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CBI發佈《中國可持續債務市場報告2024》

2025-07-23 14:15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提供包括資訊、報告、培訓、諮詢等在內的14項ESG服務,助力上市公司傳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續發展表現。點擊查看【 ESG評級中心服務手冊

  文章來源:氣候債券倡議組織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limate Bonds Initiative,CBI)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符合CBI定義的綠色、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債券(GSS)以及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合稱GSS+)累計發行規模已達40萬億元人民幣(5.6萬億美元)。其中,中國的累計發行規模達到4萬億元人民幣(5555億美元),位列全球前三,成為突破五千億美元門檻的四大市場之一。

  在符合CBI定義的GSS+市場中,中國僅次於超主權發行人(6萬億元人民幣,約合8315億美元)、美國(5.7萬億元人民幣,約合7917億美元)和法國(4.1萬億元人民幣,約合5784億美元)。自2020年以來,中國可持續債券市場的可信度不斷提升。2024年的新發行債券中,約六成符合CBI方法學要求,顯示出市場對發行質量和透明度的要求不斷提升。

  伴隨政策持續發力與國際合作深化,中國可持續債券市場正處於關鍵躍升期:綠色債券發行連續領先全球,社會責任和可持續債券市場強勢反彈並進一步與全球市場接軌,主權綠色債券首次發行即獲國際資本高度認可。GSS+債券不僅成為中國可持續金融市場的主要亮點,也為全球新興市場參與低碳轉型融資提供了參考和操作指南。本報告是CBI和合作機構共同編寫的第九份中國可持續債務市場年度報告,由CBI和興業研究聯合編制,並得到渣打銀行的鼎力支持。報告盤點了2024年全年中國綠色、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務市場(統稱為GSS+市場)的發展狀況及規模。

  綠色債券仍占主導地位

  截止2024年底,中國GSS+債券市場(符合CBI定義)仍以綠色債券為主,佔累計發行總量的80%(3.2萬億元人民幣,約合4424億美元)。這一趨勢也在全球市場中得到體現:2024年,全球綠色債券佔GSS+累計發行總量的81%(4933億元人民幣,約合689億美元),並貢獻了當年新增發行量的63%。

  2024年,中國在境內外市場發行的、符合CBI定義的綠債總量達4933億元人民幣(689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6060.8億元人民幣,約合847億美元)和德國(5271億元人民幣,約合737億美元),儘管相較2023年的6019.8億元人民幣(841億美元)同比下降18%。

  低碳能源與低碳交通仍是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最主要的流向,分別佔比52%和30%,合計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略超50%)。與此同時,用於適應與韌性(A&R)項目的資金使用顯著增長,從2023年的11.7億元人民幣(1.641億美元)增加至2024年的37.2億元人民幣(5.191億美元),佔總發行量約1%。

  短期限債券仍佔綠色債券市場主導地位。2024年89.9%的中國綠色債券期限在5年及以下,僅6筆交易期限超過20年,顯示出市場對長期工具的需求仍需要提升。此外,第二方意見(Second Party Opinion, SPO)在中國綠色債券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帶有SPO發行的債券佔比達61%,在符合CBI定義的綠色債券中達到73%(按發行規模計),表明發行人對提升公信力和透明度的意願不斷增強,也反映出投資者對綠色信息披露質量的日益關注。

  S&S債券強勢增長,SLB債券市場回暖

  截至2024年底,中國累計發行符合CBI定義的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S&S)債券8085.5億元人民幣(1129億美元),其中新增1123.9億元人民幣(157億美元),較2023年的272億元人民幣(38億美元)增長316%,發行筆數亦從2023年的22筆增長至66筆,漲幅200%。這是疫情后中國在S&S債券發行領域表現最為強勁的一年。

  從資金用途看,61.9%的S&S債券投向可負擔的公共設施領域,包括社會保障住房或大型公共設施等項目,其次是醫療衞生(5%)、教育(3.7%)和就業(2.9%)。

  在經歷2023年的短暫停滯后,中國SLB債券市場於2024重拾增長勢頭,全年發行總規模達508.3億元人民幣(71億美元),共計82筆,較2023年的408.6億元人民幣(57億美元)有顯著提升,使中國躍升爲世界第二大發行主體,這一增長趨勢與全球市場38%的收縮形成鮮明對比。

  從累計數據來看,截至2024年底,中國共計發行213筆SLB債券,總規模達1625億元人民幣(227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其中3筆中國SLB債券符合氣候債券SLB數據集方法論的要求,規模合計14.5億元人民幣(2.03億美元),國別排名第22。數據顯示,中國SLB發行人需考慮加強目標設計的科學性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進一步提升可信度。

