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3 15:54
(來源:遠東資信)
摘要
安徽省GDP總量排名處於全國中上游水平,穩定在全國第11位,2020年以來GDP增速高於全國水平,顯示出較強的經濟韌性和增長動力,驅動經濟增長的投資與出口動能較強。省會主導地位突出,合肥科創優勢明顯,經濟總量佔全省26.68%。2024年,安徽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7%,比全國高1.5個百分點,非房地產領域投資表現活躍,工業投資增長13.6%。
從區域財政運行來看,2024年安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居於全國第10位,財政自給率為44.93%,財政自給率一般,綜合財政實力處於中等水平。受房地產市場收縮影響,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較大。此外,安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增速相對偏慢,財政收支依然存在緊平衡的狀況。安徽省各地市財政自給程度整體呈現較大分化,其中,蕪湖、合肥、馬鞍山、銅陵、滁州、宣城超過60%,而六安和阜陽不及30%。
從區域債務狀況來看,安徽專項債余額佔比較高(74.1%),其中2024年新增專項債主要投向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與綜合財力情況匹配,安徽省債務率(294.8%)水平處於全國中游水平,負債率水平(36.6%)顯著低於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從廣義債務來看,2024年安徽省的寬口徑負債率為67.72%(Wind口徑),在全國各省份中排名第14位,區域財政實力能夠對本省債務形成良好的覆蓋。各市債務規模與經濟體量大體對應,滁州、阜陽、蚌埠債務規模較高,蚌埠、宣城、淮北和銅陵寬口徑負債率處於較高水平,債務負擔壓力較大。
從資源稟賦與產業狀況來看,安徽省是長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優越的區位條件有利於其承接發達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在國家交通運輸網絡中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具有雙向多維的區位優勢。從三大產業結構來看,2024年第三產業佔比為54.23%,第二產業佔比為38.73%,其中規上民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較快,汽車製造業、電子設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製造業增加值增速較快。安徽省各類金融機構數量豐富,涵蓋銀行、證券、保險、資管等多個領域。合肥金融機構最為密集,是全省金融核心,擁有銀行業金融機構12家,其中徽商銀行總部設在合肥市。安徽省上市公司數量眾多,截至2024年A股上市公司達186家(新增7家),總市值1.98萬億元,居全國第七。
從城投表現來看,安徽省的發債城投數量居全國省級行政區的第6位(預警通口徑),低於江蘇、浙江、山東、四川、湖南;城投規模居全國第10位(預警通口徑),低於江蘇、浙江、山東、四川、湖南、湖北、重慶、江西、河南。安徽下轄16個地級市均有發債城投,其中安慶、蚌埠、馬鞍山、宣城、滁州、合肥、蕪湖等地發債城投數量均超過10家。安徽省發債城投中無省級城投,存量債中以地市級城投債為主,主體評級整體以AA+評級為主,整體短期償債壓力尚可,剩余期限集中在1-3(含)年。一級市場方面,2024年以來安徽省淨融資由正轉負,多數地市淨融資額相比去年明顯下滑。二級市場方面,2023年以來,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力度加大及一攬子化債政策持續發力的背景下,安徽省信用利差呈現持續收窄態勢,當前省內各市信用利差分化程度已處於歷史低位。
從化債與城投轉型來看,安徽落地完善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1+9」實施方案,融資平臺數量和存量經營性金融債務實現雙壓降、高風險債務全面清零,保持全國唯一債券零違約省份。城投整合方面,2021年開始整合數量明顯增多,2022年達到高峰,整合行政級別較為均衡,自2021年開始區縣級整合明顯增多。整合類型以資產整合和上層新設為主。根據2012年以來城投整合事件數量來看,合肥、安慶整合力度較強,宣城、馬鞍山、銅陵、蚌埠整合力度中等,其他地市整合力度弱。城投退平臺方面,安徽省退平臺數量達到小高峰時間與全國層面的基本一致,分別在2015年、2019年、2023-2024年達到小高峰。2023年8月以來的平臺退出呈現顯著市場化特徵,以城投平臺主動披露為主,其主要驅動力一是化債進程驅動,二是為應對趨嚴的債券融資監管政策。2023年8月以來的安徽省退出平臺集中於區縣級、AA+級別的城投平臺;退平臺數量居前的地市分別為債務規模相對較大的合肥、安慶、阜陽、蚌埠、宣城、滁州。
正文
一、經濟、財政、債務狀況
(一)安徽省層面
1.經濟發展
近五年安徽省GDP總量排名始終處於全國中上游水平,基本穩定在11位,自2010年以來始終保持GDP增速高於全國水平,顯示出較強的經濟韌性和增長動力。2024年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5.0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8%,高於全國5.0%的經濟增速,GDP總量規模位列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之后。
消費活躍度不弱。2024年,安徽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1萬億元,位居全國第8,比上年增長4.7%,高於全國3.5%的增速水平,增速位列全國第十、長三角第一。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額增長4.8%;餐飲收入增長4.2%。基本生活類商品銷售穩定增長,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日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9.9%和12.2%;部分升級類商品銷售較快增長,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60.7%,化粧品、智能手機零售額分別增長10.3%和14.3%。2024年全省網上零售額4925.5億元,居全國第11位,比2023年提升1個位次;增長12.6%,高於全國增速5.4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1.1%。
