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3 11:29
(來源:李翔李翔)
因為工作的原因,最近重讀了寫黃仁勛與英偉達的《英偉達之芯》(英文名更有意境,叫The Thinking Machine)。讀完能發現,真的是黃仁勛一連串與衆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今天的英偉達。每一次選擇,都像在「賭」。
據說寧德時代的曾毓羣曾在辦公室掛一幅字「賭性堅強」,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掛「愛拼纔會贏」,曾毓羣的回答是:拼是體力,賭是腦力,光拼是不夠的。
借用這句話,黃仁勛也是賭性堅強。
1.
第一個賭注是跟兩位合夥人一起創辦英偉達。兩位合夥人普里姆和馬拉科夫斯基其實是黃仁勛當時的客户。黃仁勛當時供職的公司LSI為他們提供軟件設計工具。
普里姆和馬拉科夫斯基看到計算機圖形設計領域的一個機會,但是他們所在的公司並不支持,於是決定自己創業,同時還要拉上黃仁勛,讓他來做新公司CEO。
黃仁勛的機會成本其實很高,因為當時他在自己的公司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年輕高管和未來的CEO人選。所以,爲了權衡得失,黃仁勛還做了一個表格,計算出只有當創業公司年收入達到5000萬美元的時候,他的努力纔是值得的。
當時計算機圖形領域的權威喬恩·佩迪對黃仁勛説,圖形芯片領域的競爭已經白熱化,頂尖工程師都已經被其他公司招走,「我曾勸他放棄這個項目,但那或許是他從未採納過的最佳建議。」
2.
第二次豪賭是藉助芯片仿真器跳過物理測試,加快芯片產品推出的速度。所謂芯片仿真器,能夠構建並測試虛擬微芯片。當時芯片設計的標準流程,是要通過製造出物理芯片來進行測試。芯片仿真器可以跳過這一步。
黃仁勛選擇芯片仿真器其實是迫不得已,因為公司賬上沒錢了。英偉達推出的具有技術原創性的NV1並不成功。雖然作者説,聯合創始人兼首任CTO普里姆在幾十年后仍在為產品辯解,但是黃仁勛形容NV1為「災難」,馬拉科夫斯基稱其為「一坨狗屎」。
爲了拯救公司,進行裁員之后,黃仁勛把賬上不多的錢中拿出一大部分來購買芯片仿真器,對採用新標準的NV3進行豪賭。他的策略是:跳過昂貴的原型製造環節,直接依據數字草圖進行大規模製造。
在此之前,沒有公司曾經這麼做過。但是英偉達賬上的錢不足以支撐公司再按照標準流程推出NV3了。而且,如果NV3不成功,今天英偉達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1997年8月,英偉達用芯片仿真器做出NV3,分發給下游供應商,安裝在電路板上上架銷售。黃仁勛説,當時的英偉達,「除了空氣,我們什麼都沒有了。」
結果,NV3大獲成功。作者寫道:「NV1,這款遵循行業最佳工作流程打造出來的革命性設計,竟然失敗了;NV3,這款在瘋狂、即興的趕工中誕生的產品卻贏得了市場,有時候,人必須冒險。」
黃仁勛説:絕望纔是成功之母。所以,此后他也經常向公司施加壓力,試圖讓公司保持NV3面世前的那種瀕臨破產的緊張感。
3.
黃仁勛的第三次豪賭是並行計算。
圖形芯片當時主要的用户是遊戲人羣。《雷神之錘》首席程序員約翰·卡馬克提出來,「希望能擁有多個像素着色器,用於為三維場景中的像素分配顏色的算法。」同時運行多個着色算法,就可以實現先用光源裝飾牆壁,然后用血跡進行點綴的效果。
這意味着計算量的翻倍。
英偉達當時在圖形芯片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是3dfx。3dfx通過在同一張卡上配置兩個圖形芯片來解決這個問題。
而英偉達的技術人員柯克提出來,可以把像素着色分成兩個數據集,並在同一塊芯片上,同時在每條流水線上運行相同的指令集。這就是並行計算。
1998年6月,Riva TNT面世。英偉達進入了並行計算領域。
黃仁勛説:「在我們涉足之前,並行計算的成功率是零。」
4.
