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4 09:57
文 | 新熵,作者丨櫻木,編輯丨江蘺、九黎
前幾天,在外賣大戰正在焦灼之時,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外賣負責人王莆中突然下場,接受了媒體專訪。這是美團核心高管8年來第一次接受外界專訪。
而這次堪稱信息量多到爆炸的對話中,有媒體總結,王莆中一口氣對於日單量指標新高,京東外賣利潤率,巨頭補貼力度,美團外賣到底自取是否屬於作弊,美團外賣最新利潤率,周末外賣競賽發起背景,即時零售競爭最終結局,增量用户是否泡沫,京東超時免單政策取消,美團外賣市場份額,各家現金儲備家底,外賣低利潤商業模式,美團抽傭爭議和公司負面口碑等等,做出了迴應。 王莆中此次發言的分量十足,而從態度上看,美團試圖通過數據的披露與對比,向外界傳達「外賣市場利潤低,在這樣的市場中,增加競爭的烈度沒有意義」的信息。作為外界眼中的理工男,王莆中用各類數據論證自身的觀點,從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其對淘寶閃購、京東喊話的姿態。
隨后官方介入,外賣大戰進入到止戰期,在隨后的周末,平靜與暗戰成了主基調,但平靜之下,大家可能都意識到的是,似乎一切回不去了。
但衆所周知,外賣大戰的另外兩個參與者,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並非只想跨領域掀起並不新的競爭,從宏觀的視角,大家看重的是即時零售的入口價值。電商期望通過外賣,進一步提升用户在主站的停留時間,特別是當淘寶與飛豬、餓了麼相融合,無論是立足當下做出增量,還是在未來的AI時代,形成全新的agent入口,意義都遠非只是一個外賣大戰所能表達的。
入口與未來,這兩個平臺最看重的部分,似乎難以因為什麼理由停下,而和外賣大戰同時發生的,還有三家之間在AI、具身智能上的你追我趕,如美團買下半個具身智能賽道,京東連投三家俱身智能公司。從宏觀的視角來看,當所有問題成為一個問題時,似乎誰也沒有放棄的理由,而從王莆中此次對外釋放的信息中,我們看到的是美團版本的《論持久戰》。
從數據來看,似乎外賣確實並非一個「暴利」行業。
這一點可以在王莆中列舉的各類數據中窺見一斑。「外賣是一個精細且利薄的商業模式,如果你每個環節偏差一點點,最后就是虧錢,友商從來沒賺到過錢。
我們OPM(運營利潤率)只有三點幾,這在全世界範圍內已經最成功。美國DoorDash,它收很高的收成,比如商家自配收16%-18%,而且用户還會付給騎手不菲的配送費和小費,就這樣也才賺一點錢。」
同時,王莆中還表示,外賣的淨利潤2024年保持在4%左右,波動很小,總利潤額增長更多的來自於規模的增長。
對於網絡上美團抽傭高達20%的言論,王莆中坦言,這是因為收費沒有講清楚。「商户看到的總費用其實包括兩部分:一個是技術服務費,也就是真正的抽傭,這個平均不到8%;另一個是配送服務費,平均每單的配送成本接近7元。我們把這兩個東西一起收了,所以商户感覺被收了20%多。」
外賣模式的利薄體現在每一單的利潤額很低,王莆中説「也就一塊多錢,這杯咖啡補進去就沒了。」所以外賣網絡上的幾方利益——商户、騎手、平臺、用户,四方需要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大家才能互相滿意,但讓四方滿意是很難很難的。
同時,美團試圖證明的是,這樣低利潤的賽道,如果打下去,可能對多方都無益處。「我是想告訴大家,以我們的體系能力,如果用對方的方式做補貼,我們想做多少單就可以做多少單。我們做了1.5億,要做到1.6億、2億都可以。但我們並不需要這麼做。」
低利潤,強供應鏈能力,以及多年累積下的精細化運營能力,直接向市場表明的是,美團對於外賣大戰虛高的價值「擠泡沫」的姿態。
但從淘寶閃購和京東的視角來看,美團似乎選擇對最為重要的一點進行了淡化處理,即外賣乃至於即時零售,是否就是未來?
