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製造的逆襲:從工貿企業到全球品牌

2025-07-24 15:41

原標題:中國製造的逆襲:從工貿企業到全球品牌

7月的美國新澤西州,日平均氣温最高30℃,正是人們一年中最 好的户外玩水時節。

而説到玩水遊戲,一款水彈槍玩具正在這里風靡。在當地的體驗館里,每天都有大量的年輕人來這里體驗一款名為「Gel Blaster」的水彈槍。

今年上半年,就有60萬玩家通過線下體驗館來體驗這款Gel Blaster水彈槍。但絕大多數人不知道,Gel Blaster這個品牌背后,是一家中國企業在運營,這個產品也由中國企業製造生產,它就是位於河南焦作的中州機械公司。

四年前,林天強收購了風雨飄搖的老兵工廠中州機械,此后通過收購其代工的美國水彈槍品牌Gel Blaster ,並原創全新品牌CosmoX Toys,帶領中州機械完成了一次華麗轉型。林天強講述了他的一個願望:「十年后,當你看到全世界小孩都在玩 Gel Blaster、當你在國際機場看到CosmoX Toys的廣告,請你記住——這不是來自美國、德國或日本,而是中國。」

Gel Blaster是中國的工貿企業打造出全球品牌的縮影之一。在歐洲的瑞士,SIGG是這里的百年品牌。但是2016年中國保溫杯巨頭哈爾斯完成對其收購后,中國保溫杯企業開始了一場跳躍——從過去「世界大牌背后的製造者」變成新的「世界品牌運營者」和「世界品牌的創造者」。

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製造業的飛速發展造就了數十萬的工貿企業,這些企業共同將中國託舉為「世界工廠」。但近年來,隨着全球貿易的變化,傳統訂單貿易越發走向萎縮,新興的跨境電商等貿易方式崛起,讓這些過去以to B為生的外貿企業不得不面向C端、踏上打造世界品牌之路。

由此,一連串急迫的問題擺在這些企業面前:從工貿走向全球品牌轉型,需要跨過哪些坎?過去轉型成功的品牌能帶來哪些啓發和參考?霞光社通過訪談數家轉型案例,來找到答案。

十年前,中國的工貿企業就已經開始萌生做品牌的意識。

保溫杯行業流傳着一句話,「全球每3只保溫杯,就有一隻來自浙江永康」。可見永康在全球保溫杯行業的地位。國內保溫杯龍頭哈爾斯就坐落在這里。

哈爾斯的前身創立於1985年,以OEM業務起家,是著名水杯品牌Yeti、Stanley等的代工廠。2011年哈爾斯在深交所敲鍾,成為A股保溫杯第 一股。

但彼時,縱觀全球保溫杯市場,沒有一家由中國企業運營且叫得響的品牌。

上市后的哈爾斯敏鋭地意識到,只靠做代工無法長久生存。哈爾斯創始人呂強曾提出,「想要做成一個百年企業,一定要有品牌才能傳承。」

作為一家資金和實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哈爾斯的品牌之路頗為典型——採取高舉高打的收併購策略。2013年,哈爾斯收購了法國原創設計的SANTECO品牌,主攻美國和歐洲市場;2016年,哈爾斯又收購了瑞士百年品牌SIGG,之后整個歐洲的市場渠道迅速打開。

在接受霞光社採訪時,哈爾斯總裁吳子富分享了該品牌帶給他的震撼,」SIGG在瑞士很有牌面,我們通關的時候,手拿它的邀請函,移民局官員不會廢話,蓋章很利落;在商場帶着它的工作牌,會有商場經理來搭訕,如果告知我們是SIGG的股東,他會樂意聊很多。」

由此,哈爾斯從一個純代工製造企業,踏入品牌經營之路。而這種收購策略,也是過去無數中大型工貿企業在轉型品牌化時最常用的打法。其最 大的優勢是,無須經歷前期漫長的品牌培養期,轉型更快、基礎更牢固。

