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年輕人生活方式報告①|56%受訪者為情感支持買單

2025-07-23 09:49

轉自:貝殼財經

7月10日-15日,2025新京報貝殼財經年會在北京和上海舉行,今年的主題為「中國經濟:開放與韌性共生長」。7月15日,「新京報貝殼財經年會·2025年輕人在想什麼」分論壇上,復旦大學教授、商務部消費大數據實驗室主任張伊娜發佈《2025年輕人生活方式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調研覆蓋1018位18至35歲的青年羣體,從十大生活方式趨勢切入,描摹出這代年輕人關於「有用、好用、愛用」的三重價值座標。

年輕人正在重新定義「有用」。傳統印象中,「有用」強調功能性,但現在,情緒價值、本地文化認同、社交潛力也都成爲了「有用」的一部分。年輕人追求的是功能與情緒的複合效用。在他們眼中,「有用」不再等同於冷冰冰的性價比,而是一種更柔軟的價值維度:是情緒的安撫,是陪伴的實感,是對自我生活節奏的掌控感。

在這一洞察下,《報告》進一步提煉出年輕人對「有用」的全新理解方式,分別為:情緒價值拉滿——年輕人的消費座標,正從「功能滿足」轉向「情緒共振」,消費也是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找錨點的方式;按需交心、模塊化社交——年輕人;生活高手——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年輕人偏愛微小而可控的支點。

情緒價值拉滿: 2025年受訪者情緒消費佔比向6%-30%集中

千金難買我樂意,為我樂意散千金

2025年,消費者的注意力正在悄然遷移,消費觀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性價比不再是唯一判斷標準,情緒價值成為越來越多人下單的核心動因。對越來越忙碌的一代來説,消費早已不僅是獲取功能,更是一種情緒調節,是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找錨點的方式。

年輕人的消費座標,正從「功能滿足」轉向「情緒共振」。在他們看來,商品的「痛點」早已司空見慣,真正稀缺的是「情動點」——那些能瞬間擊中內心的小雀躍、小治癒、小驕傲。愛、尊嚴、陪伴感、存在感,這些曾被視為附加值的體驗,正逐漸成為新的決策權重。

從泡泡瑪特的盲盒到解壓玩具,再到寫着「下班別找我」的手機殼,年輕人正用錢包填補精神缺口,用消費標註情緒座標。有機構預測,到2025年,中國情緒消費市場將突破2萬億元。

「剛需」的定義正在重塑。傳統意義上的實用,被更具個體情感投射的消費替代:你眼中的「智商税」,也許正是我手里的「心頭好」。父母不理解孩子為何為一隻「塑料玩具」Labubu買單,孩子也難以共情父母為刀郎演唱會付出的溢價——這正是一場典型的情緒消費代溝:邏輯相同,觸點不同。

誰能提供情緒價值,誰就擁有超越成本的定價權。在一個越發講求「感受值」的時代,真正抓住人心的,不是產品的功能,而是它是否能說出消費者沒說出口的情緒。

於是我們看到,很多人主動縮減衣食住行上的傳統開支,卻在興趣消費上毫不手軟。他們將愛好視為「剛需」,將購買過程視為「療愈」,無論是哪種消費觀,幾乎所有人都曾為自己熱愛的東西買過單。

比如相比昂貴且有門檻的實物消費,一款遊戲皮膚、一個直播間的彈幕互動,反而成為年輕人「低成本獲得情緒價值」的最短路徑。

新京報貝殼財經發起的調研結果顯示,99.9%的受訪者均會為情緒價值付費。在情緒價值消費所列的選項中,所有的勾選佔比都超過了40%,情緒價值消費正在成為主流消費動機之一。

年輕羣體正在將情緒調節視為生活的剛需,約56%的受訪者願意為「情感支持」買單,如陪玩服務、樹洞傾聽等。分年齡段看,26-30歲的受訪者對「情感支持類」產品表現出最大的消費興趣,61.6%都選擇此類產品作為情緒價值的消費之一。