投資增速邊際加快。2024年安徽省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4.7%,增速較2023年加快0.7個百分點;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2%。分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20.4%,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3.6%,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4%。分領域看,製造業投資增長13.3%,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1.1%,分別對全部投資增長貢獻87.9%和49.4%;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4.1%、降幅連續5個月收窄。
貿易規模擴大。2024年,安徽省進出口總額突破8600億元,在全國位居第9、中部位居第1,其中進出口、出口、進口金額分別8648.5億元、5797.5億元和285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4%、10.8%和1%;佔全國份額分別為2.0%、2.3%和1.6%。出口產品結構優化,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3.9%、佔出口總值的70.4%。其中,汽車出口95.4萬輛、位居全國第一,對安徽出口增長貢獻率43.5%;電動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23.6%;筆記本電腦、電工器材、家用電器出口分別增長22.1%、1.6%、14.6%。貿易伙伴增加,安徽省與全球132個國家和地區貿易實現增長,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6.3%、對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增長3.5%,對前三大貿易伙伴歐盟、東盟、美國進出口分別增長8.1%、7.9%、5.7%,對拉美、非洲進出口分別增長12.1%和8.5%。
2.財政收支
安徽省綜合財力在全國處於中等水平。近年來,安徽省在財政收支、收入增速等方面穩定性較高,但財政平衡率一般。2024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041.21億元,增長2.6%,規模位居全國第10。其中,税收收入2601.25億元,同比增加0.3%,税收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64.37%,較上年下降1.46%,財政收入質量有所下降。財政支出方面,2024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8995.15億元,剔除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債務安排的支出等因素,可比增長4.5%。2024年財政自給率為44.93%,較2023年(45.57%)略有下降,對上級政府補助及轉移支付有較大依賴。受房地產市場形勢影響,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下滑,2024年安徽省政府性基金收入為1982.71億元,同比下降13.9%,規模位居全國第8。安徽省政府負債率和政府債務率在全國各省排名居中,債務負擔一般。2024年,安徽省政府負債率為36.6%,在全國排名第12位。
(1)一般公共預算收支
收入端,2024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041.2億元,為預算的99.5%,增長2.6%。其中,税收收入2601.2億元,為預算的92.4%,增長0.3%。契税收入和土地增值税收入分別為預算的78.4%、67%,主要是土地和房地產市場不及預期,税收徵收緩慢;完善結構性減税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税降費及退税超過900億元。加上中央税收返還及轉移支付等6475.5億元,收入合計10516.7億元。
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995.2億元,完成預算的97%,增長4.1%;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還本支出1155.6億元,支出合計10150.8億元。收支相抵,結轉下年365.9億元。支出端,安徽始終把科技作為重點支出領域,2024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科技支出532.4億元,繼續統籌設立10億元省科技創新攻堅計劃資金,加快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募投運營,打造「1+16+N」基金矩陣,統籌安排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建設資金20億元,支持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羣發展,支持數字經濟發展,支持實施「7+N」未來產業培育工程。
(2)政府性基金收支
收入端,政府性基金收入規模受土地市場等因素影響波動較大。2024年收入為1982.71億元,同比下降13.9%,規模位居全國第8。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約1735.05億元,佔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7.51%,同比下降16.8%。從近三年整體情況來看,2021年安徽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達到高點(約3516億元),此后幾年逐步下滑,2024年這一收入規模與2021年高點相比降幅達43.61%,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市場行情不及預期,土地出讓收入減少。
支出端,政府性基金支出與收入趨勢基本一致。安徽省2024年政府性基金支出規模為4020.64億元,同比下降0.97%,降幅顯著低於收入降幅(-13.9%),2024年安徽省累計發行9個批次79只政府債券,發行政府債券4093.4億元,債券發行平均利率2.25%,同比下降62個基點,融資成本呈下降趨勢,創歷史最低水平。其中,發行新增債券1821.6億元,其中,專項債券1694億元,佔全年發行總額41.4%;一般債券127.6億元,佔全年發行總額3.1%。發行再融資債券2271.8億元,佔全年發行總額55.5%。新增債券資金主要投向產業園區等市政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基礎設施、科教文衞社會事業等,直接推動了一大批重大項目建設,發揮了穩投資、補短板、促內需等作用,助推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
3.債務情況
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18527.15億元,較2023年(15713.36億元)增長17.91%,但仍控制在債務限額20807.6億元內。其中:一般債務4804.41億元,佔25.9%;專項債務13722.74億元,佔74.1%。從一般債務、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專項債務、政府性基金收入的規模對比來看,安徽省存在一定的負債結構優化空間,適當提升一般債務佔比降低專項債務佔比。
