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4 07:35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策劃 趙英淑 滕繼濮
7月7日,上午10時,當「潤興集118」貨輪行駛到距離南京「長江匯興隆洲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約1公里時,一架速度為15米/秒的無人機向貨輪精準空投西瓜、烤鴨、冰鎮飲料等約26公斤的「外賣」。
「太方便了!」船員張一帆興奮地説,「以前補給生活物資,要麼得停靠在錨地,要麼得上岸,費時費力。現在不停航,在App上下個單,就能輕松收外賣。」
長江上空「郵路」通達,勾勒出低空經濟發展新圖景。自2024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低空經濟現已在物流配送、文旅出行、應急救援等領域催生出一系列新業態、新場景、新需求。據中國民航局預測,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
然而,低空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技術瓶頸亟待突破。近日,多位專家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欲夯實產業根基,必須在低空裝備、低空信息基礎設施、低空安全等領域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構建全鏈條技術體系。
動力電池的「不可達三角」
動力電池堪稱低空航空器的核心部件,是保證其長距離、安全、穩定飛行的關鍵。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印發的《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將推動400瓦時/千克(Wh/kg)級航空鋰電池產品投入量產,實現500Wh/kg級航空鋰電池產品應用驗證。
政策導向引領行業發展。寧德時代、欣旺達、億航智能等多家電池廠商和eVTOL整機廠商先后入局航空動力電池領域。
「目前,動力電池仍是制約低空航空器性能的瓶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專家吳希明告訴記者,現今電池水平決定了電動低空航空器「重兩三噸、載四五人」的體量上限。
「電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安全性很難平衡,存在一個‘不可達三角’。」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導師丁兵介紹,當前航空動力電池技術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航空器垂直起飛所需動力大,要求電池的能量密度高於400Wh/kg。而能量密度越高,電極越不穩定,與電解液之間的反應就越劇烈,從而導致安全性降低。這是一個很難調和的矛盾。
其次,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兩者此消彼長,難以兼得。丁兵解釋,如強調長續航,電池的能量密度就要高,但這樣會犧牲功率密度;如需提升航空器的快速爬升與機動能力,就需要電池有着更高的功率密度,這又會犧牲能量密度。
第三,當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增加,電池需更高的安全保障,要在機身添加冷卻系統,但這又會增加航空器的重量,進而用更大的能量密度來彌補。
丁兵認為,破解這些難題,應從電池材料、熱管理、航空器結構等領域多線並進,缺一不可。
《方案》提出,「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將是未來新型通用航空裝備的技術特徵。
「要錨定這個方向,加快研製更高性能的航空動力電池,更可靠、高效的航空電能管控系統等,同時要釐清低空經濟主流的應用場景,有針對性地設計航空器的構型、大小、能量管控系統等。」吳希明説。
除了加快研製更高性能的航天動力電池外,在各地有關航空器關鍵核心技術佈局中,整機制造以及高功率密度航空電機、高效電控系統、主控芯片、傳感器、任務載荷設備等核心部件和關鍵配套技術,也都被按下攻關「快進鍵」。
通信的「多技術混跑」
6月17日,重慶夜空被一場華麗的無人機表演點亮。
時而出現層疊舒展的巨型山茶花,時而顯露鱗次櫛比的摩天樓羣……重慶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韻、科技之光閃耀天際。
在這場表演中,深圳大漠大智控技術有限公司的11787架無人機,以「最多無人機組成的空中圖案」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場震撼表演背后,隱藏着巨大的技術門檻。
「實現低時延、高帶寬、大容量的無線通信,是極限挑戰之一。」該公司董事長劉漢斌告訴記者,上萬架無人機在空中編隊,網絡極易「堵車」。因此,需要擴展WiFi局域網的可用信道資源,以增加信道容量,但現有的WiFi技術一度難以滿足這一場景的通信需求。為確保表演順利進行,他們進行了多次測試。
在近日舉行的2025中國數字低空大會上,多位專家指出,目前我國低空通信網絡正處於「多技術混跑」階段,WiFi、衞星、5G等方案各顯神通,卻也各有短板。
中興通訊通感產品總經理趙志勇告訴記者,WiFi點對點的信號易受遮擋,通信距離有限;衞星通信則成本高、帶寬小、時延大,信號在城市內也可能被阻隔;而5G基站的天線是「低頭族」,信號主要覆蓋地面,無人機在低空只能「蹭」到微弱信號,導致通信卡頓、視頻回傳模糊。
那麼,如何確保無人機通信「看得見、呼得着」,進而實現「管得住」?