  GSS+債券市場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雖僅佔全國國土面積的0.6%,卻貢獻了2023年全國GDP的11%。國務院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強調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在洪水、海平面上升及極端高温等氣候風險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區域投資正逐步聚焦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在此大背景下,大灣區的GSS+債券市場展現出顯著的支撐潛力。根據CBI統計數據,2022至2024年間,大灣區九個城市共有539個主體發行了貼標債務工具,總金額約7.9萬億元人民幣(1.1萬億美元)。其中,52個發行人共發行了163筆符合CBI定義的GSS+債券,總規模達4971.7億元人民幣(695億美元),佔發債主體的10%,充分顯示了大灣區GSS+債務市場的廣泛覆蓋和巨大增長潛力。從行業構成來看,資本貨物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共有330個發行人來自該領域,其中30家發行了符合CBI標準的GSS+債券。香港、澳門和深圳等大灣區交易所平臺為發行人提供了包括信息披露和材料準備在內的支持。香港的GSS+市場表現更為活躍,其中香港特區政府以其1496.1億元人民幣(209億美元)的發行總量成為區域內最大發行主體,並在CBI支持下發布了《香港可持續金融分類標準》,涵蓋能源、交通、建築、水資源與廢棄物管理等12個行業。

  政策推動可持續債券市場發展

  自2024年以來,中國通過強化監管、優化制度設計和跨境合作,推動可持續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為「雙碳」目標提供資金支持並鞏固全球綠色金融領導地位。國內方面,綠色債券信息披露要求不斷收緊:2023年底《綠色債券存續期信息披露指南》出臺后,2024年初更新了資金使用與管理要求;4月出台的指導意見則明確了碳減排和項目碳排放數據披露要求。同時,2024年2月新版《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納入氫能等更多產業鏈環節,為綠色投資提供了明確指引。

  在轉型金融領域,中國人民銀行已率先在鋼鐵、電力等高排放行業和多個地區試點制定轉型金融標準,並出台首批行業標準在部分地區試用,支持高碳行業有序轉型。

  此外,綠色熊貓債為外資參與以人民幣計價的綠色債券市場提供了關鍵渠道,2024年4月及2025年2月有關簡化流程和明確標準的措施進一步提升了境外參與度;2025年2月財政部發布的主權綠色債券框架為高標準綠色國債提供了制度保障,助推人民幣綠色資產在全球市場獲得認可。同時,與歐盟和新加坡聯合發佈的多邊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推動了全球標準互通。

  展望和建議

  總體來看,中國可持續債務市場正朝着更規範、透明與國際化的方向邁進。中國有潛力為全球新興市場設定綠色金融的發展藍圖,但仍需在完善政策機制、提升透明度、對齊國際最佳實踐等方面做出協同努力,報告建議如下:

  擴大主權債券與市政債券的覆蓋範圍:2025年中國財政部首發主權綠色債券在倫敦獲得8倍超額認購,彰顯國際信心。將主權與地方債進一步納入綠色和,將釋放巨大市場潛力。

  加強國際投資者參與:通過「北向通」、QFII/RQFII等機制開放市場基礎,輔以清晰政策和嚴格綠色標準,引導全球資本流入綠色基礎設施與能源轉型項目。

  提升市場可信度與透明度:國內可持續投資機會在界定範圍和透明度方面與不斷演變的國際市場實踐仍有一定差距,可通過強化信息披露、對齊國際標準(如SLB目標設定與執行)提升投資者信任,推動市場長期發展。

  擴展和整合可持續分類目錄:中國最新的轉型金融分類目錄若進一步擴展至製造、採礦和信息通信等領域,並確保可信度,將顯著拓寬可持續投資機會,也可吸引投資者將資金部署到工業去碳化和技術創新領域。

  構建氣候韌性金融體系:面對不斷凸顯的氣候風險和日益迫切的適應需求,預計氣候韌性相關債務市場也將成為中國氣候融資領域的重要支柱。下一步可通過試點創新金融工具和明確氣候適應與韌性投資的優先領域。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簡介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是業內首箇中文ESG專業資訊和評級聚合平臺,致力於宣傳和推廣可持續發展,責任投資,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價值理念,傳播ESG的企業實踐行動和榜樣力量,推動中國ESG事業的發展,促進中國ESG評估標準的建立和企業評級的提升。

  依託ESG評級中心,新浪財經發布多隻ESG創新指數,為關注企業ESG表現的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時,新浪財經成立中國ESG領導者組織論壇,攜手中國ESG領導企業和合作夥伴,通過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動建立適合中國時代特徵的ESG評價標準體系,促進中國資產管理行業ESG投資發展。

責任編輯:李欣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