從2024年新增專項債的投向來看,主要集中於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其中:新增專項債券資金主要用於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340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63.33億元、交通基礎設施238.91億元、社會事業224億元,四項合計資金佔新增專項發行量的63%。152.59億元專項債券資金用於項目資本金,主要用於鐵路和水利等投向領域。
2024年,安徽省政府負債率為36.6%,相較上一年(33.4%)抬升了3.2個百分點,顯著低於60%的國際警戒線。負債率邊際小幅抬升,源於2024年各省名義增速相對偏低以及地方政府債發行規模特別是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較大。從債務率來看,2024年安徽債務率為294.8%,相較2023年提升超100個百分點左右,高於國際警戒線。
隱性債務方面,Wind數據顯示,2024年安徽省的寬口徑負債率為67.72%,在全國各省份中排名第14位,區域財政實力能夠對本省債務形成良好的覆蓋。2024年安徽省寬口徑債務率為545.42%,在全國各省份中排名第9位,隱性債務規模為15755.4億元,佔全國隱性債務規模的4%,在全國各省份中排名第8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4,廣義債務規模相對可控。
(二)浙江省各地市層面
1.經濟發展
從GDP規模來看,第一梯隊是合肥,2024年的GDP規模分別是13507.7億元;第二梯隊是蕪湖、滁州、阜陽和安慶,GDP規模分別是5120.5億元、4034.4億元、3609.8億元、3156億元;第三梯隊是馬鞍山、亳州、宿州、蚌埠、六安和宣城,GDP規模分別是2784.6億元、2521.6億元、2457.3億元、2313億元、2307.5億元、2053.5億元。從GDP增速來看,近三年,池州市和亳州市增速持續位居安徽省前列,但就全省整體格局而言,增速領先的城市並非固定不變,區域經濟增長格局呈現出一定的動態性與競爭性。人口流動層面,2024年安徽呈現「省會虹吸效應強、南北人口增減分化」格局。合肥常住人口全年淨增14.9萬,增長優勢突出。淮南表現尚可,蕪湖、馬鞍山分別增4.1萬、1萬,淮南、宣城等微增0.1萬-0.3萬。皖北多市人口下降明顯,阜陽流失4.3萬最嚴重,亳州、六安等也有減少。人口增長集中於合肥及沿江工業城市,皖北面臨人口外流壓力。
省會主導地位突出,合肥(13507.5億元,佔全省26.68%)一枝獨秀,科創優勢依然突出,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產業持續發力,蕪湖(5120.5億元,增速6.4%)位居其次,在汽車製造、通用航空等領域表現強勁,滁州(4034.4億元)位居全省第三,新能源、半導體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阜陽(3609.8億元)列居其后,阜陽憑藉人口紅利與交通樞紐優勢,在商貿物流、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快速擴張,銅陵(6.4%)和池州(6.3%)的GDP增速顯著,銅陵依託傳統銅產業和新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為經濟增長賦能,池州加快培育發展半導體、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現代文旅等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升級。
需求結構方面,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2024年六安、淮南市增速較快,其中各市房地產開發投資普遍呈下降趨勢,僅合肥、淮南市實現正增長,增速分別為2.40%和1.8%。從消費來看,2024年杭州市社零總額達5494.24億元 ,規模居全省首位,阜陽和蕪湖市社零總額均高於2000億元,消費市場規模較大。近三年阜陽的社零增速靠前,增長勢頭強勁。浙江各市出口規模差異顯著,合肥市在出口規模和增長方面表現突出。
2.財政收支
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方面,2024年安徽省各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呈「省會獨大」格局。合肥經濟實力強、產業結構優,位列超900億元的第一梯隊;蕪湖、滁州、馬鞍山、安慶經濟基礎較好,處於200-500億元的第二梯隊;宣城、阜陽、蚌埠、六安、亳州、宿州、淮南、銅陵、淮北、池州、黃山經濟規模相對小,處於200億元以下的第三梯隊。從收入增速看,2022-2024年期間,六安、亳州、安慶、池州表現突出。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方面,合肥規模仍居全省之冠,2024年城鄉社區支出增長25.2%,住房保障支出增長23.7%,教育支出增長3.6%。銅陵、淮北、黃山、池州支出規模相對小。
各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與增速差異較為顯著。增速最高的是六安市(6.2%)、亳州市(5.5%)和安慶市(5.1%),最低的是阜陽市(0.2%),合肥(95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最大,但增速(2.7%)較緩,或因基數龐大與經濟結構轉型期增速放緩。蕪湖收入位居全省第二,但增速3.01%略低,經濟穩定性尚可。滁州(307.1億)、馬鞍山(216.8億)、安慶(203.4億)收入規模處於第二梯隊,增速分別3%、4.1%、5.1%。安慶增速領先,或受益於承接產業轉移項目與產業轉型升級。淮北(增速3.9%)、池州(增速4.5%)收入規模與增速均表現尚可,黃山(1.03%)存在旅遊依賴導致的季節性收入波動,阜陽(0.2%)、宿州(0.4%)則存在傳統產業依賴與人口外流困局。
安徽省各地市財政自給率存在明顯差異。蕪湖市以67.54%的財政自給率位居全省首位,其汽車及零部件、材料、電子電器等支柱產業提供了堅實的税收基礎,疊加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產業轉移機遇,財政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合肥(60.4%)等緊隨其后,依託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的崛起,財政收入質量穩步提升。馬鞍山市(58.99%)、銅陵市(53.69%)、滁州市(53.04%)、宣城市(50.38%)均為中等自給率城市,在努力實現收支平衡過程中,需強化財政管理與經濟發展協同。相比之下,亳州市(40.54%)、黃山市(35.72%)、宿州市(33.17%)、六安市(29.96%)、阜陽市(29.46%)的財政自給率顯著偏低,反映出這些城市財政平衡能力較弱,財政平衡壓力相對較大,收支平衡對上級補助依賴度高,需加快產業培育與經濟增長,優化財政結構、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如阜陽可以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培育裝備製造、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亳州可以深化「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延伸中藥材產業鏈,提升財政造血能力;宿州可以搶抓長三角一體化機遇,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等數字經濟,優化財政收入結構;黃山可以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發展全域旅遊、文化創意等綠色產業;六安可以依託合六經濟走廊,承接合肥產業輻射,培育裝備製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
