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城市革新的共生密碼:傳統基因與現代肌理的重塑實踐

2025-07-24 01:09

一場跨越古今的城市革新正重塑阿拉伯半島的城市肌理。以轉型願景為藍圖,這場變革不僅聚焦物理空間的更新,更致力於推動經濟多元化與文化影響力提升。尤為矚目的是,中國與當地的深度合作,在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等領域探索出 「混合發展」 模式 —— 從清潔能源基地的崛起,到歷史遺產的現代活化,一系列實踐既延續傳統基因,又注入現代動能,為全球城市發展提供了兼具可持續性與文化温度的新範本。中沙建交 35 周年(1990-2025)之際,全球最大單體光伏電站等標杆項目的落地,標誌着這場協同實踐已成為城市革新的重要參照。

絲路淵源:古今合作的根基

沙特與中國交往歷史悠久,古代絲綢之路時期便緊密相連。沙特的埃爾奧拉古城(AlUla)地處古絲綢之路與香料之路交匯處,吉達古港曾是海上貿易的關鍵樞紐,見證了雙方商貿往來的悠久歷史。2018-2019 年,中沙聯合考古隊在塞林港遺址發掘出宋元至明清時期的中國瓷器殘片,為這段跨洋貿易史提供了實物佐證,也為當代合作埋下歷史伏筆。

進入現代,沙特推進 「2030 願景」 的進程中,中國企業以綠色能源技術、基建經驗等深度參與其經濟轉型與能源結構調整,將歷史積澱的信任轉化為務實合作的動能。

綠能引擎:城市更新的生態基底

在綠色能源領域,中國能建承建的阿爾舒巴赫光伏電站是沙特 「2030 願景」「綠色城市」 的標杆項目,不僅為利雅得周邊 「零碳住宅社區」 提供能源支撐,更推動該區域成為沙特首個清潔能源示範城區。該項目總裝機容量達 2.6GW,在中東已建成光伏項目中位居前列,2025 年 5 月獲初始商業運行證書前已實現併網發電,預計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 430 萬噸,年發電量可滿足沙特超 300 萬戶家庭日常用電需求。

同樣助力沙特能源轉型的還有多個重點項目:2024 年,中國能建牽頭聯營體與沙特 Buraiq 公司簽署的 Haden 2GW 光伏電站 EPC 合同,項目計劃 2027 年初商業運營;同年 7 月,TCL 中環與沙特企業合資的光伏晶體晶片本土化生產項目啟動,總投資 20.8 億美元,推動沙特光伏產業鏈完善;中國陽光電源與沙特 ALGIHAZ 公司簽約的 7.8GWh 儲能項目,2025 年全容量併網后將顯著提升電網穩定性,為城市能源安全保駕護航。

綠能項目為城市注入清潔動力的同時,中沙在生態治理領域的合作則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築牢根基。2024 年完工的吉達海水淡化廠擴建工程,通過反滲透膜技術使淡水日產能增加 50 萬立方米,能耗降低 20%,既緩解水資源短缺壓力,又與綠能項目形成 「節能 - 減排」 聯動;利雅得 2023 年啟動的 「南部新城」 項目,要求新建建築全部滿足全球最高綠色建築評級之一的 LEED 白金標準,規劃建設 5 個大型城市森林公園,預計 2027 年將利雅得城市綠地覆蓋率從 12% 提升至 25%,進一步優化城市生態環境。

這些生態治理舉措與綠能項目深度協同,構建起城市綠色轉型的完整體系,為沙特城市更新提供全方位可持續支撐。

基建升級:功能迭代的硬件支撐

基建領域的合作成果顯著。中國鐵建沙特分公司與沙特迪里耶公司簽署的沙特國王大學新校區配套升級項目,合同額 11.3 億美元,涵蓋公用事業和行政辦公室設計建造、地區冷卻廠、儲水設施等,引入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數字化工程協同體系。地下綜合管廊將區域製冷、供水等管線集約化佈局,解決傳統管線維護難題,既提升了沙特國王大學的基礎設施水平,也為德拉伊耶古城更新提供關鍵支撐,成為中沙基建合作標杆。

建築領域再添新突破。2025 年 7 月 10 日,裝載 1114 噸模塊化房屋的 「避風港信使」 輪從東莞港啟運至沙特達曼港。這類裝配式建築因定製化、節能環保、可重複拆裝等優勢,成為沙特快速城市化中應對住房需求激增的優選方案。據沙特建築協會報告,預計 2030 年沙特預製房屋市場規模將達 60.2 億美元,2025 至 2030 年複合年增長率 8.59%。此次出口的模塊化房屋與沙特「2030 願景」核心項目——未來城(NEOM)預製裝配技術形成協同,且針對當地高温氣候進行在地化改造,將快速響應當地住房需求,為沙特建築市場注入 「中國智造」 動能,標誌着中沙建築合作邁向新高度。

