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2 19:31
(來源:智慧農業期刊)
導讀
|智慧農業在行動
近日,農業農村部官網《智慧農業在行動》專題(地方實踐)發佈了14個智慧農業典型案例,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鑑。
典型案例
奶牛智慧養殖模式
一、基本情況
現代牧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現代牧業」)2005 年在安徽省馬鞍山市成立,2010 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現代牧業創新經營模式,形成集地草、飼料、育種、奶肉牛養殖、交易平臺、數智雲養牛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圈,開創了萬頭牧場規模化養殖先河,在全國運營規模牧場50個以上,可控牛羣數超44萬頭,日產鮮奶突破7000噸,市場佔有率8%。2021年被認定為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
二、信息技術裝備應用情況
(一)生產實際問題
隨着奶牛養殖規模化比例的不斷提升,目前規模化牧場普遍存在信息碎片化、系統孤立化等問題,數據無法在生產管理中發揮真正的價值。 對於牛奶生產而言,評估效率的數據化指標體系異常重要,將牧場信息進行高效整合、分析和預測,讓數據發揮真正的價值,是實現牧場信息化、精細化管理的主要目標。
(二)做法模式
一是實現牧場環境和安全數字化。 現代牧業牧場安裝有25箇中控監測站、5000個智能控制傳感器、45000個電子項圈、10000個計步器、25套監控系統、25套工作機終端等物聯網設備,實現智慧飼養和數字管理全覆蓋。 在生產設備(如風機、刮糞機等)上安裝智能控制傳感裝置,全天候採集設備運行情況。 通過監測温濕度、氨氣濃度等因素,控制風機、水幕、噴淋、光照的開啟及轉速,為牛隻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對牛舍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通過圖像識別飼餵空槽等情況,「智慧牧場」全方位應用於牧場生產各個環節。
二是全面深化牛隻物聯網應用。 配備奶牛電子項圈或計步器等設施,實時採集奶牛步數、反芻等數據。 使用牛隻智能識別管理系統,將日常工作清單自動同步至工作機,通過掃描牛隻佩戴的電子耳標,自動識別到需要處理的牛隻,並提醒進行相應處理,現場可以錄入處理結果,極大地提高一線員工的工作效率。 通過輔助手段(如計步器、項圈等)、牛隻行為異常識別等提示疾病,依託獸藥處方信息化管理,建立標準化治療流程。 通過「智慧牧場」系統定時飼餵、通風、沖水清洗等,自動檢測奶牛身體狀況,提供從出生到出欄的最佳防疫方案,為牧場提供全面而實用的服務。
三是實現精準飼餵全流程數字化。 通過安裝牧場精準飼餵管理系統,對原有飼餵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實現原料追溯、拌料、投料和剩料處理等全過程精細化管理,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 利用工業級車載智能控制終端(控制電腦),輔助一線生產員工實現精準化拌料、精準投料(投料時間、投料牛舍和投料量)。系統通過對拌料、投料誤差分析,幫助一線生產員工不斷提升操作精準度和工作效率,讓每一頭牛都能夠按時採食到其所需的飼料。
四是建成牧場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對奶牛檔案實行多維度管理,分別按照牛隻類型、出生時間、胎次、發生事件等維度,將奶牛基本信息、繁殖信息、健康信息、產奶信息、飼餵信息等進行採集錄入,實現牛隻個體和體徵數字化管理。 強化智能產奶管理,牧場通過標準的數據接口進行對接,自動採集產奶數據,實時掌握產奶量、日總產奶量、商品奶、總奶量登記、犢牛斷奶、DHI 牛奶檢測等,對產奶情況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管理。
(三)技術創新
一是在飼料投喂方面。 養殖自動上料機搭載 TMR 精準飼餵系統,實時監控配料、攪拌、撒料執行情況,實現精準飼餵管理,同時降低人為誤差,科學有效控制成本。
二是在牛奶生產方面。 全自動擠奶設備搭載奶牛測產雲系統,通過實時監測奶牛的產奶量、牛奶温度和牛奶電導率,分析奶牛的產奶性能和健康狀況,進行分羣飼養,實現飼養營養水平和產奶水平平衡。
三是在牧場經營方面。 搭建牧場質量系統管理平臺,與蒙牛、新希望進行數據接口互通,打通上下游企業收奶指標聯動,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形成了質量數據中心,為質量追溯奠定了堅實基礎。關聯無人值守過磅系統,根據指標結果卡控過磅業務,確保不合格的物料不能入場、不合格的原奶不能出場。
四是在安全監管方面。 加強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通過 AI 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人員安全管控;通過測速管理系統、飼餵車輛智能停車系統實現車輛安全管控;通過火情監測預警和無人值守磅房確保物資安全管控。
三、成本效益
現代牧業奶牛智慧養殖模式,平均每頭奶牛每年可節本增效5360~6350元,其中:飼料成本降低約9.3%,節省費用約1500~1900元;繁殖效率提升(成母牛21天懷孕率)約3%,增效360~450元;平均產奶量增加800~1000kg/年,收益增加3500~4000元/年;一線工作效率提升3倍,有效節省人工成本。
牛羣管理系統平均使用費用為2.5 元/頭牛,按照現代牧業40余萬的牛羣規模,每年投入約80~100萬元。SAP系統購置及實施費用約1100萬元,每年運維費用100萬元左右。人力系統前期建設投入150萬元,每年運維費用投入10~20萬元。
來源:農業農村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