政府性基金收支:截至2023年,收入上,合肥、滁州處於超200億元的第一梯隊,蕪湖、宿州、宣城等城市構成100 - 200億元的第二梯隊,其余地市基金收入規模未超過100億元,亳州市規模最小,為13億元;支出方面,合肥、位於第一梯隊,為963.9億元,滁州、蕪湖位於400-500億元的第二梯隊,蚌埠、六安、馬鞍山、宿州、黃山、安慶為100-200億元的第三梯隊,其他城市在100億元以下,阜陽市規模最小,為45.66億元。從2022 - 2023年變化看,合肥和六安收入降幅明顯;合肥、宿州、安慶支出收縮較為明顯。
3.債務情況
債務余額方面,各市債務規模與經濟體量大體對應,合肥、阜陽市債務余額居前,超 1500億元;滁州、蕪湖、六安、安慶、亳州處於1000-1500億元區間;宿州、馬鞍山、蚌埠、宣城、淮南處於 500-1000億元;黃山、銅陵、淮北、池州相對較少,低於 500 億元。截至 2024 年,合肥市(2749.76億元)、阜陽市(1800.74億元)等經濟財政大市顯性債務余額居前,債務集中特徵明顯。
債務負擔方面,截至2024年底,合肥、滁州、蕪湖、亳州等區域債務負擔相對較大。合肥市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2749.76億元,城投平臺有息負債4352.89億元,債務規模處於全省最高水平,寬口徑負債率為52.58%,處於全省最低水平。滁州、阜陽、蚌埠等地區地方政府債務余額與城投平臺有息債務余額之和分別為3356.12億元、3156.15億元和2732.29億元,債務規模居省內前列。
各市顯性債務中專項債佔比普遍高於一般債,如合肥市一般債與專項債比例約1:5.6。近年顯性債務發行成本整體受市場利率下行等影響呈趨降態勢。從寬口徑負債率看,蚌埠(118.13%)、宣城(105.6%)和淮北(101.19%),處於較高水平;寬口徑債務率方面,阜陽(1,617.91%)、亳州(1,337.57%)、淮北(1,306.33%)債務壓力均較為突出。綜合來看,淮北、阜陽等市債務壓力相對較大,其債務風險及后續應對值得關注。
從隱性債務壓力來看,2023年浙江省寬口徑債務率前十大區縣主要集中在安慶市、阜陽市、六安市、蚌埠市等,與債務率較高的地市基本吻合。望江縣以 1088.03% 的寬口徑債務率居首,潁東區(970.19%)、金安區(908.01%)、禹會區(876.56%)、懷遠縣(842.76%)等債務率亦處於極高水平。這些區縣大部分存在隱性債務規模遠超顯性債務的現象(如金安區隱性債務153.59億元,顯性債務僅92.45億元),疊加綜合財力薄弱,如望江縣綜合財力僅14.07億元,導致債務規模超出地方財政承載能力,凸顯出債務結構失衡、隱性債務風險突出、經濟財力支撐不足等問題,債務風險管控與財政可持續發展壓力顯著。
二、資源稟賦與產業狀況
(一)區位及人口
1.地理區位
安徽省位於我國中部地區,與蘇、浙、豫、鄂、贛、魯六省相鄰,是長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樞紐鏈接,優越的區位條件有利於其承接發達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安徽省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稱江淮大地。橫貫東西的長江、淮河將全省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
安徽省在國家交通運輸網絡中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具有雙向多維的區位優勢。安徽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已基本建成「五縱十橫」高速公路網,實現了高速公路省際互通和市際互通。與此同時,安徽省還建成了大別山國家風景道(霍山段)、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滁州江淮嶺脊線)、皖南318風景道(寧國市青龍鄉至涇縣蔡村鎮段)等,形成了快速便捷的旅遊交通網絡。安徽省現有民用機場6個,其中合肥新橋機場、黃山屯溪機場為國際機場。全省已建成京滬高鐵、合蚌高鐵、合福高鐵、寧安高鐵、徐鄭高鐵、杭黃高鐵等高速鐵路網絡。截至2023年年底,安徽省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5811公里,四級及以上干線航道達2202公里,干線航道覆蓋全省70個縣(市、區),縣級區域通達率達67%,過去十年里,安徽水路貨運量常年位居全國第一位。
2.人口情況
2024年末安徽省常住人口達6,123萬人,較2023年末的6,121萬人增加2萬人,增速較上年的6萬人有所放緩。2024年全省城鎮化率達 62.57%,較2023年的61.51%提升1.06個百分點,城鎮化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24年全國為 67%)。城鎮人口新增至3,831.2萬人,佔總人口比重持續擴大,農村人口減少至2,281.8萬人。合肥、蕪湖憑藉良好產業基礎、優質公共服務與高品質生活,吸引眾多高校畢業生與人才就業創業,成為人口流入主要目的地。
安徽省內各市人口數量分佈不均,其中合肥、阜陽的常住人口均超800萬人,這七個城市合計承載了安徽省約三成的人口。合肥市作為省會,2024年常住人口首次突破千萬,顯示出明顯的人口集聚效應。阜陽的常住人口也超800萬,是省內的人口大市。
從人口變化來看,2024 年安徽省多數地級市人口呈淨流入狀態,其中合肥市常住人口增量最多,達到 14.9萬人,蕪湖作為經濟第二城、常住人口增加了4.1萬人,其他人口增長的城市中,除了馬鞍山常住人口增加1萬人外,其余城市人口增量均不足5000人。
(二)產業狀況
1.三大產業結構
