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資委公佈三大汽車央企成績單,哪家更強

2025-07-24 16:49

(來源:企觀國資)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公佈了2024年度暨2022—2024任期央企負責人業績考覈A級榜單。在2024年度業績考覈中,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分別位列第30、37、38位。數字背后,是一場關於銷量衝刺、電動化換道與智能化搶跑的多重拉鋸。

2025年7月14日,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在三季度全球高職級人員暨職工代表大會上疾呼:「我們必須殺出一條血路!」這不僅是長安汽車面對行業變局的宣戰,更像是整個汽車「國家隊」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集體心聲。在新能源浪潮與全球化博弈的雙重壓力下,中國車企正站在從規模擴張向質效升級的關鍵路口。

01

央企三強競速

這一緊迫感背后,是行業格局的深刻重構。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63.7萬輛,同比勁增40.3%,滲透率已攀升至44%;同期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927萬輛,同比增長25%,市場佔有率高達68.5%。看似亮眼的增長曲線下,是競爭邏輯的徹底改寫:此前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已難以為繼,行業正從「以價換量」的低級內卷轉向「以質取勝」的技術角力。

當市場從份額廝殺轉向技術卡位,中國車企必須撕掉「低價內卷」的標籤。這不僅意味着要在三電系統、智能駕駛等核心領域突破壁壘,更要在品牌價值、用户體驗等維度實現躍升。唯有如此,才能完成從數量到質量的破繭重生。

這種行業轉型的壓力與機遇,在頭部汽車央企的表現中尤為凸顯。2024年的銷量,中國一汽完成320萬輛(完成率92.2%)、東風公司248萬輛(完成率91.8%)、長安汽車268萬輛(完成率95.8%),為后續發展奠定了規模基礎。

進入2025年,市場競爭更趨嚴苛,三大央企的半年成績單呈現出差異化的轉型路徑。

今年上半年,中國一汽累計銷售汽車157.1萬輛,同比增長6.10%;對照年度345萬輛的銷量目標,目前完成率已達45.5%。細分板塊中,自主品牌表現亮眼,共售出44.98萬輛,同比增長8.5%;其中自主新能源車型銷量突破14.5萬輛,同比增幅高達95.5%,成為增長重要引擎。

具體來看,紅旗品牌延續高端化發展勢頭,上半年銷量達22.5萬輛,同比增長11.8%;解放品牌在商用車領域持續領跑,中重卡終端市場份額達到23.2%。疊加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合計112.1萬輛的穩健貢獻,形成「自主突破+合資託底」的平衡格局。

長安汽車上半年累計銷售135.5萬輛,同比微增1.59%。其中自主品牌表現突出,銷量達115.1萬輛,在總銷量中佔比84.9%;新能源車型銷量44.8萬輛,同比勁增52.3%,佔總銷量的33.1%,成為拉動增長的重要力量。旗下子品牌中,深藍、阿維塔等均實現三位數增長,共同構建起覆蓋8萬元至70萬元區間的品牌矩陣,形成了對不同消費層級的全面覆蓋。在國際化佈局上,泰國基地已投產右舵車型,歐洲市場也啟動了深藍S07的推廣,一系列動作推動海外業務利潤貢獻佔比超30%。

更值得關注的是,長安新能源板塊的盈利水平較去年同期提升了兩成,旗下深藍已摸到盈虧分界線。這組數字不僅説明公司在電動化轉型上的打法開始見效,驗證了「技術投入—規模效應—盈利改善」路徑的可行性,為可持續增長提供了模式支撐。

東風汽車上半年終端銷量達111.6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售40.2萬輛,同比增長6.8%,滲透率攀升至36%,自主品牌銷量佔比已提升至60%。細分品牌中,嵐圖汽車連續4個月銷量突破萬輛,上半年累計售出5.6萬輛,同比激增85%;其旗下夢想家在35萬元以上高端MPV市場每賣出3輛就有1輛來自該車型。而東風納米BOX遠銷20個國家,在荷蘭市場躋身銷量榜首。但值得注意的是,集團累計銷量(不納入參股的賽力斯)為82.39萬輛,同比下降約14.7%。這也説明集團在覈心業務增長動能仍需夯實。

02

開啟組織變革

燃油車時代,三大汽車央企主導市場,催生長春、武漢、重慶三大「汽車城」。但新能源興起后,它們漸顯頹勢。而國資委擬對其新能源業務實施單獨考覈,正成為重塑行業格局的關鍵。

該調整摒棄了以利潤為核心的傳統考覈指標,將市場佔有率、技術突破設為考覈重點,為央企新能源發展釋放試錯創新信號。當下新能源與智能化轉型進入深水區,組織變革是汽車央企突破體制、激活動能的關鍵。三大央企已依據自身戰略,推出針對性組織調整舉措。

長安汽車從兵裝集團獨立並升級為央企,不僅是行政層級的跨越,更觸發了組織架構的深層重構,為其在新能源與智能化賽道的突破奠定了體制基礎。這一變革的核心抓手之一是年輕化管理團隊的搭建。今年1月,長安汽車公告聘任1985年出生的賀剛為副總裁,直指智能化戰略的落地攻堅。連同賀剛在內,公司六位副總裁中,王輝(1981年)、張法濤(1982年)、鄧承浩(1986年)等均為80后,年輕化、技術化的高管梯隊已初步成型。

在三季度全球高職級人員暨職工代表大會上,長安汽車發佈《創新創業計劃9.0》,通過效率提升、價值重構、營銷創新與生態構建四大方面的系統性部署,進一步明確了從組織激活到能力躍升的路徑。

