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平板電腦又殺回來了

2025-07-23 07:52

原標題:平板電腦又殺回來了 來源:遠川研究所

2024年,全球平板電腦市場在一片唱衰聲中又喘了一口氣,喜獲全年出貨量9.2%的同比增長[1]。

作為一個國補也帶不太動的品類,平板電腦市場縮水三年后終於重新反彈,可惜老牌霸主蘋果勉強增長5.3%,成功跑輸大盤。反倒是華為和小米用陡峭的曲線,拿走了大部分增量市場。

平板電腦是一個由蘋果所定義的全新消費品類,也是一個被蘋果稱霸多年的市場。

長期以來,除了獨木難支的三星,安卓陣營各路諸侯要麼高掛免戰牌,要麼淺嘗輒止,把平板市場做成了消費電子領域心照不宣的斯大林格勒。

直到2019年后,華為和小米開始重金投入,oppo與vivo跑步入場,看似大局已定的市場重新泛起漣漪。

這些湧動暗流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到一款2012年發佈的產品:iPad mini

露頭就秒

蘋果在2012年發佈的*代iPad mini,算得上平板電腦市場的一個轉折點。

相比同代iPad,iPad mini在存儲容量、續航、屏幕分辨率上都有不同程度縮水,*變化是屏幕尺寸從9.7英寸砍到了7.9英寸,定價比iPad整整便宜170美元。

產品發佈三個月前的例行信息泄露環節,彭博就給出了旗幟鮮明的判斷:iPad mini是競爭對手最可怕的噩夢。

iPad mini被普遍視為庫克的糾偏之作,原因在於喬布斯本人對小尺寸平板長期嗤之以鼻。按照他的邏輯,有平板電腦的人大概率也有智能手機,因此,「縮小寶貴的顯示屏做一個能放進口袋的平板,顯然是錯的」。

從2010年iPad發佈到2012年iPad mini問世,蘋果實際上將小尺寸平板的市場讓給了三星、谷歌、亞馬遜為代表的安卓陣營。

iPad mini發佈后,憑藉物美價廉的定位,首季大賣1000萬台,差不多是谷歌Nexus 7全年銷量的兩倍[2]。

2013年iPad mini 2發佈,核心零部件全面對齊同年新產品線iPad Air,成為迄今為止最暢銷單一平板機型[3],直接擊穿了安卓陣營所有品牌的心理防線,也導致iPod touch在公司年會獎品列表中的定位進一步降低。

iPad mini統治地位最直接的體現在於,iPad mini的定價(399美元/2888元)成爲了市場心照不宣的價格錨。

三星定價799美元的12英寸高端Galaxy Tab系列雖然從未斷更,但就市場表現來看,其定位更像抗衡蘋果的面子工程。反倒與iPad mini定位接近的7/8英寸Galaxy Tab系列,自2012年后就就沒有超過399美元。

2014年前后,小米和華為相繼進入平板市場,定位同樣中低端,出道價就打到了1500元人民幣以下。

一方面,時值蘋果如日中天,其品牌號召力遠非安卓陣營可比擬。因此,消費者的具體消費決策中,難免以iPad mini作為參照系挑挑揀揀。

而對安卓陣營來説,更加現實的問題在於利潤率的犧牲。

初代iPad mini使用了一年前iPad 2搭載的A5芯片,屬於自研庫存貨,按照相關機構測算,成本僅13美元。作為對比,Nexus 7的英偉達Tegra 3芯片,成本為25美元,加上其他環節的縮水和更高的定價,iPad mini毛利高達40%[4],Nexus 7則不到25%[5]。

同時,平板電腦和手機的零部件通用性很強,前者無限接近於給手機主板配上大電池和大屏幕。這就給安卓陣營帶來了一個現實問題:近似的零部件規格下,平板的利潤沒有手機高。

由於399美元/2888元這層隱形天花板的存在,安卓陣營很難在維持同樣參數規格的前提下享受iPad mini同樣的利潤率,定價超過iPad mini,又容易被蘋果定向狙擊,露頭就秒。

和iPad mini類似,iPhone長期也以智能手機價格錨的性質存在,但后者定價高得多,留給安卓陣營的定價區間與利潤空間也更大。

因此在BOM成本接近的情況下,大部分品牌寧願在手機上投入研發資源,平板產品線靠低端定位勉強維持存在感。

於是iPad mini越是熱銷,其他品牌對平板越是性質寥寥。帶頭大哥谷歌支撐到2014年帶頭撤退,國內廠商產品迭代時斷時續,只有一邊給蘋果代工芯片、一邊跟蘋果打官司的三星我行我素,堅持踐行賣不動也要做的炫富行為。