「首選是5G-A。」中國電信集團首席科學家畢奇告訴記者,「從技術原理上説,5G與5G-A基本可滿足600米以下低空的通信需求。向低空大量覆蓋通信信號,得讓基站天線‘抬頭’。」
畢奇表示,這需要調整地面網絡部分基站的天線傾角及部分發射波束,或採用大張角天線陣列,兼顧低空和地面的通信需求。
「第二條技術路線是建設低空通信專網。比如在無人機遙測、警用等領域,可使用1.4G赫茲頻段專網。」畢奇認為,第三條路線是結合低軌衞星部署天地一體化通信,以覆蓋目前基站無法覆蓋的區域。
中興通訊則有另一種選擇——通過基站的波束管理,用感知來輔助通信。所謂「感知」,就是對基站接收的回波信號進行檢測,從而獲取目標的距離、角度和速度等信息。
「我們正在研發波束自適應調整設備,希望以此來平衡地面和空中通信的資源分配。」趙志勇介紹,當設備感知到有無人機經過,會根據其位置選擇合適波束發送信息,實現地面與空中資源的最優分配。
產業發展,標準先行。記者注意到,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中,已提出加快構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標準體系,推進5G-A、低空信息基礎設施等標準的研究。
想實現低空空域的安全高效利用,「看得見、呼得着、管得住」是硬門檻,感知、導航、監視必須齊頭並進。
「目前低空監視的最大瓶頸,是還沒有單一技術能感知並高精度監測所有空域的航空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低空經濟分院院長李世鵬介紹。
怎麼辦?「多模態融合感知技術是解決方案之一。」趙志勇認為,可通過5G-A通感一體基站進行連片組網、利用TDOA技術探測和定位低空航空器頻譜、用雷達在較高空域探測淨空場景等技術,並結合無人機主動播報的遠程識別信息,實現多模態融合感知。
人工智能技術也被寄予厚望。李世鵬告訴記者,他們正在通過仿真預測,預警飛行活動中可能遭遇的航道佔用、氣象變化等情況,並嘗試訓練AI模型,讓其根據不同環境、不同需求,提高航空器的感知、判斷能力。
安全技術風險加大
複合翼飛行汽車、eVTOL、多旋翼無人機、共軸反槳無人機……抬頭望向我國的低空,各式飛行器「迎風起舞」。
截至今年3月,我國註冊無人機數量達387萬架,日均低空飛行架次突破50萬。
低空飛行密度的加大,新的應用場景的不斷涌現,讓飛行安全問題日益顯現。無人機「黑飛」「炸機」、無人機闖入看守所直播、無人機影響候鳥遷徙等亂象頻頻見諸報端。
「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關鍵詞是安全。」李世鵬直言,「我們要思考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標準規範和政策,統籌守護低空經濟安全。」
「航空器約六成安全事故發生在起降階段。其中,電磁干擾是頭號危險,會導致導航、通信鏈路中斷,致使航空器失位甚至墜機。排除電磁干擾至關重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兼低空經濟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吳啟暉説。
近日,吳啟暉帶領團隊研製的無人機測向儀,在南京市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投入使用。兩架無人機搭載該儀器同步起飛,可以根據電磁波強度、方位等信息鎖定干擾源,再由地面精準排障。
低空交通環境的複雜性,不僅在於功能各異的航空器,也在於飛行環境的千變萬化。看不見的氣象,如同暗礁,隨時可能威脅飛行安全。
鵬城實驗室副研究員陳軻表示,傳統氣象觀探測和預報空間覆蓋尺度較大,對於低空飛行活動常用的微小尺度空間的探測和預報精度還不夠。他認為,需要對低空氣象進行精細建模,為飛行器繪製一張「天氣地圖」。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五研究所空管專家伊佳有着20多年的工作經驗,他向記者表示,明確低空飛行間隔標準刻不容緩。
「各地可以先開展空域普查,以10立方米作為一個空間單元,梳理空域屬性、管理要求、障礙物、氣象開放條件等低空空域管理和運行的相關要素信息,再將這些數據關聯到每一個空間單元,並與低空飛行運行監管系統進行融合。」伊佳説。
我國也在推動低空安全合規發展與低空經濟「起飛」同頻共振。2024年1月1日,我國無人駕駛航空器領域的首部專門行政法規《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施行;同年6月1日,我國首部針對民用無人機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安全要求》實施;今年7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推動低空經濟安全健康發展專題會議,為低空經濟的穩步發展明確方向。
面對低空經濟安全風險的不斷演變,只有加大對航空技術、信息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才能將低空安全風險的不確定性轉化為低空產業發展的確定性。
從無人機空投西瓜,到未來空中出租車「馳騁」低空,低空經濟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還需以安全可控為目標,助力低空飛行器「看得見、呼得着、管得住」,這片萬億級藍海才能行穩致遠,迎來可持續發展的廣闊晴空。
短評丨產業欲發展,標準需先行
金鳳
敬畏規則,才能長久翱翔於天際。
當無人機註冊數量與飛行時間「齊飛」,當低空經濟的產業實景日漸清晰,當寧靜的低空因各色飛行器的到來變得逐漸喧囂,一系列更迫切的問題隨之而來。低空「公路」的「紅綠燈」該如何開啟?低空飛行的「交通規則」該如何制定?什麼樣的「空中客車」才適合在低空通行?解答這些問題的關鍵,離不開「標準」二字。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低空經濟在空域管理、飛行規則、飛行器適航標準,通信導航監測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尚缺乏統一明確的技術標準和管理細則。
產業欲發展,標準需先行。低空經濟具有科技含量高、創新要素集中、使用主體多元、輻射範圍廣等特點。統一標準,不僅可以為操作人員提供明確的工作指引、規範飛行器性能標準,減少安全隱患,還能避免產業鏈中的企業各自為政、重複建設,以集中精力攻克關鍵共性技術。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打開天空之城的大門,不管是空中的「路」,還是路上的「車」,都亟待一場標準再造。比如,不同大小、構型的低空航空器,需要制定新的適航認證標準;通信、導航、監視設備的標準、技術和操作要求也需要明晰;低空數字空域、低空飛行服務系統、有人機與無人機融合飛行監管等領域,也亟待儘快明確統一的技術標準,防止空中交通堵塞,甚至發生安全事故。
標準引領,產業纔能有的放矢地發展。應圍繞重點場景開展應用技術標準驗證,在實踐中探索適合市場化推廣的標準,構建貫穿低空裝備研發設計、生產製造、試驗驗證、運行支持等全生命周期的工業標準體系。
標準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基石,更是產業騰飛的關鍵支撐。加快完善低空「新交規」,才能以標準引領創新、培育產業,讓低空經濟「振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