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4 08:48
文|《BUG》欄目 閆妍
騰訊音樂的社交化野心再次受挫。
近日,QQ音樂上線粉絲互動訂閲產品Bubble,月費定價28元,首批接入SM、JYP、CUBE等韓國娛樂公司旗下aespa、Stray Kids、EXO等多位頂流藝人。
此舉遭到了中國K-pop粉絲羣體的集體吐槽。他們普遍抱怨其定價過高、功能閹割、廣告氾濫等,甚至直言這是騰訊式「割韭菜」,「實在找不到付費理由」。
反觀騰訊音樂戰略,此次佈局Bubble本應是粉絲經濟的一次創新嘗試,卻陷入了「未爆先涼」的尷尬境地。
「追星神器」Bubble有何魅力?
Bubble原是韓國DearU公司開發的明星私域互動平臺,在K-pop粉絲圈層具有極高黏性。
Bubble於2020年2月正式上線,由韓國娛樂科技公司Dear U運營,與數十家經紀公司展開了合作,主要賣點是粉絲與藝人明星「一對一」付費聊天,即粉絲通過訂閲費充值,即可接收偶像發送的文字、語音、圖片或視頻消息,並能直接回復,不過該回復卻是羣發。此外,泡泡也會提供藝人動態、藝人偶爾互動等服務。
從商業邏輯來看,Bubble的產品模式已在韓國市場得到充分驗證。
在中國K-pop粉絲圈層中,Bubble平臺(被中國粉絲簡稱為「泡泡」)已成為追星標配應用。其普及程度從社交平臺的狂熱討論可見一斑:小紅書#泡泡#話題累計收穫4億瀏覽量和225萬條討論,並充斥着各類安裝教程、使用攻略。
營收、月活與觀看量,這些都是粉絲為偶像買單意願的直接呈現。也正基於此,騰訊音樂在2024年10月便與韓國DearU達成合作,意圖將風靡亞洲的Bubble平臺引入國內市場。
產業時評人張書樂向《BUG》欄目表示,「在線音樂平臺一直受限於消費場景,主要依靠用户付費訂閲來維持,Bubble則打破既有場景壁壘,形成歌手與粉絲社交的通道,形成新的付費場景。這一應用此前在韓國推出證明有效,在國內也可能達成粉絲追星韓流而付費的效果,且可能在后續實踐中,出現中國化應用,讓國內唱作人和粉絲互動,形成更多社交+營收的場景。」
上線Bubble遇口碑「滑鐵盧」
但令人意外的是,這款在海外大獲成功的產品,在QQ音樂一上線卻遭遇了口碑「滑鐵盧」。《BUG》欄目統計K-pop粉絲羣體集體吐槽聲浪中,三個核心爭議點尤為突出:
一是價格層面,28元的月費較原版價格接近,卻閹割了關鍵的直播功能,導致性價比大幅縮水。一位K-pop粉絲在社交媒體吐槽QQ音樂版Bubble存在「高價低配」的問題:「同樣的價格,更少的功能,這簡直把粉絲當韭菜割。」
當被明確問及QQ音樂版Bubble是否缺失直播功能時,騰訊音樂客服工作人員予以了確認,並表示,「目前QQ音樂版本的Bubble,暫不支持直播,至於后續是否支持的話,之后有相應的結果會進行公告。」對於這一核心功能缺失的具體原因,該工作人員沒有給予正面迴應。
該工作人員還澄清,Bubble會員與QQ音樂綠鑽會員相互獨立,用户無需購買綠鑽即可享受完整Bubble服務。同時透露,「平臺現推出40元/月的超級會員套餐,包含額外贈送的1個月Bubble權益。」
然而,這一看似優惠的定價策略卻也沒能讓粉絲羣體真正買賬。「與其購買閹割版,不如選擇泡泡代充服務」成為較為普遍的心聲。
《BUG》欄目發現,所謂的「泡泡代充」系用户提供賬號信息及藝人選擇,商家即可通過跨區賬號(如日區、韓區 ID)利用匯率差和區域定價差異等完成低價充值,其服務價格往往低於官方渠道,單人券價格在15.88元至20元之間。在社交平臺上,原版Bubble代充相關教程帖累計閲讀量近千萬,這也進一步削弱了QQ音樂版Bubble的價格競爭力。
其次,在功能體驗上,數據割裂問題也引發強烈不滿。一位Bubble資深用户吐槽頗具代表性:「我在Bubble已經幾百天的會員,這些天數和記錄都沒辦法同步過來,誰會放棄原本的天數來Q音?」
最后,在用户體驗上,有受訪者用「騰訊式收割」形容此次合作,直指平臺「既想賺K-pop紅利,又不願認真投入為粉絲服務」的投機心態——騰訊音樂僅僅完成了Bubble產品的機械移植,卻未配套相應的運營體系,更沒有針對中國用户的使用習慣優化功能。
更令老用户不滿的是,在韓國原版Bubble強「真實互動」的核心理念下,QQ音樂版卻充斥着開屏廣告、續費彈窗等商業化設計,將粉絲與偶像的私密互動空間變成了又一個流量變現的戰場。一位粉絲吐槽最近的使用體驗,「看到泡泡來消息了,慌忙地點進QQ音樂,小心翼翼地控制手機跳過開屏廣告,然后拒絕QQ音樂的各種續費彈窗,切換到聊天頁面發現愛豆人已經走了。」
「買買買」戰略能掌控K-pop多久?
近年來,國內「粉絲集資」「割韭菜」事件頻發,粉絲對平臺的付費模式愈發警惕。隨着Bubble上線QQ音樂,也有一種聲音出現——「QQ音樂是否會持續投入Bubble,還是想利用K-pop粉絲熱情撈快錢?」
對此,一位騰訊音樂內部員工向《BUG》欄目直言,「Bubble一上線就位於QQ音樂App主頁的頂部菜單位置,如果(內部)不重視的話,也不會單獨開到頂部這麼顯著的位置上,像一些附帶的業務比如撲淘商城這些,都不會在主頁出現。」他還補充,「因為它(Bubble)是剛上新的一個業務,確實可能(存在)待完善的地方。」
這背后,騰訊音樂從不掩飾對於韓流市場的覬覦野心。
中國是K-pop出口的重要市場之一。韓國海關總署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K-pop專輯出口的貨幣價值達到2.918億美元,同比僅增長0.55%,日本、美國和中國三個市場共佔K-pop專輯出口總量的72.8%。其中,中國以5979萬美元位列第三,K-pop專輯對中國市場的出口同比增長了76.4%。
有報道顯示,通過資本運作,騰訊音樂已構建起全方位的韓國娛樂產業佈局:旗下子公司持有Kakao娛樂母公司和YG娛樂的股份;與JYP娛樂成立合資企業;如今隨着與SM娛樂深化合作,騰訊音樂已基本完成對韓國「四大娛樂公司」中三家的戰略覆蓋。
這一系列動作都表明,騰訊音樂正試圖通過資本紐帶,將韓國娛樂資源系統性地導入中國音樂市場。對此,張書樂談到,「騰訊一貫都是買買買策略,在音樂領域同樣如此。在韓娛市場的拓展,用買字訣快速切入,比從零開始拓荒要相對容易。但這種模式並沒有太強護城河,友商同樣可以模仿跟進,其時間窗口有限。」
責任編輯:楊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