但對於規模尚小、缺乏資金實力的工貿型企業而言,想要轉型經營品牌,大多隻能採取一種相對緩慢、但創新性更強的策略。

2018年,24歲的馬釧譯在海外留學畢業后,回到父親創辦的華洋企業——這是一家位於青島的毛衣製造企業,過去一直給客户做代工,已經有了穩定的發展模式。

但隨着疫情導致全球市場環境突變,華洋企業的發展開始遇到瓶頸,訂單日漸下滑。父親的焦急,讓馬釧譯意識到,製造業僅靠代工難以為繼,品牌化、全球化纔是破局之道。

但廠子的工人很多都是上了年紀的老職工,做了幾十年工人,讓他們轉型做品牌,不僅工人不理解,公司也經不起劇烈的折騰。

於是他與朋友一起,來到到父親製造工廠的下游-銷售端,創立了工廠自有的服裝品牌QUALFORT,開啟品牌全球化之路。

與收購有一定基礎的品牌不同,新創品牌的起步都會比較慢。「我們當時就想找一個能快速上線、快速賣的渠道。」於是,亞馬遜就成了QUALFORT出海的首 選。至此,從華洋到QUALFORT,這家服裝企業完成了品牌轉型的第 一步。

這看似簡單的一步,其實是許多工貿企業要花上數年、且等來一個最恰當的時機才走出來的轉型路徑。

位於河南焦作的中州機械廠,原本是一家軍工槍械製造廠。然而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加上市場對這類產品已幾乎沒有需求,在疫情期間,工廠一度瀕臨倒閉。

2021年,在機緣巧合下,經營了十余年軍迷裝備生產的林天強出資收購了這家工廠。「我不希望看着這些稀缺的製造工藝就此埋沒;更重要的是,中州機械持有公安部頒發的《民用槍支(彈藥)製造許可證》——正是這張許可證,為我們之后進入水彈槍領域、打造自有品牌、收購國際品牌,提供了稀缺且獨 一 無 二的戰略起點。」林天強稱。

「十多年前,我們第 一次拿到全美最 具影響力的户外偽裝品牌Mossy Oak的正式IP授權時,那一刻我就明白:產品可以複製,但品牌無法抄襲這個信念,從此成為我所有重大抉擇的基石。」林天強稱。

因此,收購中州機械廠,不是一場簡單的資本接管,而是一場關於傳承與重塑的行動。林天強保留了工廠原有的軍工設計團隊,引入自動化生產線、數控系統和ISO質量管理體系,導入現代企業管理機制,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重建競爭力。中州機械也成為美國水彈槍品牌Gel Blaster的代工廠。

2021年,Gel Blaster的首 款產品SURGE上市, 恰好迎來北美水彈槍市場的爆發,當年其銷售額就破500萬美元;2022年進入亞馬遜等主流渠道,全年銷售超過5000萬美元;2023年更是增長至7000萬美元,迅速成為北美互動娛樂領域最 受 歡 迎的水彈槍品牌。「作為它在中國唯 一製造合作方,我們全程見證了這一切。」林天強説道。

但危機也在暗生。爲了追求更高增長,Gel Blaster在2023年重押「FEC體驗館」項目,試圖在線下構建沉浸式對戰場景。2024年初,一筆關鍵融資失敗,Gel Blaster資金鍊斷裂,供應鏈付款斷裂,貨物無法準時交付導致大客户相繼停止合作。

「那時我們工廠倉庫已經壓了十幾萬套貨,對方團隊坦率說明了狀況,稱無法支付尾款。我意識到,這一次是Gel Blaster全面的品牌危機。但我心里知道,這個品牌的用户依然存在,它的價值不僅是一個商標,更是用户 對‘新型遊戲方式’的真實需求。於是,我們主動與對方談判,在隨后幾個月完成了品牌資產、商標權、軟件系統、模具、域名與用戶數據的全面收購。」林天強稱。

2024年11月,這場收購正式完成,Gel Blaster也成為中州機械企業旗下品牌。這個60多年的製造老廠,終於歷史性地完成了一次大轉身——不僅實現了出海,還走上了品牌化之路。

回憶這段故事,從一個風雨飄搖的製造廠接手人,到一個海外品牌的運營者,林天強頗為感慨。尤其今年全球貿易劇烈變化,工廠原有的外貿業務正在明顯下滑,而品牌業務則在快速上升。這讓他慶幸自己早早做了準備;與此同時他也意識到,伴隨着出海大潮湧起,中國的工貿企業正迎來一個品牌覺醒的世代

接手Gel Blaster后,林天強的第 一件事就是「重塑信任」。

包括,對產品和設計進行升級,外殼使用更高強度環保塑材,並提升結構防水等級,重新設計主板,提升水彈槍的穩定性;梳理市場銷售條線,將海外的品牌運營和品牌代理業務重新進行規範。

