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4 18:25
六槳旋翼、透明駕駛艙、續航20公里、飛機可摺疊塞進汽車后備倉……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的鏈博會上,小鵬汽車帶來了全球首款大規模量產的分體式飛行汽車,吸引不少人駐足參觀。
現場工作人員向《財經》介紹,該飛行汽車定價預計在200萬元以內,已經收到約5000張訂單,預計2026年上市。購買用户需考證執駕,預計首先將應用於營地飛行等場景。
低空飛行器加速走進生活。7月23日,2025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在上海開幕,中國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行業敲定史上最大訂單:泰國泛太平洋有限責任公司向上海初創企業沃蘭特採購500架VE25-100天行eVTOL,將用於泰國等地的短途島際、島內運輸服務,中國航空技術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負責為雙方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合作中的低空基礎設施,該訂單總金額達17.5億美元。
人們對出行的想象正隨技術的延展變得更為豐富。論壇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聶文慧指出,中國智能交通領域正方興未艾,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佔全球總量的70%,車路協同、量子導航、激光通信、智慧物流、低空飛行等加速突破,基礎設施加快智慧擴容……
鏈博會上最新發布的《全球供應鏈促進指數報告》指出,全球供應鏈促進指數總體仍呈上升態勢,智能交通或將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手。
低空飛行器百花齊放
低空經濟、智能駕駛、人形機器人持續成為行業亮點。鏈博會上,廣汽集團旗下的飛行汽車品牌高域,亦展出了首款量產型多旋翼飛行汽車GOVY AirCab。這款飛行汽車採用上下分離式設計,上半部分是飛行器,下半部是可以在公路上移動的「底盤」。
工作人員向《財經》介紹,該飛行汽車可以實現智能駕駛,無須人工操作,便能設定航線。今年6月開啟預訂,售價不超過168萬元,已收穫超 1000 單意向訂單,計劃明年底完成適航認證並啟動量產交付。
在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上,億航EH216同樣是吸睛無數的明星產品。作為全球唯一一款集齊型號合格證、生產許可證、標準適航證「三證」的飛行器,億航EH216系列無人駕駛航空器在2024年一共銷售與交付了216架,較2023年的52架增長了三倍。
訂單帶動下,「飛行汽車第一股」億航智能(Nasdaq: EH)2024年總收入為4.56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較2023年同期的1.174億元增長288.5%;首次實現全財年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調整后盈利,淨利潤為4310萬元。
《財經》從億航方面瞭解到,目前唯一的廣東雲浮工廠產能已供不應求,爲了滿足訂單交付,億航正在安徽合肥選址規劃一座新工廠,生產低空飛行器。
載人飛行器總是吸引無數關注,但普遍面臨續航在30分鍾之內、座位數少等技術難題,載物飛行器就成了當下離人們日常生活最近的低空經濟產物,續航更長、載重更高的飛行器正在陸續研發落地。
7月22日,峰飛航空科技向合利創興智能交付中國首架獲頒「適航三證」的噸級以上eVTOL航空器V2000CG凱瑞鷗,標誌着噸級以上eVTOL在技術與適航認證上實現突破,大型eVTOL向低空運營商業化閉環邁出堅實的一步,助推低空經濟應用加速落地。
上海峰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謝嘉對《財經》表示,V2000CG凱瑞鷗採用純電動力,無人駕駛,最大起飛重量2噸,最大商載400公斤,巡航速度最高200公里/小時,適用航程200公里。其結合垂直起降和固定翼巡航功能,便於靈活部署,主要用於低空物流、緊急物資運輸和應急救援。
「先載物再載人,先郊區再城區,先隔離再融合,這樣循序漸進的路線更符合行業發展的節奏。」謝嘉説。
到2030年,智能網聯汽車產值增量2.58萬億元
「現在大家買車沒有買不帶智駕功能車的了。」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談及,2024年中國乘用車L2及以上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突破55%,技術積累和商業化落地能力位居國際前列,智能駕駛已成為消費者購車的重要考慮因素。
預計到2030年,中國「車路雲一體化」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產值增量將達到2.58萬億元,廣闊的市場前景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今年,鏈博會繼續設置了智能汽車展區,展示從核心原材料、關鍵元器件到三電系統、智能網聯,既有賽力斯與華為聯合發佈的問界系列汽車,也有博世、吉利等企業的產品參展。
《財經》在現場看到,吉利公司展示了其獨特的移動電源車,這是全球首個醇氫電動移動充電解決方案。工作人員向《財經》介紹,這款淡綠色的大型卡車可以猶如電動汽車的「可移動的充電寶」,能同時為四輛電動汽車充電,可以應用於礦區等電力基礎設施建設不便的交通區域。
安慶衡表示,中國企業正在智能駕駛的算法、激光雷達、高精地圖、車規級芯片等核心技術領域加速突破。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本土芯片企業嶄露頭角,華為MDC智能駕駛計算平臺、百度Apollo系統等已具備國際競爭力。