2024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50625億元,比上年增長5.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566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9607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27452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佔比進一步提升,主導地位穩固,第二產業為重要支撐,第一產業保持穩定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工業持續發揮「壓艙石」作用。2024年,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2%,對GDP增長貢獻2.4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0%。規模以上工業民營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6%,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2.6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57.6%。規模以上工業41個行業大類中,35個行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增長面達85.4%。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26.1%,汽車製造業增長26.7%,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8.9%,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0.1%。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7.2%、14.1%和10.5%。
服務業持續恢復,對全省GDP貢獻提升。2024年,第三產業增長4.9%。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9%、7.4%和5.6%。金融行業持續發揮第三產業支柱作用,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9.17萬億元,同比增長10.1%;貸款余額8.6萬億元,同比增長10.68%,增速高於全國3.1個百分點。金融「五篇大文章」成效顯著:「增信流水貸」累計發放7.2億元;製造業貸款余額9994.33億元,同比增長18.57%。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3600.93億元,同比增長18.35%基礎設施貸款余額為15013.77億元,同比增長10.12%,涉農貸款余額24901.82億元,同比增長11.77%
2.政府「十四五」規劃重點產業
「十四五」時期,安徽將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
新一代信息技術。「十四五」期間,安徽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建設5個左右在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大硅谷」和「量子中心」;打造2個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
人工智能。安徽將以「中國聲谷」為核心,打造合肥市人工智能產業集羣和合肥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蕪湖「中國視谷」建設,打造人工智能城市實驗室先行區。依託蕪湖、馬鞍山、六安和宣城等市,打造智能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產業集聚區;支持阜陽等市結合本地實際,拓展教育、醫療、工業互聯網、城市治理等應用場景。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水平將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到2025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綜合實力將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公共、專用、私人等各類充電樁35萬個。到2025年,安徽計劃實現整車生產規模300萬輛,出口規模60萬輛,產值突破1萬億;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佔比超過40%,佔全國比重超過20%。
新能源和節能環保。「十四五」期間,在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方面,全省將大力發展新能源、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塊。到2025年,產值力爭達到8500億元,成為全省支柱產業之一。
新材料。安徽省將重點打造硅基新材料、先進化工材料、先進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生物醫用材料5大千億級產業集羣,做優做強10條百億級產業鏈(羣)。到2025年,安徽省新材料產業產值規模力爭突破1萬億元。
高端裝備製造業。「十四五」期間,安徽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將主攻工業機器人和增材製造、現代工程機械、智能成套裝備、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裝備、高端數控機牀、高端醫療裝備等領域。到2025年,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力爭營業收入超過5500億元。
智能家電。到2025年,形成世界級智能家電(居)產業集羣。系統推動智能家電(居)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方向轉型升級。到2025年,形成世界級智能家電(居)產業集羣。
生命健康。安徽將實施「552」產業工程。力爭到2025年,打造5個生命健康百億以上企業,形成5個生命健康千億以上城市,生命健康產業營收突破2萬億。
數字創意。到2025年,安徽創建數字創意產業基地10家以上,培育50家以上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一批設計中心、科研院所,形成一批展會平臺、賽事品牌,產業發展水平和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綠色食品。到2025年,「徽派」食品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興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3.政府工作報告重點產業規劃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羣。以優勢領域為重點,構建先進製造業集羣梯度培育體系。加快建設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加快建設世界級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集羣。加快建設世界級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羣,實施新一代光儲等創新攻關項目30個以上,拓展「光伏+行業」應用。實施製造業優質企業成長計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0家、專精特新企業1000家左右,爭創制造業單項冠軍和鏈主企業10家左右。
