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海樂高樂園最大優點是「沒人」?

2025-07-24 07:47

▲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領域 | 主題樂園

01

開業近20天,上海樂高樂園的第一波遊客反饋陸陸續續回來了。

被網友們津津樂道的,不是項目多好玩,也不是樂高玩具多暢銷,純粹是不用人擠人。

在社交媒體上,「人少」成了大家最熱情分享上海樂高樂園的體驗,甚至開始擔心它倒閉。

有人説:「昨天看沒太陽,臨時去樂高樂園,以為要排一小時,結果所有項目都秒玩,懂嗎?過山車想刷幾遍就刷幾遍,連餐飲都不用排隊。」

一位家長更直接:「人少體驗感太好了,比迪士尼那種人擠人的修羅場好太多,娃玩得開心,大人也不累,就是票價太貴了。」

還有人感嘆:「第一次聽説人少是優勢,樂高老闆聽到都要誇你是大聰明。」

在這些聲音里,有真實的輕松,也有不加掩飾的諷刺

對遊客來説,人少,意味着一種近乎奢侈的順暢體驗不用搶時間,不用跟黃牛鬥智鬥勇,甚至連排隊都變成一件罕見的事情。

這不挺好嘛?

上海樂高樂園自己來説,「人少」像一個寫在門口的碩大問號——

這生意,到底行不行?

事實上,樂高樂園糾結心理其實我在全球多家樂高樂園都感受過。

疫情前,我去日本名古屋樂高樂園,第一印象和今天的上海幾乎一模一樣,一個字:空。

一個晴朗的工作日,園區入口乾淨到有點尷尬,雖然青龍過山車排隊區拉了幾十米長的導流帶,繩子在風里晃悠,遊客稀稀拉拉,3小時所有項目玩一遍

同樣的感受,我也在丹麥比隆全球第一家樂高樂園體會過那里是樂高品牌的發源地。

我本以為全球首家光環」會讓它熱鬧非凡,結果一走進去,依然是寬闊得有些寂寞的場景

門票不便宜,遊客大部分是本地家庭,平日去排隊幾乎不存在,熱門項目的等候時間經常寫着5分鍾,實際上就意味着你隨時可以上去坐。

丹麥比隆樂高樂園空曠、人少/旅界實拍

馬來西亞新山那家樂高樂園,情況也差不多。

雖然它位置靠近新加坡,理論上人流量充足,但平日里依舊是「人少+高票價」的組合。

樂園當然做了很多努力,門票組合、主題節慶、酒店套餐,但開業至今,客流量從來沒真正爆發過。

即使在暑假,新加坡本地人都清楚,新山樂高樂園遊客量比新加坡環球影城少了一個量級,而這種「人少」,幾乎成了全球樂高樂園的通用名片。

總之,你很難不把樂高樂園和隔壁的迪士尼做對比。

在上海,迪士尼開業第一年,接待遊客超過1100萬人次,2023年單年遊客突破1300萬人,周末高峰期每天五六萬人在排隊。

哪怕到了運營第七年,上海迪士尼依然是「人從眾」。

那種熱度,已經不再是「主題樂園」四個字本身能解釋的,更多是迪士尼這個IP的全民動員力。

北京環球影城也是同樣的邏輯它靠着《哈利·波特》、《變形金剛》、《侏羅紀公園》這些大IP,把成年人和小孩都裝進了排隊長龍。

所以,當大家紛紛誇讚上海樂高樂園「人少就是優勢」,它聽上去更像是一句安慰對遊客來説,這是真實的輕松對樂園來説,這可能是生意未達預期的信號。

而接下來的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如果「人少」是全球樂高樂園的常態,上海這家樂園未來幾年,真的能做到人少但不虧嗎?

02

如果只看官方介紹,你可能會覺得樂高樂園理應「人多」。

畢竟它背后站着個響亮的名字:英國默林娛樂集團。

很多人只是從新聞上了解到,默林娛樂集團是全球僅次於迪士尼的第二大主題樂園運營商。

2023年,默林的全年客流量超過6200萬人次,旗下不止有樂高樂園,還有杜莎夫人蠟像館、倫敦眼、奧蘭多之眼等一大堆景區,且還在持續不停的收併購。

英國默林2023年全球娛樂產業佈局

而遊客總規模聽上去非常驚人,但如果我們把默林這些項目拆分,從公佈過數據的一些樂高樂園來看,單個樂園的年客流量其實只有200多萬人,甚至還不到

這大概是個什麼概念呢?

