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開放與商業:大阪城市文化中的世博密碼

2025-07-24 13:03

從1851年的倫敦到2025年的大阪,世博會已經舉辦了46屆之多,但多次舉辦世博會的城市,迄今為止只有7座:巴黎7次,倫敦3次,紐約、芝加哥、布魯塞爾、巴塞羅那、大阪各2次。為何在1970年舉辦世博會之后,日本政府再次選擇大阪作為2025年世博會的舉辦之地?或許通過回顧大阪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可以找到這個「世博密碼」。它包含兩個要素:開放的城市文化、發達的商業經濟。

縱觀舉辦過多次世博會的城市,開放的城市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不管是巴黎、紐約、倫敦或是巴塞羅那,都是開放的國際性都市,不同種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城市中共存。世博會本身就是各國文化交匯、爭艷的盛會,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與世博會的主題不謀而合。

大阪也是如此,自古以來的大阪就是一座相對開放包容的城市。公元6世紀的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如今大阪市中心的難波,就已經是重要的港口。遣唐使船從這里出發,跨過瀨户內海駛往中國。阿倍仲麻呂、藤原清河、吉備真備……一個個在歷史上閃亮的名字,都曾是遣唐使團的一分子。

遣唐使來到唐朝,廣泛開展文化、經貿交流,日本開始融入東亞——印度洋貿易圈的節點中,與世界初步建立聯繫,在難波古蹟考古發現的文物中,不僅有唐朝的開元通寶,更有原產於對古日本來説非常遙遠的波斯的玻璃器皿,當時難波在東亞地區的貿易樞紐地位可見一斑。

1585年,剛剛取代主公織田信長的豐臣秀吉被天皇任命為關白,成為日本戰國時代第二位「天下人」。侍奉一代梟雄織田信長多年,豐臣秀吉也從主公織田信長之處學到了不少有關世界的知識,培養了開眼看世界的心態。秀吉時代,大阪附近的堺市依舊是繁忙的國際貿易港口,只不過如今前來的商人中除了明朝、朝鮮商人,也有東南亞的商人甚至來自歐洲的商人。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國的傳教士也和商人們一起到來,把東西方交流進一步擴展到文化領域。大阪城北門金碧輝煌的極樂橋,有觀點認為正是豐田秀吉爲了向外國來客展現自己的富有而建。

多次舉辦世博會的城市,其另一特質是發達的商業文化。世博會在創辦之初,其主要展示內容是企業和商品,即使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世博會轉型為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綜合展示,各國企業依然會在展館展示的背后以贊助、參展等形式參與。商業發達、企業眾多的城市,舉辦世博會將得到經濟界更多的支持。

而大阪正是日本的「商都」。從平安時代到秀吉時代,大阪附近發達的國際貿易也助長了國內商業的發展。豐田秀吉選擇把大阪作為自己的統治中心,更明顯的原因就是希望利用大阪附近發達的商業資源作為自己統治的助力。不少大阪商人成為豐田秀吉的左膀右臂:岡本三郎右衞門的澱屋家族幫助豐田秀吉建設了多座城堡,后來成為大阪堂島米市、中之島米市的控制者;住友家族則幫助豐田秀吉壟斷經營京都、大阪間的銅貿易與貨幣兑換,為豐田秀吉政權提供鑄炮、鑄錢原料。沒錯,此住友也就是今天的住友,500多年來,住友財團一直在關西不間斷地經營。

18世紀的大阪,可謂是「天下廚房」,40多萬人居住在澱川各條支流之畔,形成了堂島、中之島等多個發達的水上市場,這些市場中,堂島米市尤其重要,這里不僅交易現貨大米,還交易期貨。1730年成立的堂島米會所是全球第一家期貨交易所,大阪的米超出了一般商品的概念,米價高低影響着全日本的經濟。鴻池、住友、三井等豪商在大阪設立總號,對全國各大名人、官員開展金融服務,大阪也成為當時日本的資金調度中心。江户中期大阪的資本、信息與文化的輻射力,已超越「城下町」範疇,為 19世紀日本近代經濟的啟動奠定了厚實基礎。

1890年以來的大阪進入了「大大阪」的時代,市區人口從30萬擴張到210萬,本地工業、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松下電器、夏普電器、三洋電機、日清食品、江崎格力高食品、三得利飲料、朝日啤酒、樂敦製藥、伊藤忠商事、野村證券、日本生命等一系列知名企業都誕生在大阪,形成「東方的曼徹斯特」。

二戰后,大阪的經濟飛快地重建起來。1950年至1953年,美軍通過大阪港裝卸 4.7億美元的軍需物資,1500余家中小廠商一夜之間拿到訂單,成為其戰后原始積累的「第一桶金」。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阪的紡織、鋼鐵、機械、家電產值已恢復並超越戰前水平,這為大阪籌備1970年世博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爲了籌備那次世博會,日本官方拿出1兆日元,基建、產業、品牌聯動振興。世博基建下,大阪沿岸石化、鋼鐵、造船形成世界級規模,奠定了「阪神工業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也讓大阪成為國際知名的城市圈核心。

如今的大阪依舊是日本國內的經濟第二核心:從經濟規模上看,作為單體城市的大阪僅次於東京,從產業特徵上看,大阪的產業既靠高端製造,又靠商貿與金融。在這里,機械、電子、化工、金屬加工、生物醫藥集聚,松下、住友電工、夏普、武田藥品等425家上市公司的總部都設在大阪,「商都」依然名副其實。

而作為東道主,大阪企業同樣積極參與這次世博會。松下、住友均單獨設立了展館,展示其對未來的設想;大阪商工會議所組織300余家中小製造、IT 與文創企業,在「關西館」輪流亮相,展示各自的活力。小松製作所、三得利、關西電力等企業則作為展館合作伙伴亮相,保障世博會順利開展。據統計,大阪府企業(含總部與工廠)直接出資或技術支持的展館達18座之多。

沿着大阪地鐵御堂筋線,梅田、澱屋橋、本町、心齋橋、難波,一線都是繁華的商業區。行走其間,招牌鱗次櫛比,間或能聽到商店里傳來日語、英文、中文、法語、韓語、西班牙語,白色皮膚、黑色皮膚、黃色皮膚的顧客人來人往。開放的文化、繁華的商業,這正是深植於大阪的過去和現在的「世博密碼」。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