實施新興產業集羣發展工程。鞏固提升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支持工業母機自主創新,發展高端醫療、航空航天、工業無人機等裝備產業。加快培育生物醫藥產業,建成中國科學院臨牀研究醫院,佈局建設一批省級創新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生物基材料、陶鋁新材料、鎂基新材料等推廣應用,積極發展高性能纖維、先進半導體材料等關鍵戰略材料。加快家電產業深度轉型,推動從生產基地向研發中心、區域總部升級。
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工程。建立未來產業專業化工作推進機制,在首批省級先導區落地一批孵化平臺、產業項目和應用場景,啟動籌建第二批先導區,爭創國家級先導區。加快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天地一體通信等領域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加快發展空天信息產業,推進基礎設施、製造集羣、應用場景一體化發展。豐富「低空+」場景,培育省級低空經濟發展示範區。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200項以上。以國家標準提升爲引領,促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紡織等產業邁向中高端。創建數字化轉型標杆企業和園區,實現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兩個全覆蓋」階段性目標。引育一批深耕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催生更多數字服務業態。實施質量強基賦能工程,培育工業精品100個以上。
推動現代服務業集聚提檔。加快發展科技服務、金融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產業。推動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加快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聯動發展,支持馬鞍山、宿州創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實施江淮海暢通聯運工程,推進合肥國際港務區及通江一級航道建設。發展壯大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培育具有較強區域輻射能力、全球組網能力的大型物流集團。
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數智雲網鏈」等新興數字產業,實施數商高質量發展行動。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化建設,新培育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0家以上。加快中國建造(安徽)互聯網平臺推廣應用,推動建築業智能升級和生態創新。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4.各市產業結構
從規模來看,第三產業增加值第一梯隊是合肥市,規模在8000億元以上;第二梯隊是蕪湖、阜陽、滁州、安慶、馬鞍山、宿州、亳州、蚌埠、六安市,規模在 1000億元-3000億元區間;第三梯隊是宣城、淮南、淮北、黃山、銅陵、池州,規模在 1000 億元以下。
從佔比看,2024年安徽省第三產業佔比達54.3%,但16個地級市呈現顯著差異:合肥市以60.7%的第三產業佔比領跑全省,主要依託金融、商貿、物流和文旅等領域的快速發展;黃山市佔比60.5%,依託黃山、九華山等自然資源,文旅產業發展迅速,但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高新產業發展需提速024年浙江省第三產業佔比達58.5%,但11個地級市呈現顯著差異:杭州市以62.7%的第三產業佔比領跑全省,主要依託數字經濟、信息服務業和旅遊業;寧波市佔比55%,依賴港口物流和傳統商貿,但新興服務業滯后。中高佔比城市中,温州以商貿和民營金融為支柱,舟山依託油氣產業鏈,紹興受益於紡織智能化配套服務。
從經濟增速上來看,全省第三產業增速為4.9%,除宣城外,各地市增速總體比較均衡,宣城市以10.8%的增速領跑全省,主要由批發零售業和金融業貢獻。合肥市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其中研究和試驗發展增長71.1%,集成電路設計增長80.8%,科技創新對此具有突出貢獻。蕪湖、馬鞍山等地依託科技創新和製造業升級,增速較快。黃山、池州等城市依託生態旅遊實現特色發展,阜陽、宿州等地主要依賴傳統消費和農業物流,第三產業增速相對較低,六安市的第三產業增速為全省最低的3.5%。
從工業來看,工業增加值規模第一梯隊是安徽、蕪湖和滁州市,2023年工業增加值分別是2813.31億元、1722.11億元和 1493.58億元;第二梯隊是安慶、馬鞍山和阜陽市,工業增加值在900-1000億元區間;第三梯隊是宣城、六安、淮南等10個城市,工業增加值在700億元以下;從工業增加值增速來看,近三年複合增速較快的地級市是亳州、淮北、合肥。
各市工業增長呈現顯著分化與特色化發展格局。2024年,安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實現利潤總額2398.36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0.05億元,略有下降。合肥市以14.8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穩居全省第一,高出全國9個百分點。其新能源汽車產業形成核心優勢,成為驅動產業升級、塑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引擎。池州、亳州規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增速分別達12.10%、10.20%,淮南規上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乏力,增速為-0.70%。利潤方面,蕪湖市和合肥市2024年規工利潤均在500億之上,分別達到519.71億元和503.98億元,穩居全省前二,增速分別達15.8%、6.4%。黃山市、池州市和馬鞍山市2024年度規工利潤總額相對較低,分別只有35.16億元、30.35億元和29.63億元,位於全省最后三位。
(三)金融資源與上市公司狀況
2024年,安徽省金融業整體呈現穩中有進態勢。金融支持實體成效顯著,全省信貸存量8.63萬億元、社融新增1.18萬億元分列全國第十一和第六,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降至3.40%(歷史最低),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3600.93億元,同比增長18.3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75個百分點;涉農貸款余額24901.82億元,同比增長11.77%,高於我省各項貸款增速1.09個百分點。截至2025年一季度,安徽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母子基金合計170只,累計投資372億元、項目747個;落地私募基金規模1.83萬億元、居全國第7位。