在這過程中,林天強漸漸摸索出來,做品牌跟過去做外貿的思路完全不同,「很多工廠老闆抱怨,同樣的產品別人一轉手就能把價格翻五六倍甚至十倍,但他沒想過,后面市場端的運營承擔了太多的風險。」

林天強認為,工貿企業想要做好品牌,一定要跳出原來的工廠思維,並且為品牌組建新的團隊。「首先,你要去面對市場,充分理解市場需求,因為不同國家、市場的需求、審美都不一樣,這些是工廠思維的團隊難以做到的;其次,做好產品的升級也很重要,我們就經常在一些海外媒體平臺看到,消費者拆解、改裝我們產品的反饋,這對我們開發新品十分有幫助。」

比如,CosmoX Toys這個品牌的誕生,就萌生於林天強發現,有些消費者喜歡對Gel Blaster改裝。「有一些硬核玩家,會在Gel Blaster上做一些塗鴉、改裝。於是我們想,乾脆就做一款不同風格的水彈槍產品。」

於是有了CosmoX Toys品牌,其產品於今年2月在亞馬遜上線。

都是水彈槍,兩個品牌如何做出差異化?林天強想得十分明白:Gel  Blaster是科技與親子的交匯點,更偏向青少年的遊戲互動場景;而CosmoX Toys設計上更有真槍的感覺,主打仿真射速、戰術外觀、快感優先的成年與青少年軍迷市場。甚至,兩個品牌也都配置了專屬的設計團隊。

事實證明,林天強這一步走對了。CosmoX Toys首發產品一上架便引爆北美Reddit軍迷板塊,有用户評論道:「CosmoX Toys 是我們等了10年的玩具槍,終於有人理解大孩子的世界了。」

這證明了一條鐵律:好的品牌,一定誕生於對市場需求的深刻洞察

QUALFORT就曾在這上面吃過虧。該品牌創始人馬釧譯曾講述,第 一次做品牌時,一個訂單讓他損失了800萬。

「當時工廠工人説設計已經不合理了,我仍然認為這是我想要的。結果產品尺碼跟目標市場消費者完全不匹配,產品再運回來也沒意義,只能扔掉。」馬釧譯説。

這個決策,讓他總共虧損了3000萬。但這筆「學費」,也讓他買到了第 一個教訓——做事情要回歸本質,數據纔是最真實、最客觀的反饋。「你要做品牌,就要承擔一個也賣不出去的后果。這逼着你要有數據化的運營思路。」

在他上線亞馬遜后發現,在這些方面,亞馬遜給到了非常清晰的數據支持。「定價是多少?客羣是什麼?產品的轉化率、點擊率如何?這些問題做工廠時不會考慮也不用解決,但做品牌就需要了,而亞馬遜也都可以給到。」馬釧譯説。

霞光社發現,在賣家品牌建設上,目前亞馬遜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品牌運營地圖,包括「品牌啟動」「品牌策略」「品牌形象」「品牌增長」「品牌忠誠」「品牌保護」等方面。其中在「品牌策略」里,亞馬遜可以提供品牌指標、亞馬遜引流洞察、亞馬遜品牌分析(熱門搜索全詞報告、搜索詞表現報告、全系商品搜索表現報告)等工具,幫助品牌實現流量增長、瞭解用户定位、洞察用户購買習慣,完成品牌建設。

一個例子是,QUALFORT品牌每年都要多次上新品,而每次上新則要推出幾個甚至十余個款式。「我們在亞馬遜把這些款式都放出去,根據數據反饋,我們就可以看到消費者喜不喜歡這些產品,然后排名,淘汰掉末尾的產品。」馬釧譯説。

而且,根據亞馬遜的數據反饋,馬釧譯發現,不同市場對毛衣產品的需求也存在差異:美國消費者喜歡粗線條的衣服、大開衫的樣式;而日本市場則是細針的衣服,針織密度越高越受歡迎。這使得QUALFORT在開拓海外市場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

説回哈爾斯,這家上市企業如今經營着4個品牌:哈爾斯(HAERS)定位國民級品牌,SIGG品牌是亞馬遜歐洲站的熱銷品牌,SANTECO主攻美國和歐洲市場,而NONOO品牌則是主攻國內市場的潮牌。其中,子品牌SIGG和SANTECO還上線了海外的品牌獨立站(DTC),打造獨特的品牌形象。