綠植家居與興趣課程緊隨其后,選擇二者的受訪者佔比分別為50.29%與48.13%,看似「非必需品」的消費,滿足了人們對安穩氛圍、自我成長和情緒療愈的需求。多項研究表明,植物有助於緩解壓力,減輕抑郁、焦慮,增強專注力、認知與幸福感。調查顯示,受訪人羣越年輕,對綠植家居的消費偏好越高,18-25歲人羣佔比約54%。26-30歲的受訪者相對最愛「興趣課程」,佔比達到50%。

此外,年輕人還希望生活中的情緒消費「可被看見」,潮玩、盲盒等玩具周邊,演出現場和「漂亮飯」等都是相關的儀式感消費。18-25歲的受訪者對「演出現場」和吃「漂亮飯」的偏好相對最高;31-35歲年齡段的人羣,在「玩具周邊」和「旅遊度假」方面佔比最高。

由於「旅遊度假」的成本相對較高,選擇該選項的人數佔比最低,約40.47%。在生活中有多重情緒消費類型的情況下,人們的相關消費從「遠方」迴歸「日常」,更重視隨時隨地的小滿足、小確幸。

調查顯示,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情緒價值類消費在總體支出中的佔比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今年受訪者的情緒消費佔總支出比重向「中間地帶」集中,呈現普遍化的趨勢。

去年情緒消費佔比的前兩位分別為最低區間(5%以內)和最高區間(超過30%),分別為28%和21.22%。今年這兩個佔比分別下降至25.25%和10.71%。一方面,「完全不花或極少花」的人羣在減少;另一方面,隨着理性消費意識迴歸,高強度的情緒消費人羣比例也在收縮。

今年,對應前兩位的區間為21%-30%和5%以內,分別為26.72%和25.25%。

與去年相比,情緒消費「中等佔比」的層級(6%-10%、11%-20%、21%-30%)均明顯增長。選擇「6%-10%」佔比的人上升了5.4個百分點至16.50%,更多人開始將情緒支出納入預算,並願意增加相應投入。將情緒支出控制在「21%-30%」之間的受訪者佔比,從去年的19.06%提升至26.72%,增長近8個百分點,是今年佔比提升最明顯的區間。一部分消費者正從「偶爾慰藉」向「定期投入」轉變,把情緒消費作為穩定的結構性支出。

多數消費者趨於在10%-30%的合理支出區間內尋求情緒支持與生活調節。

各大品牌挖掘出了自己獨特的情緒價值提供方式:茶百道在2025年5月28日於成都寬窄巷子開設了全球首家手作門店「茶百道·探川覓飲」,推出「日茶夜酒」的獨特消費模式。店內融入竹編、蜀繡、功夫茶等川味非遺元素,為年輕人提供「日茶夜酒」的微醺氛圍感和在都市里「上房揭瓦」的成都式松弛感。

2025年六一兒童節期間,茶百道與《玩具總動員》IP合作推出了限定活動。活動上線首日,有門店單日銷量接近翻倍,「草莓熊靴靴包」「三眼仔發聲應援棒」等周邊產品大受成年消費者歡迎。此次活動周邊的「幼稚小玩具」能夠出圈爆火,源自其幫助消費者緩解壓力、找回童真的情緒安撫作用。除了「玩物」帶來的情感共鳴,旅行度假也正成為年輕人情緒價值版圖中的重要拼圖。從另一個維度填補情緒缺口,旅途中獲得的治癒與松弛,正在替代過往的觀光與打卡,成為他們與自我和解、與世界重連的方式。

在「千金難買我樂意,為我樂意散千金」的消費趨勢里,年輕人正在把情緒價值推向更大的舞臺——旅行。

從「打卡」到「療愈」,旅行正被重新定義為疲憊生活中的情緒補給。調研中發現很多30歲以上的年輕爸媽及城市白領,都默契地把「休閒」放在旅行需求首位。傳統意義上的觀光打卡或買買買,已難以完成情緒回血,回程必須帶着被「重啟」的心情纔算值回票價。

