20世紀初,摩根財團將若干鋼企整合成美國鋼鐵公司(以下簡稱美鋼),開啟規模化生產之路,引領美國鋼鐵工業一個多世紀。2023年8月開始,這家老牌鋼鐵企業迎來其「花落誰手」的關鍵抉擇階段。先是美國克利夫蘭-克利夫斯公司以每股35美元提出收購方案,又與紐柯鋼鐵公司聯手調整收購計劃,幾經波折后,日本製鐵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日鐵)最終於2025年6月以每股55美元共計141.89億美元(也有報道稱149億美元)完成對美鋼的100%收購。同時,日鐵還承諾2028年前對美鋼投資約110億美元,向美國政府發放可對企業重要事項行使否決權的「黃金股」。

一、美歐市場與美鋼基礎是收購的主要動力

日本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國家,鋼材出口長期佔比30%以上。

(一)美歐是日鐵重要目標市場,鋼鐵需求約為日本五倍

近年來,日本國內鋼鐵需求持續下降,2024年粗鋼表觀消費量降至5700萬噸左右。出口始終是日本鋼鐵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自2013年起,日本鋼鐵出口量呈下降趨勢,近年來進一步走低,但仍佔日本粗鋼總量的30%以上。

(二)美鋼的產業基礎相對較好,具有進一步投資的價值

美鋼是一家集資源、冶煉、加工於一體的2000萬噸級聯合企業,擁有百余年發展歷史和品牌積澱,是美國汽車板、家電板、能源用鋼等高端鋼材的重要供應商之一。

二、收購美鋼符合日鐵中長期國際戰略佈局

日鐵的全球化始於20世紀50年代南美鋼廠佈局,之后是70年代澳洲和巴西鐵礦,80—90年代多國下游以及焦煤佈局。21世紀初進一步加大下游佈局,目前其海外獨立加工能力約2000萬噸,2024年鐵礦和焦煤產量分別約5100萬噸和2500萬噸。2018年以來,日鐵陸續整合瑞典軸承鋼廠OVAKO、印度千萬噸級鋼廠Essar、加拿大EVR焦煤公司,標誌着其全球化進入新的階段。

(一)提升鋼鐵規模影響力,加快實現億噸產能目標

2021年3月,日鐵發佈「2021—2025年中長期經營計劃」,提出到2025財年末實現1億噸的粗鋼產能目標,但此前並未取得積極進展。直到本次收購事件落地,日鐵粗鋼產能纔有實質性變化,由6600萬噸增長至8600萬噸(實際或達8900萬噸),劍指億噸目標,與安賽樂米塔爾集團(以下簡稱安米)粗鋼產能規模基本持平。

(二)發揮技術和管理優勢,拓展全球高端市場份額

長期以來,日鐵在高端產品研發生產,長流程鋼廠運營管理,節能降耗等方面具備優勢。

(三)產品本土化規避貿易壁壘,提升全球市場多元競爭力

近年來,受俄烏衝突、關税壁壘等影響,美歐鋼材價格高位運行,但市場紅利難以為日鐵享用。

(四)資源整合與低碳化智能化,提升國際產能佈局生命力

近年來,日鐵在低碳、智能領域開展大量研究和應用。根據2024年財報,日鐵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戰略重點是推進三大技術突破,即富氫高爐、氫基豎爐、大型電弧爐生產優質鋼材。

三、日鐵收購事件或將影響全球鋼鐵產業格局

(一)全球視角

一是提升鋼鐵行業集中度,全球鋼鐵佈局重構可能性加大。當前全球鋼鐵已進入寶武、安米、日鐵新的鋼鐵「三巨頭」時代。

二是影響全球鋼鐵貿易格局,高端鋼材市場競爭或將加劇。日鐵將引入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質量和產量,擴大美歐市場份額。

(二)中國層面

一是增加中國鋼材出口壓力。我國向美國出口鋼材品種主要有鍍層板(帶)、馬口鐵、無縫鋼管等。未來日鐵將藉助美鋼較快佔領美國高端鋼材市場並逐步向歐洲滲透,進一步提升其在美歐市場的影響力,擠壓寶武、鞍鋼、首鋼等企業的國際市場份額。另一方面,美國通過關税政策提升其鋼材本土供應比例,疊加其製造業迴流,我國鋼鐵產品出口美國形勢將更為不利。

二是影響中國鋼鐵海外佈局。當前中國鋼企海外佈局項目產品檔次並不高,代表中國鋼鐵競爭力的頭部企業涉足海外鋼鐵產能佈局不多。安米、日鐵、JFE、POSCO等國際鋼鐵強企不僅在全球多地建設鋼廠,且已逐步實現對上游資源能源、下游市場尤其是高端市場、延伸加工及製品產業鏈的全覆蓋,中國鋼鐵中高端海外佈局壓力加劇。

四、結語

日鐵從2023年底開始涉足收購美鋼事件,歷時18個月,經歷各種困難和障礙,終於成功收購,對日鐵全球化佈局來説,可謂是一個里程碑事件。然而,本次收購涉及鉅額支出、約束條款、否決權範圍,以及美國關税政策可能引發的製造業成本上升等,將給投資實質性落地和回報帶來較大不確定性,日鐵未來穩健運行面臨挑戰。

總體看,該併購事件短期內對全球鋼鐵產業格局影響有限,長遠看或將帶來較大影響。中國鋼鐵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要積極謀劃,做好國際佈局研究。相關方面要深入優化企業海外佈局容錯機制,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走進去」,打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集團。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