金融機構方面,安徽省各類金融機構數量豐富,涵蓋銀行、證券、保險、資管等多個領域。銀行機構共有156家,包括1家城商行、83家農商行、69家民營銀行、1家民營銀行、1家農村信用社和1家農村資金互助社,數量合計居全國第十二位。徽商銀行為安徽省內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資產規模達2.01萬億元,是中西部地區首家資產規模超2萬億元的城商行。證券機構方面,有國元證券、華安證券兩家。保險機構方面,有國元農業保險和長安責任保險兩家。此外,還有3家期貨公司、7家資管機構、金融租賃公司及財務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7家。
各市金融機構數量與體量分佈不均。合肥金融機構最為密集,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機構齊全且數量眾多,是全省金融核心,擁有銀行業金融機構12家,其中徽商銀行總部設在合肥市。省內2家證券公司、3家期貨公司均在合肥,還有1家保險公司、6家資管機構及3家其他金融機構。安慶市、阜陽市、黃山市、六安市及宣城市擁有銀行機構數量超過11家,其他城市銀行機構數量較少。其他城市非銀金融機構數量與規模相對較小,但也在不斷發展完善,如蕪湖市持續加強對重點領域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2024年蕪湖金融業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全年存貸款總量達到1.46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居全省第一。
安徽省上市公司數量眾多,截至2024年A股上市公司達186家(新增7家),總市值1.98萬億元,居全國第七。從行業分佈來看,主要分佈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專用設備製造等行業,安徽省產業體系較為多元化,製造業在安徽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從地區分佈來看,主要分佈在合肥市(46.24%)、蕪湖市(10.75%)、銅陵市(6.45%)、蚌埠市(5.83%)、滁州市(4.84%)。
三、浙江省城投債表現
(一)存續城投債情況
安徽省的發債城投數量居全國各省/直轄市中的第6,低於江蘇、浙江、山東、四川、湖南各省;城投規模居全國各省/直轄市中的第10,低於江蘇、浙江、山東、四川、湖南、湖北、重慶、江西、河南,下轄16個地級市均有發債城投,其中安慶、蚌埠、馬鞍山、宣城、滁州、合肥、蕪湖等地發債城投數量均超過10家。截至2025年6月12日,安徽省共有135家仍有境內存續債的城投平臺,以區縣、AA級主體為主,兩類主體佔比分別達68.9%、62.96%;安徽省城投平臺存續債券合計810只,債券余額4687.76億元。分區域來看,安慶市發債城投平臺最多,為14家,存量債規模分別為201.95億元;其次為蚌埠、馬鞍山、宣城、滁州,分別為13家、12家、12家、11家,存量債規模分別為290.87億元、365.40億元、414.17億元;其余各市在10家以內,存量債規模均不足500億元。具體到主體來看,存續債金額超百億主體共12家,其中超200億的主體共3家,為淮北建投集團、淮南建發、建安集團,截至2025年6月12日分別為290.94億元、232.83億元、230.19億元。
下文以截至2025年6月12日安徽省存續債為分析依據。
從發行方式來看,安徽省整體公募債與私募債發行較為均衡,存續公募債規模達2354.42億元,佔比50.22%,存續私募債規模達2333.35億元,佔比49.78%。其中黃山、安慶、淮北等地公募債佔比較高,超70%,蚌埠市私募債佔比較高,超70%。
從行政級別來看,安徽省無省級城投,存量債中以地市級城投債為主(將開發區平臺均劃歸區縣級平臺),地市級城投債存續規模達2984.80億元,佔比63.67%。其中淮南、淮北地市級城投債佔各區域存量城投債比例比較高,均高於90%;其次為亳州、銅陵,佔比超80%;合肥則以區縣級城投債為主。
從主體評級量來看,安徽省城投主體評級整體以AA+評級為主,AA+主體存續債規模達2510.54億元,佔比59.09%。而對於低評級主體存續債規模,銅陵、亳州、馬鞍山的AA級主體存續債規模最高,分別為233.77億元、186.34億元、142.86億元。
從剩余期限(考慮回售)來看,安徽省整體短期償債壓力尚可,剩余期限集中在1-3(含)年。1年以內到期存續債規模達1239.79億元,佔比26%,1-3(含)年內到期的存續債規模達2047.74億元,佔比44%。從絕對規模來看,馬鞍山、蕪湖、宣城1年內到期的存續債規模較高,均高於120億元;從結構來看,黃山、六安的1年內到期債券規模佔所屬區域總存量城投債規模比例較高,均高於50%。
(二)城投市場表現
1.一級市場
2024年以來安徽省淨融資由正轉負,多數地市淨融資額相比去年明顯下滑。2024年除宿州、淮南淨融資為正外,其余地市淨融資均為負,其中馬鞍山在2022年轉負,蕪湖在2023年轉負。
2.二級市場
2023年以來,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力度加大及一攬子化債政策持續發力的背景下,安徽省信用利差呈現持續收窄態勢,當前省內各市信用利差分化程度已處於歷史低位。
根據Wind數據統計,以2022年末為比較基準,2022年末合肥、蕪湖、黃山三市市場信用認可度較高,信用利差均控制在200BP以下,其中合肥以 162BP保持全省最低位;蚌埠、淮北、池州三市市場認可度相對偏低,其中蚌埠信用利差達320BP,位居全省最高水平,省內信用利差極差達158BP,區域分化較明顯。但隨着化債政策持續發力,省內各市信用利差分化趨弱,截至2025年5月27日,省內信用利差極差僅為37BP。
四、浙江省化債與城投轉型觀察
(一)化債觀察
去年11月份,中央出臺財政「組合拳」,新增6萬億元地方政府再融資專項債額度,並從2024年開始,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2025年以來安徽共發行特殊再融資專項債680億元,發行進度近70%,「化債」持續推進。
從2025年兩會安徽省各地市對於地方債務問題的表述來看,債務壓力較大的亳州提出「守牢防風險底線,落實促進房地產市場暖企紓困政策,做好保交房工作,規範政府舉債行為,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滁州提出「落實中央和省一攬子化債政策,堅決遏制增量,穩妥化解存量,兜牢基層「三保」底線」。截至2025年5月底,浙江省債務余額規模上行至18527.15億元,與2024年12月底持平。2025年1-5月,安徽省城投債發行667.5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約120億元,淨融資額為-299.27億元。
從地方政府債與城投債的利差水平來看,安徽省地方政府債發行利差目前約高於10年期國債收益率約18.6BP左右,城投債的利差水平從2023年的98.93BP下降至2024年的86.22BP,2025年以來進一步回落至54.1BP,在一攬子化債方案的持續推進下,安徽城投債安全邊際顯著提升。