情緒型旅行的火熱讓大家發掘出更多特色旅行目的地,秦皇島北戴河新區「如是海度假村」成了低密度休閒的松弛新去處。

度假村主打低密度休閒體驗,既能實現「走步就到海」的半私人領域,也配備海上游艇、帆船、滑板場、泵道、槳板、皮划艇等多樣運動場景......你既能跟隨海風踏上網紅建築——紅橋碼頭見證「橘子海日出」,也能在漫步森林中喚醒感官,在海島療愈、湖畔露營等在地文化活動中體驗一場完整的精神充電。

今年,如是海度假村還增加了全新藝術IP:沙灘公共藝術季。結合原生海岸地貌,持續打造出一系列常設沙灘藝術雕塑、裝置,實現了「人文共享濱海聚場」願景的重要一步。

這些場景的加入為度假生活注入了更多人文與想象力,也進一步踐行了如是海度假村「藝術賦能度假生活」的度假理念。

按需交心,模塊化社交61.5%受訪者選擇「工作中發展」活動「搭子」

邊找搭子邊交心

對於「朋友」這件事,年輕人早已不再拘泥於傳統定義。

比起把所有情緒和生活塞進幾個「固定好友」里,當代青年更傾向於「按需交心」、模塊化組隊。社交關係被拆解成不同的功能場景,邊找搭子邊交心,靈活組局、各取所需。

場景化、興趣驅動、去情感負擔的「搭子關係」,正在成為當代青年的主流社交模式。《人民論壇》2024年發佈的研究稱,「搭子」是以趣緣為基礎,藉助網絡的跨時空平臺,因共同的愛好和興趣而「搭班」並形成具有一定契合度的「社交共同體」。

在現代社會,年輕人不一定有「無話不談」的閨蜜或兄弟,卻大概率擁有幾個隨時響應的「情緒接口」——健身搭子、奶茶搭子、追劇搭子,甚至下班后不需要寒暄就能一起沉默放空的「安靜搭子」。

這種社交趨勢的本質,是年輕人對高效情緒支持與個性邊界的雙重追求:

一方面,他們希望在喜歡的活動中找到共鳴者,享受沉浸其中的陪伴;另一方面,他們也不再苛求「一個朋友走遍天下」,而是願意為每一個生活切片匹配合適的社交角色。

「搭子文化」的核心,是碎片化、低成本、快進快出的社交結構——時間要對得上,地點要方便,互動形式要簡單直接,情緒投入要剛剛好。這種輕盈又不失温度的連接方式,正成為年輕人偏愛的「點到為止」的新型關係。

在新京報貝殼財經的調研中,當代年輕人的社交呈現出去中心化、去負擔、重場景、重感受的特點。「有社交邊界的團建活動」成為受訪者最偏愛的社交方式,佔比達到58.8%,大多數年輕人更傾向參與有時間限制、目標明確、可隨時退出的社交活動。

其次是「1對1深度溝通」和「私域熟人圈」,佔比分別為52.36%、49.12%。這表明,儘管年輕人傾向輕量社交,但依然渴望在親密關係中獲得情緒共鳴與安全感。

此外,「因興趣結緣的搭子關係」佔比達45.38%。這種松散的關係,恰好契合社會學中的「趣緣」概念。「趣緣」指的是基於共同興趣、認知偏好或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松散社羣關係。

通過這樣的「功能型社交」,年輕人得以在運動、追劇、吃飯等具體場景中實現快速配對、共同達成某個目標,卻彼此保留生活邊界。「搭子」關係結構輕、情感淺、協作強,不追求長期深交,而是以低成本的社交模塊滿足具體需求,極大契合了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與碎片化特徵:有的騎行搭子一年下來仍未交換真名,就連辦公室搭子離職,也足以讓人感嘆「像一場小型分手」。

