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2 18:44
(來源:你好張江)
1992年7月28日,當第一鍬泥土在張江的農田上翻起,誰曾想,竟劃出了一道通向未來的「科學拋物線」。33年后,昔日的阡陌農田蝶變為全球創新版圖上的重要座標,從「浦東-張江」到「世界-張江」,這片熱土上始終澎湃着「敢為天下先」的闖勁,激盪着「勇攀科技高峰」的創想,其背后是一部持續優化科創佈局、精準落子產業棋局的發展史。
在建園33周年之際,我們特別推出「聚焦·再出發」系列報道,以「五大行動」為脈絡,回望張江的創新足跡。本篇聚焦「科創佈局優化行動」,解碼張江如何通過前瞻性的戰略規劃和持續的空間、產業佈局調整,從阡陌農田變成世界級科創地標,用33載書寫了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突圍史。站在33周年的新起點,這片創新沃土正以精心構築的「1+3+1」產業矩陣為引擎,開啟建設國際一流科學城的新徵程。
橫貫張江科學城北區的高科中路,在1992年還是一片農田村舍。發展轉折始於1994年,上海羅氏製藥公司在張江落户,其強大的標杆效應很快就引發了示範集聚效應,大批跨國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機構進駐張江,生物醫藥產業要素在這里迅速集聚紮根,「張江藥谷」不斷拓展,蓬勃發展。
早期的張江,產業主要沿着龍東大道、金科路等主干道分佈。如今,這里梧桐掩映,高科中路也已成為張江科學城規劃中的核心發展軸和創新策源地,集聚了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張江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一系列科創地標。這里以開放機制為燃料、前沿平臺為反應堆,持續引爆創新鏈式反應。
大科學裝置是「國之重器」,更是驅動產業創新的核心引擎。作為張江大科學裝置的代表,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對外開放10年來,累計為國內外科研人員服務超過10萬人次,為我國在蛋白質結構生物學、藥物研發等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大科學裝置的產業賦能效應尤為顯著,我國首個批准上市的國產PD-1抗癌新葯(君實生物研發),便是依託上海光源完成了抗體和抗原複合物結構解析,大幅加速了藥物的上市進程。
同時,張江圍繞核心大設施和高水平科研機構,有意識地佈局專業化的轉化平臺、孵化器和產業社區,並推動政策創新,着力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成功推動硬科技產業化在此破局。依託蛋白質中心等設施,大量專利在此誕生,助推張江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突破千億,生動體現了佈局優化對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關鍵作用。
今年4月,張江科學城正式發佈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科學城「五大行動」方案,其中優化科創佈局行動聚焦高科中路發展帶,進一步集聚大科學設施、新型研發機構等戰略科技力量,打造1個科創「核爆點」。高科中路33年的進化史,正是張江「從追趕者到定義者」的縮影,更是科創佈局不斷聚焦、能級持續提升的見證。
1992年的張江,阡陌縱橫,蛙聲與炊煙交織。彼時稻浪起伏的田野間,誰能預見這片沉睡的土地竟會裂變出萬億級產業版圖?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森林拔地而起,在這里完成「零的突破」到「全球座標」的史詩級躍遷。
1999年,「聚焦張江」戰略正式實施,張江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第二年,中芯國際便落户張江,芯片晶圓的光澤取代了稻浪金光,圍繞中芯國際形成了集成電路產業鏈和相關配套產業。2018年,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正式揭牌,逐步吸引全球巨頭和本土翹楚,並向后續環節延伸,形成「設計-製造-封測-設備材料」全鏈條佈局。
「張江藥谷」始於1996年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掛牌,早期以化學藥研發為主。隨着佈局深化,生物製品、醫療器械等作為重點領域逐步拓展,並前瞻性佈局細胞與基因治療、AI製藥等前沿方向,形成了多層次、全周期的產業生態體系。全球醫藥和器械企業10強分別有2/3入駐張江,全球醫藥20強有10家在張江設立開放式創新中心。依靠着AI驅動,張江正引領研發效率革命——晶泰科技自動化實驗室實現「機器人造藥」,英矽智能ISM001-055項目節省66%研發時間。
進入21世紀,人工智能產業浪潮來襲,張江積極擁抱、迅速佈局。隨着張江人工智能島和更大規模的「模力社區」等專業載體相繼落成,產業要素快速集聚。新引擎「模力社區」總建築面積20萬㎡,打造5000P專屬算力平臺,吸引近40家企業入駐,形成「上下樓即上下游」的閉環生態,實現生態聚合裂變。同時,具身智能也在此破壁: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落地張江機器人谷,此地已集聚多家機器人企業,還發布了全球首個全尺寸開源人形機器人「青龍」。
2024年,張江科學城總營收1.31萬億元,其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產業營收超過4700億元,佔浦東新區的一半,成為上海科創核心增長極。三大先導產業依託張江整體規劃,在空間上集聚、技術上融合、生態上協同,形成高地遙相呼應,共同構建萬億版圖的鋼鐵脊樑。
張江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前瞻佈局未來的歷史。
張江北部核心區,銀灰色建築羣嵌着藍色標識——「未來產業先導區」。這片專門規劃的未來產業承載地,正是張江優化科創佈局的最新手筆。量子計算機的製冷機的低吟與人形機器人關節的嘶響在此交響,合成生物反應器的液流脈動正改寫生命規則,空天深海深地新裝備為探索保駕護航——這里沒有傳統工業的喧囂,只有未來產業的澎湃心跳。而這些都標誌着張江的產業佈局已從當前的「高原」向代表科技最前沿的「高峰」主動攀登。
● 未來智能領域,張江正在不斷突破具身智能實體交互的極限。張江機器人谷聚焦「三腦融合」(小腦運動控制、大腦決策、雲腦集羣智能),突破端到端AI開源平臺、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ABB機器人加速中心、上智機器人產業平臺等多個科創載體構建從研發到量產的全鏈支持。在這里,微創圖邁®手術機器人已經完成海外首例遠程泌尿外科手術,而開普勒人形機器人K2「大黃蜂」續航8小時,可替代1-2名人力。未來社會的樣貌已可見一斑。
● 未來空間領域,張江以硬核科技挑戰人類探索邊疆。御風未來公司自主研製的2噸級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M1系列,憑藉複合翼設計實現全國產化突破,斬獲大量訂單,未來可重構城市短途空中交通;約肯機器人公司研發的輕工業級水下無人機,搭載8個電機實現每秒2米的最大運行速度,可配備機械臂、取水器等工具,已應用於水下檢測、科研及水產養殖領域,為深海資源開發提供關鍵技術支撐;計劃2025年竣工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SHINE),其超快成像能力可捕捉極端條件下的物質動態行為,為地球深部物質行為研究提供「分子電影」級觀測手段。空天、深海、深地的大門正被叩響。
高科中路的「核爆」能量、三大先導產業的萬億根基、未來先導區的無限生機,共同繪就張江「1+3+1」產業矩陣的壯闊圖景。南部醫療器械基地調試國產CT,北部基因島編寫生命密碼,中部機器人谷演繹精密操作——這些特色鮮明的功能組團,正是張江科學規劃、精準佈局的生動體現,共同撐起這片創新天空。
當33年積澱與未來無限可能在此碰撞,「張江力量」正蓄勢待發。這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中國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支點。依託「1+3+1」矩陣佈局,張江的新徵程全速啟航——下一個十年,從這里迸發的中國科創之光,必將以更加璀璨的光芒,閃耀於全球科技版圖的中心。張江再出發,世界正屏息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