(二)城投整合
近年來,各區域城投在政策倒逼及內生轉型需求雙重動因下整合動作頻繁,本文參考《城投整合深度解析:細分模式與投資機會——城投整合系列一》中對城投轉型的「四種模式、八類細分」的分類,對城投整合進行觀察。
浙江省整合類型中資產整合和上層新設,二者合計佔比超90%,故本研究簡單將城投平臺劃分爲資產整合和上層新設兩類,將公告中出現劃轉字樣的認為是資產整合,將公告中出現變更字樣的,認為是上層新設。整體來看,根據公司公告統計,2012年以來,安徽省共發生187次城投整合。從事件趨勢來看,2021年開始整合數量明顯增多,2022年達到高峰。從整合行政級別來看,安徽省整合行政級別較為均衡,自2021年開始,區縣級整合明顯增多。從整合類型來看,安徽整合以資產整合和上層新設為主。從區域分佈來看,根據2012年以來安徽省各地級市累計城投整合事件數量,可劃分爲強中弱三個梯隊:1,整合力度較強,包括合肥、安慶;2,整合力度中等,包括宣城、馬鞍山、銅陵、蚌埠;3,整合力度弱,包括滁州、蕪湖、池州、阜陽、亳州、黃山、淮南、宿州、淮北、六安。
具體看一攬子化債方案實施以來的城投整合情況,安徽省整合類型主要為上層新設和資產整合。上層新設中,主要為三類事件,一是通過新設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類公司,以實現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轉變,從而優化國有資本佈局。此類事件通常是將發債城投直接劃入新組建或未發債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類公司,如2023年5月,蕪湖市繁昌區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將蕪湖市繁昌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發債城投)100.00%股權無償劃轉至安徽繁盛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二是出於自身業務整合需求或突破融資瓶頸(滿足「335」指標)目的,新設產投平臺。如2022年11月,宣城市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其全資子公司宣城宛陵城市開發運營有限公司改組為宣城市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產投集團),並將宣城市國有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持有部分子公司、參股公司的股權劃轉至產投集團。三是出於減少城投平臺數量、規避融資監管限制、提升評級等目的,新設未發債主體為已發債城投的控股股東。如蚌埠市城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將下屬七家控股子公司股權無償劃轉至蚌埠市城市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旨在將城投集團打造為新的AA+等級信用主體。
綜合來看,安徽省作為城投債存量規模位居全國中上游的省份,自2021年以來持續加快城投整合步伐,在國有資本佈局、城投平臺非核心業務剝離及產投平臺整合等方面進展顯著,但仍需警惕「形式合併多、實質轉型少」問題,需持續關注浙江省城投整合后業務是否實質轉型。
(三)城投退平臺
城投「退平臺」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其主要目的在於剝離地方政府融資職能,推動城投市場化轉型。以43號文和「一攬子化債方案」政策為界限,可分為三個階段:(1)2010-2013:爲規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職能,建立平臺名單制管理制度。此階段退平臺主要為退出2010 年原銀監會建立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名單。(2)2014-2023.7:「開正門、堵偏門」,明確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推動平臺市場化轉型。此階段退平臺主要為退出2010 年原銀監會建立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名單(2021此名單不再調用),2021 年銀保監會發布《銀行保險機構進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防範化解工作的指導意見》(銀保監〔2021〕15號),在開啟新一輪針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監管的同時,明確了融資平臺新認定標準。15 號文指出「銀行保險機構向地方政府相關客户提供融資前應查詢財政部融資平臺公司債務及中長期支出事項監測平臺,根據查詢結果實施分類管理。」並指出「各級監管機構不再受理原銀監會融資平臺名單查詢和調整事宜。」財政部名單、國家審計署2013年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涉及的融資平臺公司名單等。(3)2023.8-至今:一攬子化債方案下,深化推進城投轉型。主要為退出2023年6月經地方確認並報送國務院的融資平臺名單。本階段明確規定了退平臺的流程及要求,退平臺需完成以下三步:一是實現隱性債務的清零,二是徵得三分之二及以上經營性金融債權人同意退出融資平臺,三是完成政府融資功能剝離工作並轉型為自主經營、自擔風險的市場化經營主體。
對於區域而言,城投退平臺意味着隱債清零,一方面在「遏增化存」的監管底色下,退平臺是地方政府化債的階段性成果之一,可側面反映出區域化債進度(要求2027年6月前完成退平臺任務),另一方面區域債務壓力得到緩釋,可騰挪出力量投入到穩增長政策實施中。而對於企業而言,退平臺並不意味着可新增融資額度,但有利於其迴歸城投業務本源。短期來看由於剛兑預期仍在,對其短期估值並無較大影響,但長期來看,在「監管倒逼城投實質轉型」的趨勢下,退平臺僅是城投轉型征程第一步,后續必然面臨估值分化。
全國來看,城投退平臺數量在2015年、2019年、2023-2024年達到小高峰,而對於2023年8月以來的退平臺,整體體現出以下兩個特徵:一是從區域分佈來看,化債措施較為系統的省份(江浙)涉及「退平臺」城投數量最多,其次為山東、河南、重慶。二是從行政級別來看,以區縣級城投為主,佔比超七成。
安徽省來看,其退平臺數量達到小高峰時間與全國層面的基本一致,分別在2015年、2019年、2023-2024年達到小高峰。相較於2019年的由響應區域政策要求推動、市/區縣政府官網集中披露為主,2023年8月以來的平臺退出呈現顯著市場化特徵,以城投平臺主動披露為主,其主要驅動力一是化債進程驅動,二是為應對趨嚴的債券融資監管政策。此外,根據Wind披露的數據,2023年11月以來,安徽省共有10家企業在募集説明書中聲明自身為「市場化經營主體」,此類主體與退平臺主體具有一定相似性,亦反映企業在剝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職能。
【作者簡介】
楊潔飛,遠東資信研究院研究員。
柴柯青,遠東資信研究院研究員。
張懷玉,遠東資信研究院研究員。
張林,遠東資信首席宏觀研究員。
以上解讀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