休閒、出遊、運動等活動正在成為「交朋友」的新入口,人們無需「從頭認識」,而是在共同行動中自然破冰,構成了一種典型的「趣緣型連接」。

搭子關係並非全然虛擬組隊,而是從真實互動與生活節奏中自然生長出來,當代年輕人找搭子的路徑呈現出「線下真實互動為主、線上補充探索為輔」的結構。

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的調查,約有61.5%的受訪者會選擇「工作中發展」活動「搭子」,這也是最主流的方式;「線下活動」發展「搭子」居第二位,佔比約為58.2%。「兼顧功能與情緒」的社交方式,既滿足社交需求,也避開深度人際關係的高投入。「親密關係」在搭子形成中佔比50.29%,部分搭子關係可能與戀人、朋友等更緊密關係有所重疊,兼具陪伴和日常協同的角色。

分年齡段看,18-25歲的受訪者是各類方式中最平均的年齡羣。26-30歲的受訪者在「工作」與「線下活動」兩項上均居各年齡段之首,佔比分別為63.84%和60.73%,顯示他們正處於工作與社交的交匯期,傾向於在高頻互動中篩選生活夥伴。他們「在線尋找」搭子的比例相對最低,僅佔35.88%。

而31-35歲受訪者則是「在線尋找」搭子比例相對最高的人羣,佔比達到42.79%。這個階段的人羣生活半徑趨於固化,但他們主動拓展社交邊界的動力依舊存在。

調查結果表明,工作與興趣成為當代年輕人找尋「搭子」最主要的連接媒介。「搭子」不僅僅是一種社交選擇,更是一種生活效率與情緒陪伴之間的平衡策略。

生活高手超52%受訪者將穩定經歷來源排在獨立生活因素首位

尋找人生支點,構建穩定內核

在「大計劃」愈發不確定的當下,這屆年輕人更偏愛微小而可控的支點。

有人拆掉茶几給瑜伽墊騰出地方,用運動和興趣平衡生活中的壓力。

有人把日常生活的附近都改成「菜園」——西紅柿、辣椒是陽臺上對抗焦慮的「情緒錨點」,水培荔枝、芒果為上班生活增添新的「盼頭」。

很多年輕人開始把公共空間當作生活的第二客廳。

如果説上一代人習慣「下班就是回家」的兩點一線,這一代年輕人則更偏愛下班后探索生活的「附近」——開發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在公園綠地、跑步綠道、社區圖書館、街頭健身器之間「收集能量」、放松心情。

另一方面,年輕人獨立生活佔比逐年增長,也已成為顯著的社會趨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一人户」佔比達17.8%,較2010年(6.68%)增長超10個百分點。相關預測表明,2030年獨居人口將達1.5億至2億人,獨居率突破30%,其中20-39歲佔比近五成(約4000萬—7000萬人)。

穩定的經濟來源,依然是獨立生活最重要的前提。超52%受訪者將其排在獨立生活因素首位,遙遙領先其他選項。

收入穩定的年輕人,可以建立獨立的居住空間。調查顯示,有25.07%的受訪者將其列為第一重要因素,共有58%的受訪者將「獨立的居住空間」放在獨立生活因素的前兩位。

「基本的生活技能」被更多人放在第四、第五位,説明在現代生活中,技能重要但不是決定性因素;而「家人和社會情感」的重要性也相對靠后,僅有11.67%的受訪者將其排在第一,説明當代年輕人更強調獨立自主和資源保障,情感支持則退居其次。

分年齡段看,18-25歲的年輕人相對最重視獨立居住空間,超過30%該年齡段受訪者將該因素排在獨立生活首位;隨着年齡的上升,獨立的居住空間在獨立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漸下降。

31-35歲的受訪者相對更重視「家人和社會情感」,將其排在獨立生活要素前兩位的人數佔比約31%,18-25歲、26-30歲對應占比分別為28.8%和25.2%。

聯合發佈:新京報貝殼財經 商務部消費大數據實驗室

出品⼈:蘇曼麗

統著:張泉薇 任嬌

記者:董怡楠

撰寫:楊⼀凡

設計:朱靜暉 任婉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