從2004年開始,黃仁勛開始第四次豪賭:CUDA,計算統一設備架構。
CUDA的核心理念在於,將原本用於視頻遊戲的並行計算電路重新定向給科學家使用。CUDA棧的基礎是電路,上一層是控制電子流動的機器代碼,再上層是把機器語言轉譯為人類語言的編譯器,最頂端是面向科學家的軟件。「CUDA棧將思維轉化為電,再將電轉化為成果。」
黃仁勛決定做CUDA,是因為他發現,所有的硬件創新都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我記得好像在西方管理學界有句話:所有的硬件產品最后都會變成烤麪包機。產品之間的差異性極小。
他找到的讓英偉達和其他競爭者區分開來的道路是:開發一種探索型產品,比如300美元的入門級科學超級計算機。
「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既無競爭對手,也缺乏明確的客户羣體。」前者是優勢,后者是劣勢。你要創造出自己的客户。
CUDA把英偉達提供給遊戲玩家的芯片變成可以用於科學研究的超級計算機,這樣做會導致英偉達的GeForce的生產成本高於對手AMD的Radeon。
這部分額外成本,公司內部開玩笑地稱為是「CUDA税」。
CUDA項目的早期工程師之一説,其實CUDA的許多核心理念,在超級計算機和專業處理器中已經得到應用,但是超級計算機和專業處理器顯然太貴。黃仁勛的天才之處在於,讓遊戲玩家們為龐大的芯片研發成本買單。
CUDA2006年末公開發布,軟件包免費,但只能用英偉達硬件。早期的CUDA並不成功,2007年,下載量僅有13000次。
除了研發成本的增加帶來的芯片價格的上漲,CUDA還分散了黃仁勛的注意力。於是,發生了2006年的「凸點門」。
2006年底,遊戲玩家們開始抱怨筆記本電腦中的GPU會在幾星期后停止工作,遊戲論壇上有發帖者説,這是因為英偉達錯誤地把芯片連接到了電路板下面的焊接凸點上。這就是「凸點門」事件。
凸點門事件造成英偉達股價在互聯網泡沫之后再次暴跌,6年內,第二次暴跌了接近90%。
爲了解決客户服務問題,英偉達還拿出2億美元用於客户退款。這導致英偉達全年利潤歸零,是公司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虧損。
所以,「華爾街不看看不到CUDA的價值,甚至認為其帶有負價值」,一點也不奇怪。
到2012年,英偉達表現得像是遇到了典型的中等公司陷阱:儘管收入和員工人數大幅增長,但股價和利潤都停滯不前。
2013年初,英偉達董事會收到激進投資機構Starboard Value的信,質疑黃仁勛「是否正在帶領公司走向毀滅。」Starboard Value的首席投資官傑夫·史密斯認為,英偉達正在同時涉足過多領域:CUDA、顯卡、移動芯片和調制解調器。
顯卡是英偉達的基本盤,移動芯片是增長最快的市場,於是黃仁勛放棄了調制解調器市場,以保住CUDA。「因為在這個冷門市場,英偉達是唯一的供應商。」
傳記作者説:這是黃仁勛最冒險第一次決策。
5.
不過,在黃仁勛感受到來自投資者的巨大壓力時,一場革命性的變革正在發生。
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幾位計算機科學家購買了英偉達的消費級芯片,用來訓練深度學習算法,也就是后來的AlexNet。AlexNet參加了2012年由李飛飛發起的ImageNet大規模視覺識別挑戰賽,奪得冠軍,把視覺識別的錯誤率降低到了15.3%。
后來證明,這是人工智能的範式轉變時刻。「AlexNet證明了神經網絡的可行性。」
在英偉達創立接近20年之后,黃仁勛等到了他的時刻。
這之后,他開始豪賭人工智能。英偉達開始開發cuDNN,基於CUDA並行計算平臺推出的專門為深度神經網絡(DNN)設計的加速庫,以提升DNN在英偉達GPU上的訓練和推理速度。
黃仁勛在2013年中告訴cuDNN的開發者卡坦扎羅説,這是公司20年曆程中最重要的項目。他稱之為OIALO,Once in a Lifetime Opportunity。
黃仁勛解釋説,他只是基於第一性原理進行推導:既然神經網絡能解決完全無結構的計算機視覺問題,那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還有什麼是計算機可以做到的?答案似乎是:所有事物。「神經網絡將會徹底變革社會,而他可以通過CUDA佔據必要的硬件市場。」
英偉達副總裁埃斯特斯説,黃仁勛在周五晚間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説英偉達將全面轉向深度學習,不再只是一家圖形芯片公司,到了周一早上,英偉達已經轉型為一家AI芯片公司。
2014年初,cuDNN面世。這是英偉達21年曆程中首次公開與AI的聯合。
6.
接下來,是一個簡要的新一輪人工智能革命的時間進程,以及它和英偉達的共振:
2012年,包括Alex Krizhevsky、Ilya Sutskever 和 Geoffrey Hinton 等人提出AlexNet算法,並且多的ImageNet視覺識別挑戰賽,辛頓(Hinton)后來獲得了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6年,Google子公司Deepmind開發的AlphaGo在全球直播中戰勝了韓國圍棋國手李世石,Deepmind創家人哈薩比斯獲得了202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2017,Google推出了Transformer架構。以前的神經網絡架構試圖構建完整的句子乃至段落,Transformer則採用概率關係的方式,逐個預測詞語。這一年年底,英偉達市值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這一年CUDA軟件包下載量達到了270萬次,是前一年的3倍,是2012年的15倍。
2018年6月,OpenAI的GPT1問世。這個模型會在海量文本上進行預訓練,之后生成自己的文本。GPT的意思是,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8個月之后GPT2推出。
2020年6月,OpenAI推出GPT3模型。7月,英偉達市值超過英特爾。
2022年11月30日,OpenAI推出ChatGPT。
之后,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圍繞着人工智能的競爭開始,而英偉達是唯一的軍火供應商。
黃仁勛的時代到來了。
2024年2月21日,英偉達財報電話會議上,CFO宣佈,英偉達的年度收入達到600億美元,翻了一番還多,利潤接近300億美元,超過公司過去30年收入的總和。英偉達有3萬名員工,這意味着每位員工每年創造了100萬美元的利潤。(2023~2024財年,英偉達營收609.22億美元,淨利潤297.6億美元。)
第二天開盤之后的六個半小時交易時間里,英偉達的市值激增了2770億美元。當天至少交易了650億美元股票,佔到總交易的接近20%。收盤時英偉達成為僅次於微軟和蘋果的第三大公司。這是「歷史上單日財富積累最高紀錄。」
英偉達的這種高速增長還在延續:2024~2025財年,英偉達全年營收1305億美元,全年淨利潤728.8億美元。
2025年7月9日,英偉達的市值第一次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家4萬億美元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