中國一汽以「1156」年度任務為核心的組織變革,核心在於構建「戰略管控與業務協同」的動態平衡機制。通過清晰界定各業務板塊定位、優化全域資源配置,該集團推動紅旗、奔騰、解放三大品牌形成「各有側重又深度聯動」的發展格局。紅旗聚焦30萬元以上高端市場,奔騰主攻10萬元至20萬元主流區間,解放深耕商用車領域,同時共享技術底座與服務網絡,從根源上避免內部資源內耗。

這種協同邏輯在組織層面得到落地:2024年底,一汽對32名高管進行集中調整,覆蓋紅旗、解放等關鍵板塊,強化戰略執行的統一性;集團層面設立「品牌戰略委員會」,通過頂層設計統籌品牌發展節奏,消解潛在的內部競爭。

東風汽車近期接連迎來自主業務整合與管理層調整,折射出其在行業轉型關鍵期的戰略攻堅思路。

6月26日,東風集團宣佈成立奕派汽車科技公司(簡稱「奕派科技」),這一舉措是針對自主乘用車板塊的深度重構:通過聚焦乘用車領域、採用一體化運營模式,整合東風乘用車公司與研發總院等核心資源,與風神、納米等既有品牌形成協同效應,最終實現自主業務的資源聚合、效率提升與合力突破。

時隔不到一個月,7月22日東風集團領導班子(擴大)會通報,周鋒出任集團副總經理、黨委常委。調整后,集團領導班子共8人,包括董事長楊青、黨委副書記劉艷紅等,總經理職位仍暫缺。

周鋒是典型的技術派,執掌東風日產期間,他主導的日產N7上市成為合資新能源轉型的關鍵突破。這款售價11.9萬~14.99萬元的車型,上市18天大定破萬、50天突破2萬,為合資板塊注入增長動能。當前,如何提振合資車企銷量仍是東風集團的重要課題。業內有觀點認為,周鋒在合資業務與新能源轉型中的實戰經驗,或將成為其助力集團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支撐。

03

打通新增長極

2025年下半年,新能源賽道競爭將進入「淘汰賽」關鍵階段,三大汽車央企轉型成效取決於戰略落地精度與資源投放效能。在這場較量中,三者未同質化纏鬥,而是通過差異化路徑探尋新增長極,既錨定技術突圍,也聚焦國際化佈局。不同技術賽道精準發力與全球佈局協同推進,使行業較量在統一攻堅方向下呈現多元突破格局。

長安汽車在技術與全球化領域形成雙向突破。技術層面,多維度創新矩陣持續擴容。金鍾罩2.0電池通過PA里程碑,輕圖端到端大模型泛化測試穩步推進(智駕數據採集超10萬小時),衞星車載通信進入樣機測試階段,石墨烯舒適座艙、太陽能光伏車頂等技術樣車完成改制。更具前瞻性的是,SDA平臺實現跨品類兼容(支撐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等),新一代飛行汽車計劃年底試飛;固態電池功能樣車將於年底首發,2026年有望量產裝車,或將拉開與競品的代際技術差距。

長安汽車的全球化佈局正加速向高端市場滲透。在東南亞,其計劃在泰國發布阿維塔品牌,並投放阿維塔11、啟源E07等車型,重點攻堅當地高端市場;歐洲市場方面,長安歐洲公司已正式運營,深藍S07將推進歐標認證工作,目標進入德國、法國等核心區域。

中國一汽以「技術自研+生態協同」雙線推進轉型。技術上,與零跑汽車合作,基於其「全域自研」技術聯合開發新車型,強化新能源產品矩陣;紅旗品牌推出司南智駕與靈犀座艙,7月發佈的「EOA行業大模型」成為跨板塊協同樞紐,提升資源流轉效率。正如東風集團董事長楊青所言,東風汽車正在全力探索智能化「無人區」。

全球化佈局持續深化,一汽構建起「1+12+X」創新體系——以長春為研發總部,聯動北京、上海、德國慕尼黑等12個全球研發中心,實現新能源、智能網聯等領域的全球資源共享與同步開發。今年7月,中國一汽旗下一汽歐洲有限責任公司在荷蘭成立,為技術成果的全球化落地搭建起關鍵支點。

東風汽車的智能化與全球化佈局形成體系化突破。技術上,4月發佈「天元智能」技術品牌,構建「一核雙基雙元」體系:以企業級太極大模型為核心,依託天元架構與天元OS(開源整車操作系統)為基礎,落地天元智駕(覆蓋NOA至L4/L5全場景)與天元智艙(「視覺+語音+生物感知」智慧中樞);5月與華為在武漢簽署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聚焦汽車智能化、企業數字化及生態共建展開深度協同。推動嵐圖、猛士、奕派三大品牌差異化落地——嵐圖強化高端競爭力,猛士主攻越野場景智能融合,奕派加速產品迭代,三方聯合攻關高階智駕技術,推動成果快速量產。

全球化佈局也在提速,4月東風與沙特UMA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沙特打造為中東核心樞紐及輻射海灣六國的支點。標誌其中東市場佈局取得關鍵突破,與智能化形成內外聯動格局。

企觀國資是企業觀察報社官方微信公眾號。《企業觀察報》是由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管主辦的全媒體平臺,被國務院國資委認定為「國資國企自有輿論平臺」,致力於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視角關注報道中國企業改革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