王莆中的表達非常耐人尋味「他們覺得‘是未來’的東西可太多了。我對即時零售的未來,公開場合都説過,假設我們閃電倉三年之后十萬個,一個倉可能幾百單,也沒太大。這也就是個萬億市場,可電商是個二十萬億市場,社零五十多萬億,你才佔2%,我沒有説是十萬億市場,他們焦慮啥呢?」
但實際的數字似乎並非如此。5月13日,京東披露2025年一季度業績,其表現遠超市場預期,同比增長15.8%,創近三年來最高同比增速,在電話會上,CEO徐冉表示,相比於財務回報,京東在佈局外賣業務時更看重的是業務間的協同價值。
在許冉看來,京東的即時零售和外賣業務並非割裂的獨立業務,而是從核心零售業務自然延伸出來的戰略性佈局。「外賣業務深植在我們整個的生態當中,未來它與即時零售、電商零售業務、甚至是京東的物流業務之間可能都會有巨大的協同價值。」
相同的敍事,也發生在阿里,當餓了麼,飛豬併入電商事業羣,一個淘寶,一個超級APP逐漸成型,淘寶可以通過「電商+外賣」,獲得差異化優勢,鞏固「萬能的淘寶」的心智。
▲ 圖/淘寶首頁截圖
同時從未來的視角來看,all in AI的各個巨頭,顯然也不會放棄讓自身APP或者agent缺失外賣這一高頻剛需的入口。
總結來看,三家參與者中的任何一方,似乎都沒有理由放棄外賣,這也就意味着無論是誰,幾乎都沒有停火權。
從長期可持續的發展來看,瘋狂的燒錢與補貼,確實將成為歷史,但這場競爭,卻很難短期內停下來。巨大的前期投入製造了「沉沒成本」陷阱,正如在報道中,一位阿里人士所言,「不持續投入,之前投入的錢就是白花。」此刻停火,就意味着承認了數百億投資的失敗。
那麼在接下來的持久戰中,幾家究竟要比拼什麼,值得一番拆解。
首先,從京東的動作來看,似乎有意將品質外賣這條主線繼續堅持。7月22日,京東宣佈啟動「菜品合夥人」招募計劃,表示將投入10億現金為1000道招牌菜尋找合夥人,計劃3年內在全國建設10000家七鮮小廚。
而在之前的21日,眾擎機器人、千尋智能和逐際動力在同一天宣佈,獲得京東領投的新一輪融資。22日,應用了炒菜機器人的京東自營外賣廚房「七鮮小廚」在北京開業。
從機器人+自營門店的動作來看,根據第一財經的報道,京東試圖通過供應鏈整合、技術壁壘和生態閉環,構建與美團差異化競爭的路徑。其核心價值在於用「現炒+透明廚房」解決食品安全信任問題,同時以零成本加盟降低中小商家門檻。
然而,模式的可持續性仍需驗證:高頻消費場景下的重資產模式如何培養用户習慣、成本控制能力及與騎手生態的平衡,將是京東面臨的挑戰。
而對於淘寶閃購而言,其優勢在於淘寶強大的資源能力,外賣、本地生活、以及文旅與電商的充分協同,正如行業內所言,巨輪一旦轉身,力量不可估計。
根據晚點的報道,今年4月底上線的「淘寶閃購x餓了麼」是雙方首次密切合作,也是一次吳泳銘口中的「飽和式投入」——4億多人每天打開的淘寶直接在首屏加入外賣入口;飛豬、餓了麼併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羣后,幾乎所有具備消費屬性的業務都已經聚攏在了淘寶應用內,以淘寶作為主陣地,由電商事業羣負責人蔣凡指揮,而不是過去通過集團層面來協同。
持續的加碼,以及不斷的跨品類協同,可以看出淘寶想要的是更大層面上的凝聚。這一點王莆中也在採訪中進行了迴應: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三家公司,就會存在這種消消樂博弈。但實際上大家的戰場都很多,每一家公司都要考慮自己的主戰場在哪,未來的增長點在哪。比如説以后雙十一不打了嗎?AI還要不要投入?海外要不要打?