交通基建與城市空間擴容同步推進。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參與的吉達港口擴建工程,使港口吞吐能力提升 30%,吉達作為紅海樞紐城市的物流效率躍居中東前列,帶動周邊保税區、臨港產業區空間擴容,強化了沙特物流樞紐地位。

紅海吉達港:在擴建中完成了從 「絲路商棧」 到 「港城共生樞紐」 的進化 —— 奧斯曼風格海關大樓的拱門與現代集裝箱碼頭的弔臂形成時空對話,濱水步道既保留了古貿易站的青石板肌理,又通過光伏燈柱與遊客服務站實現功能升級。其獨特價值在於 「雙軌協同」:白天,自動化泊位支撐着中東 30% 的紅海貿易流通;夜晚,郵輪碼頭的燈光與百年燈塔交織,引導遊客 15 分鍾直達巴拉德老城區的珊瑚石街巷,這種 「物流效率」 與 「文旅體驗」 的共生,恰是吉達城市更新中 「傳統功能現代轉化」 的縮影。

此外,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實施的沙特利雅得穆卡布四方城土方包項目,於 2025 年 5 月完成移交,為中沙共建「一帶一路」再添成果,同時為利雅得穆卡布四方城后續建設奠定基礎,推動城市核心區功能升級。

綠能與基建的硬件升級,為歷史遺產活化奠定基礎,讓古城活化成為傳承與創新的關鍵環節。

古城活化:歷史遺產的文旅新生

德拉伊耶古城作為沙特王朝發源地,承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藴。城市更新中,當地以薩勒曼國王廣場為核心打造新地標,廣場 85 米高的旗杆成為利雅得天際線標誌,與周邊圖拉伊夫區、傳統市集及文化中心串聯成特色旅遊線路,年接待超 50 萬遊客。作為王國誕生地,圖拉伊夫遺址修復工程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環保技術,建成 20 萬平方米綠色公共空間,配套步行友好型街道和電動汽車充電樁,成為歷史保護與現代功能融合的典範。

埃爾奧拉古城則完成了從衰敗到復興的蜕變。這座可追溯至 12 世紀的古城,曾因歲月侵蝕瀕臨破敗。2017-2021 年,埃爾奧拉皇家委員會投入 10 億美元修繕,遵循 「最小干預」 原則,以傳統工藝修復建築並植入現代化設施,通過 「文化綠洲項目」(涵蓋考古遺址公園、生態步道與數字導覽系統)平衡歷史保護與遊客體驗,打造 「零碳文旅示範區」。2023 年后,古城通過 「文創產業孵化計劃」 帶動原住民參與開發,影響力持續擴大,2023 年接待遊客 120 萬人次,2024 年旅遊收入達 3 億美元,成為沙特文化旅遊核心名片。

伊克瑪山谷遺址:7000 年文明在此凝結成可觸摸的層積巖。納巴泰人古墓羣的砂岩不僅刻有全球唯一的納巴泰文字,更成為 「最小干預」 原則的活樣本 —— 考古團隊用納米級滲透技術加固風化浮雕,卻讓每一道天然裂隙都保持原始形態。這片沙特首個世界遺產劃定的 30 平方公里核心區,不僅為埃爾奧拉 「文化綠洲項目」 提供了不可複製的歷史基底,更以 「考古禁區 - 緩衝帶 - 體驗區」 的三級劃分,為所有遺產活化項目確立了 「保護優先」 的空間準則。

黑格拉澈笛度假酒店:用建築語言詮釋 「遺產活化的邊界藝術」。客房落地窗經太陽軌跡測算,讓晨光在牆面投射出與古墓浮雕一致的光影輪廓;生態步道樁基深扎文物層 3 米之下,地面卻復刻着納巴泰商道的走向。更精妙的是其 「隱形環保」:太陽能板傾角與古墓朝向形成熱力學呼應,污水處理系統灌溉的耐旱植物,恰是納巴泰壁畫中描繪的香料作物 —— 讓 「零碳文旅」 從理念落地為可感知的生活場景。

馬拉亞音樂廳:沙漠中的聲學博物館。這座世界最大鏡面建築的幕牆以 2.5 度傾斜角捕捉風沙共鳴,將自然聲轉化為天然混響;玻璃穹頂的透光率復刻 12 世紀清真寺窗櫺設計,使月光精準照亮舞臺中央的納巴泰文字浮雕。作為埃爾奧拉音樂節的核心載體,其 「古樂復原工作坊」 正通過聲學分析還原駝鈴商隊的韻律,讓瀕危的傳統旋律藉助交響樂重生 —— 這正是 「文創產業孵化計劃」 最生動的實踐。

老城煥新:傳統空間的現代蜕變

如果説德拉伊耶、埃爾奧拉古城的活化聚焦於歷史根脈的延續,吉達巴拉德老城的煥新則演繹了紅海沿岸中世紀老城的現代時尚蜕變 —— 這片 2014 年榮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區域,正通過創新改造重獲新生。