中國50多個城市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示範,開放測試道路3.2萬公里,完成約1萬公里道路智能化改造,為智能網聯汽車的測試和應用提供了方便。中國汽車核心技術正由「三電」逐步向「三智」轉變,從電池、電機、電控,初步轉變為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中國汽車正成為全球汽車智能化發展的領跑者。
在鏈博會智能交通主題論壇上,小鵬汽車副總裁陳涵介紹,小鵬汽車現在主要聚焦三大矩陣,AI汽車、飛行汽車、具身機器人,重點佈局芯片、大模型、智能駕駛、機器人四大領域。小鵬汽車希望在低空經濟和具身智能等方面做跨界融合的探索,早在12年前,小鵬的生態企業小鵬匯天就開始探索飛行汽車相關研發,目前小鵬匯天團隊超過1500人,今明兩年將繼續擴建飛行營地。
當前,人工智能亦正深度重構交通產業鏈的每個環節,汽車技術快速演進、產業加速佈局。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總院副院長張衡介紹,2024年,國家五個部委聯合公佈了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武漢和十堰入圍。東風汽車正在和地方政府推動「車路雲一體化」的工作。在廈門和武漢的封閉港口里,東風汽車的無人集卡也已經進行了商業化運行。集裝箱港口路況比較複雜,現在司機又比較難招,智慧港口、港口的無人化是一大趨勢。
不僅國內,中國的智能網聯汽車正加速出海。今年,智能駕駛平臺蘿卜快跑與迪拜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迪拜部署超 1000 台「頤馳 06」,並打造阿布扎比最大規模無人駕駛車隊。「頤馳 06」正是江鈴新能源公司與百度 Apollo聯合打造的車型。江西江鈴集團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聶小勇介紹,江鈴新能源的車型「頤馳06」除了國內城市的佈局,目前在中國香港也開始試運行了,馬來西亞、新加坡開始佈局,和歐洲也在探討合作空間。
中國智能交通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在安慶衡看來,中國的智能化正在賦能世界汽車產業升級。譬如中國公司德賽西威的智能座艙域控平臺覆蓋了大眾、豐田等國際品牌,佔其營收的70%以上。
中國強大的規模化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顯著降低了智能駕駛傳感器、計算平臺等核心部件的成本。又譬如禾賽科技公司的激光雷達產品平均售價從2019年的1.74萬美元(12萬元人民幣),降到了現在的千元。原來高端車型用的智能技術得以快速向更廣闊的市場普及,加速全球汽車智能化進程。
基於中國企業的強大實力,「反向合資」 正在崛起。德國的大眾汽車與地平線合作,寧德時代技術授權等模式,都證明「反向合資」正在擴大,業內普遍認為,未來還要降低跨國研發與市場準入壁壘,共促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的突破。
汽車行業新發展,法律法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歐美日等國重視自動駕駛汽車發展,不斷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德國相繼出臺L3級、L4級自動駕駛認證法規,奔馳汽車的Drive Pilot車型已經在高速公路、機場泊車等場景下實現了自動駕駛上路通行。美國加州、 內華達州均已出臺法律,允許用户在公共道路使用L3級的自動駕駛。
中國還在繼續完善智能駕駛法律、法規和測試評價。「自動駕駛車出了交通事故到底是駕駛員負責還是製造商負責,還是軟件製造商負責?這些法律必須要明確,自動駕駛的法律法規和測試評價支撐體系要建立起來。」安慶衡説。
7月23日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長王強強調,目前中國市場上銷售的汽車搭載的「智駕」系統都不具備「自動駕駛」功能,停留在輔助駕駛階段,車輛還是需要人來操控,駕駛人才是最終的責任主體。如果駕駛人在駕駛車輛的時候雙手脱把,兩眼不是觀察前方,而是低頭看手機,甚至是睡覺打盹,不僅存在嚴重的交通安全風險,一旦出事,還可能面臨着民事賠償、行政處罰和刑事追責三重法律風險。
此外,安慶衡建議國內繼續擴大智能駕駛上路通行試點範圍,繼續開放L3的試點申請,簡化企業准入流程,讓更多有技術實力的企業參與,為不同技術路線充分驗證提供機會。可以嘗試在封閉場地、固定區域路線等條件下逐步向普通用户開放智能駕駛功能,分階段驗證技術可靠性,根據用户反饋不斷迭代,為出臺科學合理的配套監管框架和體系打好基礎。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機械行業分會會長周衛東同時指出,中國在智能交通領域雖已取得斐然成績,卻也面臨着諸多挑戰。比如, 車載操作系統、高算力芯片等核心領域仍依賴進口,需加速國產化進程。車企單打獨鬥難以應對全球競爭,需要共建生態鏈,將內卷轉化為共贏。專利體系與標準的話語權也非常重要,特別是中國需要積極參與ISO、3GPP等國際標準制定。
論壇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馬德里註冊部高級司長大衞·慕斯表示,15年前,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還在「嬰兒時代」,而且產能有限、非常依賴於外國的技術。通過一些戰略政策的支持以及重大研發投入和政府、產業的通力合作,中國開啟了一場目標宏大的汽車電動化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