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4 07:39
當地時間7月23日,美股三大指數集體高開,截至收盤,道指漲1.14%,納指微漲0.61%,標普500指數漲0.78%。
中概股繼續強勢,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一度漲近1.4%,萬得中概科技龍頭指數漲近2%。
中國資產大爆發
中概股表現強勢,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一度漲近1.4%,截至收盤漲0.75%。
熱門中概股方面,萬得中概科技龍頭指數漲近2%。
其中,騰訊控股ADR漲近4%,拼多多漲近3%。
北京時間7月23日白天,A股多個指數盤中續創年內新高,滬指一度突破3600點整數關口;港股恆生指數、恆生科技指數均大幅收漲,逼近近4年高點。騰訊控股(00700.HK)收漲近5%,總市值重返5萬億港元。
從資金面來看,A股融資余額近幾個月以來持續回升。截至7月22日,滬深北市場融資余額已達1.93萬億元,創3月24日以來近四個月新高。與2025年年內高點1.95萬億元相比,僅有近200億元的差距。從歷史數據上看,滬深市場融資余額水平在近十年中位於相對高位,但距2015年錄得的歷史峰值仍有近3700億元差距。
多家外資機構近期表示,隨着中國經濟運行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以及企業盈利前景改善,中國資產持續被看好,瑞銀、德意志銀行、惠譽等紛紛上調了對2025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
近日,花旗發表亞太股市最新策略報告稱,儘管宏觀環境波動,亞洲股市表現仍優於全球同行。在亞洲市場中,花旗看好中國及韓國市場,將中國和韓國股市評級上調至增持,將印度股市評級從增持下調至中性。
此外,最新發布的景順全球主權資產管理研究顯示,一些國際投資機構對中國市場的興趣明顯回升。該研究報告顯示,全球主權財富基金正在增加對中國資產的配置,押注中國在數字技術、可再生能源和先進製造業方面的實力。約60%的中東主權財富基金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增加對中國資產的配置。除中東地區以外,亞太和非洲地區主權基金中分別有88%和80%的機構表示,將增加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北美地區也有約73%的主權基金對投資中國持積極態度。
全球資本正加速向亞太集結,貝萊德日前調查顯示,超過20%的客户計劃降低對美國市場及美元資產的風險敞口,相當數量的投資者正在關注亞洲股票配置機會。高盛指出,美元弱勢下,全球資金尋求多元化配置,A股、港股成為資金避風港。IMF預測,亞太新興市場未來經濟增長將領先全球。
金價跳水,現貨黃金失守3390關口
現貨黃金大跳水,截至北京時間7月24日6時36分左右,現貨黃金失守3390美元/盎司關口。
COMEX黃金由漲轉跌。
自4月以來,金價在3200—3450美元/盎司的區間內盤整,但其背后的資金構成已截然不同。高盛表示,此前一度處於歷史高位的投機性頭寸,在4月1日及相關的追加保證金要求后大幅平倉。取而代之的是以央行為代表的、更具結構性與黏性的長期資金,這為金價提供了更穩固的支撐。
高盛認為,強大的央行結構性買盤將是推高金價的核心動力,預計到2025年底,金價將升至3700美元/盎司,到2026年中期將達到4000美元/盎司。
法國里昂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李徽徽分析稱,黃金創新高已不是「是否」的問題,而是「何時」與「到哪」的問題。我們正處於一個制度性不確定加速釋放的時代,傳統資產的定價基礎被侵蝕,黃金作為非信用資產,其錨定功能被重新確立。這不是金價的牛市,而是信用體系的熊市。從趨勢判斷,當前金價的上漲已脱離商品邏輯,進入「制度對衝」定價階段。如果全球主要經濟體無法在財政紀律、貨幣約束與跨國協調上重建信任,那麼黃金作為「唯一不依賴第三方履約」的資產,其估值將持續上修。
具體到點位上,李徽徽預計黃金中期有望突破3600美元/盎司,並向3800美元/盎司推進,如果全球出現更大範圍的制度裂縫,例如主權信用事件、金融制裁擴散,則4200—4500美元/盎司區間將成為金價戰略目標位,較現在有10%到25%的上漲空間。
在國泰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梁中華看來,本輪黃金的牛市主要不是經濟因素驅動的,不是美元基本面弱,而是由非經濟因素驅動,背后反映的是,全球貨幣體系從二戰前的多極競爭階段,進入到二戰后的逐步一體化階段,2022年以后又逐步再度進入到多極競爭的階段。
長期來看,梁中華認為黃金已經進入新一輪長期牛市。各國之間信任度的下降,帶來全球經濟、貨幣體系的深度重構,這個過程將是長期的。一方面,全球央行購金需求增加或將是長期持續性的趨勢。2022年俄羅斯外匯儲備被凍結,使得各國央行對美國金融制裁的擔憂上升。再加上美國債務規模持續攀升,赤字率的高企有趨於長期化的趨勢,財政紀律的喪失也會加劇投資者對美國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
從長期看,李徽徽認為,黃金價格受多重結構性利多推動,遠勝於周期性利空的干擾,三大利多因素構成黃金上漲的深層支撐。
其一,全球貨幣體系信任結構正經歷重構,美元作為唯一錨的地位正在松動,黃金因此成為跨主權的信用替代資產。
其二,新興市場央行加速去美元化,戰略性購金趨勢明確,尚處於「低配向均配」過渡期,結構性買盤持續釋放。
其三,全球實際利率走低,黃金的持有成本邊際下降,其抗風險屬性被重估。相較之下,利空主要集中在短期層面,如經濟數據修復可能帶來實際利率反彈、美元階段性走強,以及價格高位后的技術性波動。但這些變量缺乏持續性,更多反映交易節奏,而非趨勢反轉。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出品 | 21財經客户端 南財快訊工作室
記者丨吳斌 楊坪 李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