2024 年,沙特啟動規模達 2.5 億美元的修復工程,重點改造街區內三處歷史遺產。中國建築團隊引入數字化掃描技術精細記錄建築細節,應用中沙聯合研發的低碳材料與環保加固技術,通過特殊工藝加固珊瑚石牆體,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使抗震性能與隔熱效率較傳統工藝提升 30% 以上。這一方案因兼顧保護性與功能性,已被納入沙特《綠色建築標準》,成為歷史建築改造的通用範本。

修繕后的三處遺產轉型為約赫達爾之家、AlRayess 和 Kedwan 三家豪華酒店:既完整保留珊瑚石建築的原始佈局與雕刻紋樣,又植入智能客控系統、全景落地窗等現代配置。酒店中央餐廳更以傳統飲食文化為基底,用現代烹飪理念重構沙特經典菜式,實現歷史韻味與當代體驗的融合。

街區同步佈局文化生態建設,定期舉辦藝術展覽、音樂節等活動,吸引大量國內外遊客與藝術愛好者,重新成為城市文化中心與旅遊熱點。截至 2025 年 6 月,核心區域修繕完成后,遊客流量較改造前激增近 40%,周邊商業店鋪租金同比上揚 30%,印證了老城更新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交通生態:城市運轉的效率革命

城市空間的活化與功能升級,離不開交通網絡的高效支撐。

2024 年,中國鐵建牽頭的利雅得地鐵南線延伸工程竣工,新增 12 個站點;同年 12 月,利雅得地鐵全線投入運營。利雅得地鐵作為世界上單期建成規模最大的無人駕駛地鐵系統之一,全長 176 公里,設 85 個車站,全線貫通后,設計日均客運量高達 360 萬人次,預計減少地面交通量 30%、提升通勤效率 40%,有效緩解地面擁堵。為放大地鐵帶動效應,沙特編制 TOD 介入手冊,涵蓋七大領域 100 個問題場景及解決方案,提出增強地鐵站標誌性、活化上蓋空間等措施,以站點為核心推動商業、住宅、辦公功能混合開發。目前,利雅得地鐵 2 號線沿線已建成 2 個大型商業綜合體,日均客流量超 5 萬人次,印證了交通對城市空間優化的驅動作用。

在完善現有網絡的同時,沙特正探索未來城市交通形態 —— 中國交建聯合中國建築深度參與沙特未來城(NEOM)的智慧城市、交通網絡及模塊化建築建設,負責智能交通網絡(含自動駕駛軌道系統)和綠色建築集羣的設計施工。其規劃的 「The Line」 採用垂直分層設計,全長 170 公里、立體空間高 500 米,實現 「無車化」 立體通勤:居民步行 5 分鍾可達生活所需場所,高鐵 20 分鍾貫穿全城,且 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為未來城市交通生態提供了可借鑑的前瞻性範本。

革新範式:中沙合作的全球啟示

經濟層面,據沙特旅遊部數據,2024 年沙特旅遊業對 GDP 的貢獻率首次突破 12%,較 2018 年 「2030 願景」 啟動時提升近 8 個百分點。這一跨越的背后,是德拉伊耶古城、吉達巴拉德老城等項目將 「沙漠歷史遺存」 轉化為 「文旅地標」 的實踐 —— 通過傳統遺產活化與現代功能植入的結合,為資源型城市經濟多元化提供了可複製的路徑。

文化維度上,中沙合作不僅推動沙特文化 「走出去」,更以埃爾奧拉音樂節、吉達藝術展等國際活動為載體,構建起跨文明對話的新場景。這種 「保護 - 活化 - 傳播」 的鏈條,讓歷史遺產成為提升城市全球文化影響力的核心載體。

文旅融合的深化進一步拓展了城市更新的邊界。2025 年,中國錦上添花文旅集團參與打造的沙特埃爾奧拉「沙漠不夜城」,將沙漠景觀與夜遊經濟結合,填補了沙特文旅產品的品類空白;中國民宿企業的加速佈局,則通過在地化運營,讓傳統生活場景成為文旅消費的新亮點,推動合作從硬件建設向內容共創延伸。

制度與資金的雙重保障為合作持續賦能。2025 年 5 月,中沙高級別聯合委員會達成的 60 余項共識,覆蓋數字經濟、綠色建築等關鍵領域,為城市更新提供了規則協同框架;中國對沙特新能源、智慧城市領域的直接投資 2024 年同比增長 25%,則為技術落地與項目擴圍注入了持續動力。

從 NEOM 未來城的垂直城市構想,到德拉伊耶古城牆的現代新生,中沙合作探索的 「混合發展」 路徑,既避免了對單一模式的複製,又通過綠能基建、遺產活化、交通升級的系統聯動,回答了 「傳統如何滋養現代」「技術如何適配在地」 的全球城市更新命題 —— 這正是其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歷史名城活化提供的核心啟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