之所以能做到精細化區分品牌定位,也得益於這些渠道帶來的多維度數據沉澱。「這讓我們天生有一些比較好的數據沉澱,也比一般的代工廠更懂消費者的需求,沒有過多信息差,能更快地發現我們差異化的地方。」吳子富分析道。

這意味着,通過跨境電商以及DTC,打造差異化的國際品牌不再是少數跨國公司或大企業的專屬,而是所有工廠和賣家都能享有的機遇。

自2022年6月份正式開售后,SANTECO藉助亞馬遜在熱門市場做到品類賽道前十。

「為什麼SANTECO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被消費者看到,因為我們的一些理念跟亞馬遜是契合的,而且亞馬遜有很多工具、服務、商業模式,能夠幫助我們在全球發光。」吳子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比如,SANTECO的品牌靈感源自法語「Santé」(健康)和「écologique」(環保),以「消除一次性瓶子」為使命,強調「綠色環保、低碳生活」,通過先進的製造工藝,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功能性的完 美平衡。這一理念更容易讓歐美消費者認可並自發地傳播。

而通過亞馬遜的「品牌旗艦店」「品牌故事」等工具,就可以助推品牌理念的擴張。其中,「品牌故事」可以向買家傳遞品牌背后的故事,並鏈接至其他的商品詳情頁或亞馬遜品牌旗艦店;而「品牌旗艦店」則用於展示商品和生活方式內容,向受眾介紹品牌使命,並與顧客進行互動,更容易讓顧客認可、傳播品牌。

QUALFORT在亞馬遜頁面的「品牌故事」,通過輪播大圖和文字展示品牌調性

對新創的品牌而言,則需要先做好銷量基礎,然后再選擇去強化品牌。「針對這一部分的功能,亞馬遜設置了相關的品牌展示位。讓賣家從關注你的產品到更加關注你的品牌。」QUALFORT創始人馬釧譯説。

比如,在亞馬遜的品牌工具里,有一款頁面管理工具「高級A+頁面」,它能通過自定義產品詳情頁面、優化品牌展示效果,幫助賣家瞭解品牌管理功能,並解決常見的問題;而「品牌推廣」則是通過在搜索結果頁頂部放置展示素材,用來提高品牌旗艦店或者商品詳情頁的流量。

通過上述亞馬遜的工具,結合歷史受眾畫像等精細數據,品牌就深度觸達潛在受眾,實現進一步增長。短短几年,QUALFORT就從一個新品牌殺到毛衣品類全球前十的暢銷品牌,年銷售額達到1億元。

Gel Blaster的故事更為傳奇——2020年一家瀕臨倒閉的軍工廠,與2024年的陷入破產危機的品牌相結合,僅用一年時間就翻身成為覆蓋北美、德國、英國以及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多個國家的全球化品牌,其在海外的YouTube、 Facebook以及TikTok等社交平臺的粉絲量也超過了300萬。

甚至除了線上渠道,Gel Blaster的線下體驗館如今已在北美落地54家,註冊用户達60萬;同時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建立教育合作項目——把Gel Blaster系統嵌入STEM課程。

林天強感慨,這一路走來,一切看似是商業決策,其實都是價值決策,「過去,我們是想把這個製造工藝傳承下來,現在我們更想通過Gel Blaster和CosmoX Toy兩個品牌,讓人們不要沉迷於電子產品的世界,而回到現實世界中動起來,通過遊戲的方式去思考、去蹦跳,整個人變得更健康。」

而這樣的價值選擇,正是品牌背后的力量。

「我們相信,我們的製造不止於代工,更可以創造品牌;我們更相信,品牌的終 極意義,不是銷量、估值,而是用户在使用它時心中產生的歡笑與共鳴。」林天強表示。

過去幾十年,加工貿易的粗放模式撐起了數十萬工貿企業的發展,也鍛造了冠絕全球的製造能力。如今,伴隨着國際經濟的變化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大量中國工貿企業已經走到轉型的十字路口,品牌化成為越來越清晰的增長出路。

新一輪全球化的大幕推開,中國無數工廠的機器轟鳴里,已經傳來下一個全球化品牌破繭的震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