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4 13:08
7月17日,上海合作組織工商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貿促會於會上發佈《上合組織供應鏈發展研究報告》,在梳理各成員國產業優勢與合作格局基礎上,以量化形式對既有合作展開系統評估並提出對策建議。報告指出,未來上合組織要深化經貿合作,關鍵在於提升供應鏈韌性,推進各環節「鏈聯通」,以激發區域合作的新動能,助力構建更緊密的上合命運共同體。
弘揚「上海精神」,
工商界在行動
上海合作組織工商論壇是今年中國擔任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期間重要的經貿活動,本次論壇主題為「弘揚‘上海精神’,工商界在行動」,來自上合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和對話夥伴國的政商代表近400人出席論壇。「上海精神」所倡導的互信、互利、平等、協商等理念,為區域合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次論壇正是在上述精神指引下,匯聚工商界力量,共商區域供應鏈協作之策。
事實上,上合組織各成員國憑藉各自產業特色,已逐步形成多主線協同、錯位互補的區域供應鏈佈局,在供應鏈合作領域取得突出成果。
《上合組織供應鏈發展研究報告》指出,2020年至2024年間,各成員國通過在基礎設施、產業協作和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強了區域供應鏈的韌性與活力。「硬聯通」方面,跨境鐵路不斷升級,以中歐班列、國際南北運輸走廊為代表的大型跨境鐵路項目持續推進,將如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資源型經濟體的大宗能源與礦產與中國等製造型經濟體相銜接,不僅促進了資源、產成品、設備等多元貨物的高效流動,還加快了區域內部市場一體化進程,提升區域供應鏈整體效率與抗風險能力。「軟聯通」方面,各成員國不斷完善政策對接和產業協作機制,同步推進制度層面的互聯互通。在數字化浪潮轉型下,上合組織還啟動了跨境電商「綠色通道」,區域內移動支付普及率已超過75%,顯著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在「硬聯通」和「軟聯通」的基礎上,上合組織正在加速邁向「鏈聯通」——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與互通。
「鏈聯通」:
區域供應鏈發展瓶頸的破局之匙
儘管成績斐然,上合組織區域供應鏈合作當前仍面臨諸多挑戰與瓶頸。《上合組織供應鏈發展研究報告》指出,隨着全球供應鏈深度重組和國際科技競爭加劇,上合組織成員國在覈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方面存在外部依賴風險。同時,以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為代表的部分成員國在物流基礎設施方面的短板依然突出,成為制約區域供應鏈高效協同的關鍵因素。此外,地緣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單邊保護主義傾向抬頭,也對區域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構成潛在威脅。
面對上述挑戰,《上合組織供應鏈發展研究報告》提出,未來上合組織深化合作的關鍵是推進「鏈聯通」。為此,必須以「上海精神」為引領,構建一個覆蓋生產要素、市場主體、治理機制與空間佈局的多維協同體系,從五個層面精準發力。一是強化頂層設計與制度協同。加快關於上合組織供應鏈聯通規則的協商,聚焦解決技術標準壁壘,推動農產品、工業品綠色認證互認,制定具有互操作性的數字貿易與數據跨境流動規則,將成功的本幣結算經驗制度化、多邊化。二是構建高效聯通的設施網絡。各成員國需統籌空間佈局與通道建設,破解物理聯通瓶頸,建立各成員國產業園區間的協同機制,形成節點聯動、高效暢通的區域空間支撐體系。三是優化投資與創新環境。持續改善多邊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着力培育「鏈主企業+中小配套企業」的跨國產業生態。大力發展「上合電商+工業互聯網」融合平臺,實現消費端與生產端精準對接。四是加速數字化與綠色化轉型,合作建設統一的上合組織數字供應鏈平臺,推動人工智能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五是完善風險預警與應急聯動機制,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區域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和高效的「聯防聯控平臺」,制定跨國應急響應預案。
上述「五大路徑」為上合區域深化「鏈聯通」提供了明確指引,也需要各成員國求同存異、通力合作。正如巴基斯坦工商聯合會主席謝赫所言:「當我們通力協作時,會變得更加強大。」
「鏈聯通」:
上合組織深化合作的戰略支點
「鏈聯通」是上合組織深化合作的戰略支點,其在上合組織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夯實根基、強鏈增能、拓展合作三大價值。
夯實根基,意味着通過提升供應鏈韌性,為區域經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在全球產業鏈重塑的複雜背景下,單邊主義抬頭和地緣衝突不斷加劇,區域經濟面臨嚴峻挑戰。「鏈聯通」通過加強制度對接、基礎設施互聯與數字技術賦能,將各國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轉化為網絡化的安全屏障。一旦某條傳統貿易通道受到阻礙,鐵路、公路、跨境管道等多條替代路線能夠迅速啟用,有效規避「單點依賴」風險,從而在根本上提升上合地區經濟的應對能力與抗衝擊韌性。
強鏈增能,在於通過區域產業鏈的協同與一體化佈局,推動產業高端化和價值鏈的躍升。以能源合作為例,過去上合組織的成員國多依賴原油、天然氣等初級資源的出口,附加值較低。而「鏈聯通」倡導的產業整合與升級,推動了跨境煉化、化工、清潔能源等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使得產業鏈上下游在區域內形成閉環,不僅延長了產業鏈條,也有效提升了當地的就業水平和財政收入。同時,藉助跨境產業園區和統一數字平臺,鏈聯通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共享市場與技術的有效途徑,加速了創新要素的聚集與溢出,推動了區域內生產力的全面提升。
拓展合作,則在於通過打通上合組織與中亞、歐洲及中東的多向聯動通道,進一步推動「全球南方」國家融入更廣泛的合作生態。「鏈聯通」倡導的互聯互通與包容性規則,不僅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制度環境的國家提供了低門檻、高可複製的合作範式,也幫助成員國打破對美元體系的依賴。通過本幣結算、綠色金融、數字貿易等機制,成員國能夠更有效地促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增強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同時,「鏈聯通」為「一帶一路」、歐亞經濟聯盟、海合會等多邊合作平臺的疊加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得上合組織逐步發展成為全球供應鏈治理的新型節點,其話語權和規則影響力隨之不斷增強。
「鏈聯通」不僅是破解當前供應鏈瓶頸、提升區域經濟韌性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動上合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通過在產業合作、貿易規則、金融創新及綠色轉型等領域的深化,「鏈聯通」讓「上海精神」真正落地生根,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韌性與機遇共享的生動示範,助力構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作者分別系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博士生;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