總結來看,電商的天量流量,疊加多板塊的協同,以及本就不差的基建能力,是淘寶持久戰的底氣。
最后的美團,其實可以從王莆中的話中,看出他們最強的優勢,簡而言之就是強大的系統能力,以及低成本運營能力:「你想做多少單,我告訴你就可以做多少單,而且用更低成本做。」
總結來看,從持久戰的角度出發,三方似乎都有自己的優勢,而從更大的維度來看,也許大廠還都需要回答一個問題。
當外賣的煙火氣與AI的代碼、具身智能的機械臂在同一個戰場交匯,大廠們真正要面對的,早已不是「要不要做外賣」或「要不要投AI」的選擇題,而是一個更根本的命題:在技術重構一切的時代,如何讓「當下的底盤」與「未來的引擎」形成咬合,在持續的變革中守住自己的生態根基。
外賣作為即時零售的核心場景,是當下最直接的「用户接口」——每天數千萬次的交易、配送、交互,不僅沉澱着用户行為數據,更訓練着平臺對需求的即時響應能力。這種能力看似是業務層面的「細活」,實則是AI時代最珍貴的「數據燃料」:用户什麼時候想吃什麼、對配送時效的耐受閾值、不同場景下的服務偏好,這些數據正是訓練智能推薦、需求預測、動態調度等AI模型的核心原料。
而具身智能的意義,則在於將這種「數字響應」延伸到物理世界——當炒菜機器人能精準復刻招牌菜的火候,在未來如配送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紛紛上崗時,即時零售的履約成本將被重塑,用户的交互方式也將從「點擊屏幕」進化為「自然指令」。此時,外賣不再只是「送食物」,而是成為AI、具身智能與用户連接的首個高頻場景;AI也不再是實驗室里的概念,而是直接決定外賣體驗優劣的「隱形騎手」。
這就是為什麼大廠們紛紛選擇在兩條戰線同時發力。
美團買下半個具身智能賽道,本質是想讓自己的配送網絡從「人力密集」升級為「人機協同」,用技術鞏固「低成本高時效」的護城河;京東連投三家俱身智能公司,與七鮮小廚的機器人廚房形成呼應,試圖用「技術+供應鏈」重構即時零售的履約標準;阿里加碼具身智能,或許是爲了讓淘寶的「超級APP」未來能進化為「智能agent」——用户一句「晚上想吃火鍋」,AI就能聯動餓了麼、盒馬、本地門店,甚至調度服務機器人完成從採購到配送的全流程。
它們共同的焦慮在於:技術的平權效應正在加速顯現。過去,美團的配送體系、京東的物流網絡、阿里的流量生態是難以複製的壁壘,但AI能讓后來者用更短時間搭建起智能調度系統,具身智能可能讓履約環節的人力優勢被機器替代。
對於三家公司來説,如果只守着當下的外賣戰場,不佈局未來的技術引擎,今天的優勢可能明天就成了負擔;可若只追着AI的風口跑,脱離了外賣這樣的高頻場景去訓練技術,再先進的算法也會淪為「無的放矢」。
所以,大廠們需要回答的同一個問題,其實是:如何讓「今天的業務土壤」滋養「明天的技術種子」,又讓「明天的技術果實」反哺「今天的業務根基」?這個問題的解法不能是簡單的資源堆砌,而是要在數據閉環、場景融合、組織協同上找到平衡點。
這場較量的終極答案,或許藏在「場景與技術的共生」里。誰能先讓外賣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次配送,都成為訓練未來智能的樣本;誰能讓AI的每一次進化、具身智能的每一次突破,都能實實在在提升外賣的效率與體驗,誰就能在這場跨越當下與未來的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座標。
參考資料:
虎嗅,《美團沒有停火權》
林氪,《美團王莆中喊話,説明淘寶閃購做對了》
晚點,《「一個淘寶」:阿里沒有宣佈的戰略轉型》
晚點,《獨家對話美團王莆中:我們不想卷,但不能不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