眼看着安卓陣營漸漸沒了志氣,蘋果卻意外高抬貴手。

消失的枷鎖

2016年的蘋果發佈會格外冷清,除了一款例行更新的9.7英寸iPad Pro外,再無新產品刷臉。iPad mini則罕見斷更,被意外打入冷宮。

蘋果內部真實的決策過程不得而知,但從市場表現看,iPad mini斷更的原因不是因為賣的不好,而是因為賣的太好了。

從iPad mini開始,供應鏈出身的庫克對iPad產品線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截至2015年iPad mini4發佈,iPad被細分成了三條產品線:

一是iPad mini,定位小巧輕便,適用於遊戲、閲讀等移動場景;

二是iPad Air,定位輕薄,面向輕度辦公。在2013年以iPad繼任者的角色出現,與之對應,iPad產品線在2013-2016年停更。

三是iPad Pro,定位搶MacBook的飯碗,面向視頻剪輯、平面設計等專業性較強的重度辦公場景。

按照蘋果的規劃,mini/Air/Pro三條產品線對應三個價格區間,使用場景定位明確,定價空間錯落有致,不同需求的消費者可以各取所需。但對於蘋果的規劃,消費者的反應是「啊對對對」:

按照市場研究機構CIRP的測算[3],在iPad mini停更前的一季度——即2015年Q4,大部分新增的iPad消費都被iPad mini系列吞噬,導致iPad mini的銷售佔比從32%增加到了47%,定價更高的iPad Air反而下滑。

也就是説,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大部分iPad受眾還是挑*的買。這就給蘋果帶來了一個現實問題:iPad mini開始擠壓其他產品線,侵蝕平板業務整體利潤空間。

按照相關機構測算,iPad mini的單機利潤在131美元左右[4],iPad Air早期BOM成本在274美元[6],按499美元起售價,單機利潤225美元。

早期9.7英寸iPad Pro的BOM成本缺少公開資料,但按照iPad Pro 12.9英寸的BOM成本測算[7],其毛利超過500美元,已經超過了iPad mini的售價。

因此對蘋果來説,iPad Pro/Air自然是賣的越多越好,但現實是利潤*的iPad mini越賣越好。痛心疾首的庫克揮淚斬馬謖,讓iPad mini連續消失了三年。

可見一臺平板電腦的命運,有時和自身的努力甚至是負相關。

iPad mini停更的三年里,不僅拯救自家的高端兄弟產品,也解開了束縛安卓陣營長達五年的枷鎖。

2018年,華為跳過MediaPad系列第四代M4,直接發佈MediaPad M5,其中10.8英寸高端Pro版3488元起售。作為對比,上一代M3僅有8.4英寸版本,國內起售價1888元。

同一時間,小米也推出Xiaomi Pad系列*高端版本——Xiaomi Pad 4 Plus,起售價1899元,看上去底氣不是很足,但考慮到上一代產品Xiaomi Pad 2起售價只有999元,定價其實翻倍了。

身為安卓陣營的帶頭大哥,谷歌也用新品牌Pixel替代了性價比色彩濃重的Nexus品牌,重新殺回平板市場。遺憾的是銷量一直比較見仁見智。

隨着我行我上的心態迅速蔓延,被iPad mini統治的價格帶逐漸充滿了安卓平板的身影。2015年到2018年,蘋果以下top2-top5的市場份額從合計30%不到[8]提高到了40%以上[9]。

由於定價空間被打開,安卓陣營在BOM成本的控制上也不再束手束腳,平板性能開始迅速與旗艦手機對齊。

2017年,三星推出對標iPad Pro的Galaxy Tab S3,處理器從上一代的中端高通驍龍652升級至旗艦級驍龍820;2019年,華為推出MediaPad M6,用上了旗艦機型同款的麒麟980。

2019年,闊別4年之久的iPad mini意外更新。但相比前幾代產品狠起來連自家人都砍的風範,iPad mini 5的定位更像是清零部件庫存:

極為先進的3.5mm耳機接口、與四年前的iPad mini 4別無二致的外觀,讓每一個消費者都能感受到一股歷史的厚重感。

新的戰爭

2024年,iPad Pro在產品線總銷量的佔比來到38%,iPad mini僅剩不到10%[10],庫克終於在退休前了卻了這樁心事。

喬布斯時代,平板電腦的定位更接近放大的智能手機,身處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中間地帶」,通用性很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iPad mini這類小尺寸平板的暢銷。

iPad Pro是蘋果以「生產力工具」定義iPad的開端,平板使用場景開始分化。相比小尺寸平板,iPad Pro定位截然相反,12.9英寸的大屏、擴展性更強的type-c接口配合713g的重量,反而更接近筆記本電腦。