2023年,上海迪士尼接待遊客1300多萬,全球迪士尼更是輕松破億。

再看TEA發佈的《2023年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全球主要景點遊客報告》里幾家樂高樂園的客流數據,幾乎都在同一個區間:

英國温莎樂高樂園:年客流242萬人次;

丹麥比隆樂高樂園:年客流235萬人次;

德國金茨堡樂高樂園:年客流157萬人玩人次;

馬來西亞新山樂高樂園:年客流200多萬人次。

這些數字都不是祕密,而上海樂高樂園2025年預測客流量為240萬人次/年,應該説期望不抵,但總體還相對務實。

為什麼樂高樂園在全球範圍影響力遠遠不如迪士尼、環球影城

最核心的原因,其實是定位。

迪士尼賣的是全年齡的情懷,靠米老鼠、漫威和公主,把小孩、中年人、老人全都打包進來。

環球影城賣的是大片的沉浸感,從《侏羅紀公園》到《哈利·波特》,幾乎沒有代際隔閡。

但樂高樂園,目標客羣非常精準:2到12歲親子家庭。

定位精準的好處是營銷不分散壞處就是註定受眾面狹窄。

對很多成年人來説,樂高只是「孩子玩的積木」,不是足以支付幾百元門票去朝聖的IP。

這直接導致了客流的先天不足。

由此,上海樂高樂園因為門票價格捱罵不冤,當年日本名古屋樂高樂園剛開業,票價定得比東京迪士尼還高,一張成人票三百多元,家庭套票輕松破千。

很多當地居民一看價格,直接在網上罵翻:「憑什麼比迪士尼還貴?又不是米老鼠。」

第一年勉強有開業紅利,第二年立刻客流腰斬,不得不悄悄降價。

我在名古屋那次,門票正好趕上折扣期,但即便如此,遊樂設施依然沒幾個人排隊。

日本名古屋樂高樂園/旅界實拍

這種票價-體驗-復購的矛盾,在全球樂高樂園幾乎隨處可見定高了,嚇退潛在客户定低了,無法攤薄鉅額投資。

上海樂高樂園的票價其實比名古屋還貴,成人439元,一天下來,家庭消費隨便兩三千再疊加「金山離市區五六十公里」,很多家庭要先想清楚:「我一年會去幾次?」

所以,不是樂高樂園運營不好,而是IP決定了天花板。

很多人以為樂高是最受歡迎的玩具,其實也對但把玩具IP變成主題樂園,是完全不同的難度。

買一盒積木只要幾百塊,但全家人進一家樂高樂園要花千,這其中的心理門檻,不是營銷能輕易解決的。

而當你去過幾家樂高樂園,看過同樣空曠的排隊區,站在那些乏人問津的過山車前,一定會明白:人少,並不是哪個國家樂高樂園的偶然,是一種商業規律。

03

「人少」成為上海樂高樂園最顯眼的標籤,本身並不意味着一切都糟糕。

如果你去翻去哪兒、攜程的預訂數據,會發現暑假期間,上海樂高樂園帶動了金山區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3.5倍,外省旅客佔比超七成。

這個數據非常真實,稱之為目的地帶動效應。

只要一個樂園體量足夠大,哪怕年客流只有兩百萬人次,也能支撐周邊吃住玩一整套鏈條。

從區域發展角度看,上海金山區顯然是賺的。

但對上海樂高樂園自己來説,光靠周邊消費帶動,是不夠的。

如果按照預測,上海樂高樂園每年240萬人次,一年營收大概在10億左右(包括門票、周邊、餐飲)。

這種體量,別說和上海迪士尼比,就是2024年收入約為18.18億元人民幣上海海昌海洋公園都差一個檔次。

事實上,英國默林娛樂集團高管在財報里也承認樂高樂園業務佔集團總營收的42%,但客流增長速度有限。

而上海樂高樂園的長線打法,往往是靠持續新項目拉新、票價靈活調整、主題活動延長停留時間。

所以,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上海樂高樂園開業數據挺真實,算上項目攤銷折舊,未來想收回百億投資必然是一場長期戰役

而更多消費者則關心的是,你不去,我不去,這門票還能這麼「堅挺」嗎?會不會過段時間,就和日本名古屋樂高樂園一樣「跳水」了?

我看到一個網友算過一筆賬:「現在打折,光門票一家三口1378元,不是不想去,確實去不起。

當門票成為「積木童年」的門檻,這就意味着,上海樂高樂園門票迟早要做出取捨:未來要麼堅持高定位孤芳自賞,要麼調整價格換客流。

其實從趨勢看,上海樂高樂園幾乎是大概率的事,畢竟全球其他樂高樂園就經常性季節性折扣和套票組合。

如果你真的對樂高樂園感興趣又不想花大價錢,不妨等等看,未來一兩年,很可能會有更多優惠。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説:「樂高樂園不是一次性生意,而是長期運營能力的考驗。」

大膽預測,三年后,上海樂高樂園依然是那個最不需要排隊的外資主題樂園。

到那時,它的票價也許變低了,項目也許更多了,體驗也許更豐富了。

這不是失敗,也不是尷尬,只是它的宿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