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便利店的冰杯為什麼火了

2025-07-23 15:35

山姆會員店里的農夫山泉袋裝食用冰

好德便利店特調區域不僅擺滿了飲料組合,還放置了「獨家特調指南」

好德便利店特調區域不僅擺滿了飲料組合,還放置了「獨家特調指南」

自制冰杯飲料頗具性價比,深受年輕人的青睞 本報記者 攝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任天寶攝

自制冰杯飲料頗具性價比,深受年輕人的青睞 本報記者 攝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任天寶攝

本報記者 任天寶

今夏「解暑神器」之爭中,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降温神器」的盡頭,是「冰塊本冰」。各大便利店、商超、奶茶店、供應商等上下游行業,都在摩拳擦掌分一杯「冰羹」。「冰門信徒」追求的儀式感DIY和優於30元奶茶的性價比都凝聚在了小小的冰塊上。在家用冰箱就能輕松自制的冰塊,如今竟成了香餑餑,引得商家們紛紛入局,為何普通冰塊能掀起消費熱潮?

袋裝食用冰衝上熱搜

7月初,山姆會員店上架的「農夫山泉純透食用冰」衝上了熱搜。這款2公斤裝售價22.8元的新品受到大批消費者追捧。山姆App顯示,該款商品6月上架以來,收穫評價超過1000+條,好評率96.1%。

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山姆店內一桶8.8元的4公斤飲用天然水為例,4公斤的水大約能製出4公斤冰塊,損耗幾乎忽略不計,折算下來每公斤冰塊2.2元,和袋裝冰的價格相差近5倍。

對此,山姆會員店客服人員迴應:「這款是農夫山泉專供的定製款,採用慢凍工藝,成本比普通冰塊高不少。」山姆App上的商品介紹顯示,這款冰塊採用24至32小時超低速緩慢凍結工藝,能讓冰塊結晶更均勻,在相同環境下,相比家庭自制冰塊的融化速度降低約20%。

在山姆浦東店,記者看到消費者正在購買這款袋裝冰,林女士是袋裝冰的回頭客:「冰塊能提升夏天的幸福感,和我自己在家凍的冰塊真的不一樣,強烈推薦。」市民朱先生則表示,若是自制冰塊,硅膠模具容易吸附異味,製出的冰不盡如人意。記者發現購買人羣有兩個較為明顯的特徵——怕麻煩和對冰塊的質量要求高。

自制冰杯飲料更受寵

比起自己用模具製作的冰塊,買回來的成品冰塊最直觀的區別就是更透亮。工業製冰的雜質更少、密度更大、温度更低,泡在飲品里的融化速度比較慢,不會在20分鍾后獲得一杯被嚴重稀釋的寡淡飲料。外加自制冰塊的麻煩、耗時等弊端,成品冰塊瞄準了「願意為更便捷、更好品質買單」的年輕人。

而對於價格來説,儘管看起來4元一個冰杯略顯昂貴,但對標咖啡店、奶茶店動輒十幾元至三十幾元的飲品,自制冰杯飲料仍具有很高的性價比。在社交平臺上隨便一搜,就有無數飲料製作攻略教你低成本在家復刻冰搖葡萄烏龍、西柚氣泡多多、生椰可可……而這些教程的第一步,往往都是「杯子里面加滿冰塊」。4元的冰杯、3元的牛奶、5元的瓶裝茶飲料,倒在一起就是奶茶店的網紅新品,一杯沒倒完還能續杯,隨心暢飲。

便利店入局搶佔商機

隨着夏日氣温的升高,在上海的街頭小巷,買一杯解暑的冰飲也成了都市人的標配。以前冰塊大量出現在咖啡、奶茶里,還會被消費者嫌棄「怎麼都是冰啊」,總覺得自己花錢買了半杯冰塊虧得慌。現在,「加冰」幾乎成了年輕人夏天的默認選項,各種冰塊出現在滬上各大便利店,幾乎每家門店的冷櫃里都擺上了各式各樣的冰杯。

在全家便利店,除了基礎款純冰杯和檸檬冰杯,還有鴨屎香凍檸茶冰杯、馥郁茉莉冰冰杯、165克冰球杯和巨峰葡萄冰杯等,價格在3.9元至8.9元不等。其中,165克的冰球杯造型好看、更不容易融化,一顆就要賣8.9元。記者在家附近的全家便利店看到,一個下午,6個冰球杯全部售罄。消費者小鵬説:「冰球杯堪稱‘氛圍感的神’,即使把最普通的飲料倒進去也能呈現出威士忌的既視感。」