2015年后,移動處理器的性能伴隨芯片製造工藝的進步開始了爆炸式提升,這導致平板電腦的使用場景中,大部分非高性能需求開始出現性能過剩。同時,平板電腦輕薄、大電池的特點,又能彌補筆記本電腦在這方面的不足。

2015年,蘋果為*代iPad Pro搭載了專用的A9X處理器,使其可以支持圖像處理、視頻剪輯等複雜任務。加上鍵盤等外設的接入,客觀上可以承載大多數筆記本電腦的低負載場景。

同時,iPad產品線不再與iPhone共享iOS,轉向專用系統iPadOS,Final Cut Pro、Procreate等主打觸屏手寫的專業設計軟件隨之出現,Adobe等第三方軟件商開始為iPad專門優化應用。

另一方面,隨着手機尺寸越來越大,小尺寸平板的定位也愈發尷尬。

iPhone Max產品線已經做到了6.9英寸,讓7英寸的iPad mini無所適從。展開高達8-10英寸的摺疊屏手機的出現,進一步壓縮了小尺寸平板的地位。越來越大的屏幕成爲了平板市場的主基調。

2015年以后,iPad Pro成為蘋果更新最勤快的產品線,12.9英寸(后升級為13英寸)至今迭代了七代,11英寸迭代了五代,除了集體跳票的2023年,幾乎從不缺席。

與之相對的是不斷上漲的價格:蘋果最新一代13英寸iPad Pro,起售價已經從799美元上升到了1299美元(11499元)。

作為平板電腦市場的霸主,iPad定價錨的身份沒有變化。但隨着iPad/iPad mini存在感越來越低,安卓陣營的定價天花板上移了3000-5000元,平板電腦一下成爲了利潤非常可觀的生意。

大部分消費電子產品的開發邏輯,一般是先確認定價和利潤率,再根據成本決定各種零部件和傳感器的選擇。在定價封死的情況下,選擇什麼零部件,就是一個有限資源按需分配的遊戲。

因此對產品設計部門來説,真正的考驗是如何在BOM成本可控的情況下,做出為市場接受的產品,還有不錯的利潤率。不計成本設計一輛高性能跑車,並不比研發廉價耐用還有錢賺的豐田卡羅拉複雜。

因此,iPad定價區間的整體上行,實際上進一步解放了安卓平板的定價區間。

對應到研發環節,更高的定價帶來了更高的成本空間,產品設計師從來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

2019年,華為推出*代MatePad Pro,主打生產力,搭載麒麟990處理器,配備手寫筆和鍵盤,引入多屏協同、一碰傳等功能,提高軟件跨平臺切換效率,迂迴提升生產力。

小米則從Xiaomi Pad 5開始告別「追劇神器」定位,芯片換上高通同代旗艦,性能對齊旗艦手機,屏幕、外設堆料滿滿。2022年后,對平板市場長期興致寡淡的oppo和vivo也陸續殺入戰場,年年更新。

集體轉型的背后,是「大版智能手機」紅利告罄,以及「輕薄版PC」釋放的市場空間。

2019年,iPad mini斷更三年后迴歸,之后又斷斷續續更新了兩代,但499美元的最新定價,在越來越複雜的平板市場已經找不到身位了。

在蘋果推出摺疊手機之前,iPad mini大概率還會不尷不尬地繼續存在着。

參考資料

[1] 2024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增長9%,小米躍居第五,Canalys

[2] Nexus 7 maths(Update 2013.2.19),Benedict Evans

[3] CIRP:2015年Q4 大尺寸iPad Pro在iPad銷量中佔比達到12%,199IT

[4] IHS iSuppli News Flash: Low-End iPad mini Carries $188 Bill of Materials, Teardown Analysis Reveals,Electronic Products

[5] IHS: Nexus 7 Packs a $152 BOM,LightReading

[6] iPad Air costs $274 to build, $42 less than iPad 3,iDB

[7] iPad Pro teardown shows sharp increase in Taiwan parts,Nikkei Asia

[8] Top Five Tablet vendors, shipments, Market share, and Growth, Fourth Quarter 2015,IDC

[9] Top Five Tablet Companies, Worldwide Shipments, Market Share, and Growth, 2018,IDC

[10] CIRP: Since 2020, iPad Pro models account for between 38% and 48% of US iPad unit sales,AppleWorld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