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穿越國內最長「海底天塹」!這座隧道取得新突破

2025-07-24 16:56

日前,隨着最后3米巖體被精準爆破,膠州灣第二隧道3標項目成功穿越我國在建工程最長海底斷層破碎帶——f13海底斷層破碎帶,標誌着我國在超長跨海隧道建造領域取得重要技術突破。

膠州灣第二隧道是連接青島東西兩岸的「超級工程」,也是當前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的海底道路隧道。工程線路全長17.48千米,線路最深點距海平面115米,採用鑽爆+盾構組合施工工法。其中,中鐵隧道局承建的膠州灣二隧3標項目全長7094.5米,為海域段鑽爆法隧道,地質條件極為複雜,需穿越包括f13斷層在內的大規模斷裂帶、石化碼頭區及多段高風險破碎帶,施工存在「四極」難題:

1極其複雜的地質條件

隧道穿越斷層破碎帶、碎裂巖、中風化破碎花崗岩等多類地層,圍巖張性裂隙廣泛分佈,施工難度大。

2極度敏感的建造環境

隧道最大埋深115米,頂部海水水壓極高,周邊地層導水通道密集,不良地質隱蔽性強,超前預報難度大,突泥涌水事故一旦發生難以控制。

3極高要求的建造質量

面對高水壓、無限覆水、不良地段廣佈、海水腐蝕隧道結構等特殊施工條件,項目必須以過硬質量避免塌方及突水事故,並嚴格保證工程各項指標符合設計要求。

4極端惡劣的服役環境

膠州灣海域鋼筋混凝土腐蝕源濃度較高,工程建成服役后存在「多離子、大水壓」海水腐蝕的耐久性考驗。

f13斷層帶作為我國在建工程穿越的最長海底斷層破碎帶,全長560米,是項目施工任務中地質最複雜、環境最敏感的施工段之一,也是工程關鍵控制性節點,素有「海底天塹」之稱。「四極」難題在f13斷層帶表現得尤為明顯。

面對挑戰,項目團隊迎難而上,技術人員日夜不斷探索攻關,創新性地構建了由「院士專家把脈問診」「數智賦能嚴控風險」「安全監測掃除隱患」「動態注漿穩定圍巖」組成的「四位一體」綜合穿越技術體系。

依託「四位一體」綜合穿越技術體系,項目團隊在院士專家指導下,運用智能技術與安全監測系統,高效靶向排除地質風險;持續優化支護參數、增加格柵拱架,保障初支與圍巖穩定;創新應用三臂液壓鑿巖臺車鑽孔、膜袋製漿、智能製漿系統等先進工藝,顯著提升注漿效率與效果;實施超前帷幕注漿、徑向注漿等動態注漿方案,有效規避開挖面突泥涌水風險;通過綜合運用注漿加固、工法改進等技術措施,成功將隧道沉降控制在毫米級精度範圍。

在多重技術優勢的助力下,項目團隊逐步克服了「四極」難題,歷時270天終於成功穿越f13斷層破碎帶。該項目施工過程中形成的複雜海底斷層施工成套技術標準,將為后續世界同類工程施工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鑑。

膠州灣第二隧道項目是青島市「十四五」規劃確定的「15515+N」工程的第一個「1」工程和中心城區「七橫九縱」高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建成后,青島將進入「雙隧時代」,有利於城市空間結構優化,推動環膠州灣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升膠東半島城市羣整體競爭力。

END執行主編丨李元、沈蘇責任編輯丨王雅玲(隧道局)‍

內容來源丨中鐵隧道局

中國中鐵融媒體中心

(中國中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