在便利店生態中,「好德Alldays×Bright919」早在去年1月份就做起了這門生意,店鋪新增了「小酒館」空間。記者在廣元路店看到,在天平路一側,好德保留了一個調酒窗口,以及小酒吧吧檯的佈局。菜單上有推薦飲品長島冰茶、光明冰磚咖啡、玫瑰冰茶、百利甜咖啡等,以百利甜咖啡為例,冰塊+牛奶+咖啡液+百利甜酒,經過門店調酒師的特調后,一杯百利甜咖啡就做好了。廣元路店店長告訴記者,每天傍晚時分,附近來買飲品的市民最多,每天能賣出40多杯,安福路店的銷量最好,能賣出80多杯。

若是仍想自己DIY,冰櫃里也有3.5元一個的冰杯售賣。店家貼心地放置了一份「特調指南」在冰櫃旁,橙香弄堂、雙檸葡萄夢、椰林夜話等含酒精類調酒配方赫然在列,不時有顧客駐足停留后「打包」購買。

1元利潤的引流密碼

有人覺得直購冰杯非常方便,也有消費者怎麼也想不通,冰塊怎麼能比水貴上幾倍甚至十幾倍?一般來説,在家自制冰塊也就3個步驟:先把水倒進冰格;然后把冰格放進冰箱冷凍室;等待3至4小時后取適量倒入杯子。在家凍冰塊的整個過程中,材料成本幾乎為零,而冰塊被商家包裝一下后,身價翻了數倍,是不是「割韭菜」呢?

如今,在可食用冰賽道里,除了農夫山泉,蒙牛、伊利都跨界推出了冰杯產品;線上平臺如叮咚買菜、盒馬等也都紛紛自產冰杯或售賣品牌冰杯;蜜雪冰城和古茗推出1元冰杯,開始以低價吸引關注和客流;線下的奧樂齊等商超在冰櫃里擺上袋裝食用冰、咖啡冰杯等。那麼,冰杯真的能賺錢嗎?

業內人士表示,冰杯成本的「大頭」不在冰,而在於外包裝,一個160克的冰杯出廠價在1元左右,其中包材就佔了約0.65元。而且冰杯運輸必須全程冷鏈,運輸費用是常温運輸的3至4倍,因此純淨水並不是「冰塊經濟」里最值錢的一環,價格主要貴在配料表之外的物流、倉儲、能耗上。這些成本堆起來,一個冰杯大約能賺1元錢,其實利潤不大。它的功能更多是為店鋪引流,並把其他酒水帶火。相比之下,奶茶店的冰杯由於現制現賣,沒有流通環節,因此可以1元成本價售賣。

烈日「烤」出經濟新熱點

當35攝氏度甚至40攝氏度的高温成為夏天的常態,「高温經濟」的規模也迅速增長。即使冰杯價格再高,「一個冰杯+一杯咖啡液」或者「一個冰杯+便利店調酒」的價格,也仍然比市場上的成品產品更具競爭力。可以説,冰杯賣的不是冰本身,而是其背后的長尾流量。

羅森便利店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羅森的冰杯供應商品牌大致有農夫山泉和曉德等,目前來看,農夫山泉的冰杯銷量最好,上海門店日均售出3.5萬多個。線上的自制雞尾酒套餐也賣得火熱,4—6月,滬蘇浙地區一共賣了12萬套,其中上海地區賣了26000多套,其中「玫瑰天堂」和「粉金玫瑰」兩個套餐賣得最好。這些冰塊搭配咖啡、茶飲、酒精后,成了新的「商家必爭之物」。

如今的打工人,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打開空調,給自己來上一杯加冰飲料,讓燥熱的心安靜下來,追追劇,吃吃夜宵。而當我們在便利店擰開冰杯蓋子時,支付的實際上是「即時可得」的便利税——無需在家苦等3小時凍冰,不再擔心上班路上冰塊化成水,甚至連杯子也不用洗。這種隨開隨喝的暢快,也是一種新的商業需求。

記者手記

冰杯的爆發並非偶然,《2025中國都市消費行為白皮書》顯示,冰杯品類連續兩年超300%的消費增長,一線城市人均年消耗達48杯,冰杯的市場滲透率正在不斷攀升。

冰杯現象背后有着複雜的成因。一方面,傳統商業模式下,商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功能和實用性上,而在現代商業模式下,商品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其情感價值和符號意義上。冰杯作為一種情感化、符號化的商品,成功地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和購買。另一方面,冰杯的成功也得益於社交媒體的推動,在抖音平臺,冰杯和冰杯美式的話題播放量分別達到1.9億次和4.6億次。

在未來,隨着消費需求的不斷改變,「冰杯現象」將會越來越多。企業和商家需要抓住這一趨勢,不斷創新,提供更具情感價值和符號意義的商品和服務,只有不斷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才能永立潮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