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2 22:10
(來源:北京商報)
今年剛過半,險資舉牌次數已超過去年,達21次。與此同時,繼舉牌潮后,險資開始衝刺IPO(首次公開募股)賽道。7月22日,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在「長錢長投」政策導向下,險資正通過IPO戰略性佈局。近日,泰康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泰康人壽」)、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人壽」)在內的頭部險企相繼出手,引發市場關注。
其中,泰康人壽1.79億元參與峰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峰岹科技」)H股IPO。在業內人士看來,險資舉牌與IPO投資雙線並進,表明其正從傳統固收類資產向權益類資產傾斜,以應對低利率環境下的利差損壓力。
IPO賽道頻現險資身影
7月18日,泰康人壽公告稱,公司以H股基石投資者身份參與投資峰岹科技IPO,投資峰岹科技H股的賬面余額為1.79億元,佔峰岹科技上市發行H股股份類別的8.69%。
回顧來看,7月9日,峰岹科技正式登陸香港交易所,成為今年深圳新增首家以「A+H」模式(同時在內地A股和香港H股上市)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據悉,該公司是一家電機驅動芯片半導體公司。
與泰康人壽佈局領域不同,中國人壽等公司則將目光投向綠色能源。7月16日,由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投資顧問、中國人壽作為投資主體出資的新能源「巨無霸」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新能」)登陸A股,最高募集資金總額可達181.71億元,成為今年以來A股最大IPO項目。其中,中國保險投資基金以10.07億元參與戰略配售,獲配3.17億股,成為該項目最大戰略投資者。年內,中國保險投資基金資本市場加速佈局,已相繼成為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新上市公司的戰略投資者。
於中國人壽而言,早在2021年12月,該公司便以20億元戰略投資華電新能。此次,中國人壽通過IPO戰略配售進一步增持華電新能3.01億股,獲配金額9.59億元,上市后持股達10.97億股,佔比2.68%,仍位列華電新能第三大股東。中國人壽表示,該項目既是持續推進ESG/綠色投資的重要舉措,也是秉承「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健投資」的頭雁範例。
以原始股東的身份參與華電新能A股IPO的還有平安人壽,招股書顯示,平安人壽對華電新能持股數量2.19億股,持股比例0.61%。
「險資佈局IPO科技或綠色能源,或看好未來長期的發展前景,‘雙碳’目標的積極推動下,綠色能源、科技創新是未來投資主旋律,投資回報預期值得期待。」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表示,險資加速佈局IPO,主要源於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下的利差損失壓力加劇,險資需要加快尋找靠譜且投資回報預期較好的優質資產,提前佈局優質股權,或是緩解利差損失、提升投資回報預期的選擇。
海南縱帆私募基金經理王兆江也表示,從市場端來看,險資作為「耐心資本」,通過基石投資、戰略配售等方式為IPO企業提供長期資金支持,減少市場短期投機行為。此外,通過重點佈局半導體、新能源等國家戰略產業,如峰岹科技和華電新能,可以推動科技自主與「雙碳」目標實現。
或持續聚焦硬科技、新能源領域
險資加速佈局IPO的背后,離不開政策端和市場端的雙輪驅動。
近日,新版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覈機制重磅發佈。財政部印發的《關於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要求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覈,推動保險資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長周期考覈機制。在業內人士看來,財政部調整國有險企績效指標,旨在降低短期波動影響,鼓勵長期持股。
金融監管總局年內也在優化保險資金比例監管政策,加大對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將部分檔位償付能力充足率對應的權益類資產比例上調5%,上限最高提至不超過50%。這意味着新規將進一步釋放增量入市資金。
聚焦於市場端,業內分析認為,傳統固收資產收益率下降,險資需通過權益投資(如IPO戰略配售)提升回報。另外,科技與綠色能源賽道增長確定性高。「從險資‘長錢長投’雙管齊下釋放的信號來看,意味着長期投資理念深化。」王兆江表示,對險資自身而言,一方面可以優化資產配置,科技與綠色能源行業增長潛力大,符合險資長期穩健收益需求。例如,華電新能上市首日漲幅125.79%,據大致粗略測算分析,中國人壽浮盈數十億元。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抗周期能力,公用事業(如環保、新能源)現金流穩定,與險資久期匹配,降低組合波動性。
「險資‘長錢長投’,一方面是通過提升OCI(其他綜合收益)賬户投資比例,來達到平滑利潤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擠入IPO賽道,提前鎖定優質資產,實現長錢長投,通過長期佈局投資提升整體回報預期。」郭施亮表示,相比起舉牌,通過佈局IPO,一方面是在一級市場尋找優質股權,二級市場享受一定的估值溢價,擴大利潤空間;另一方面是IPO市場的投資回報預期更大,空間更足,更有利於投資利潤的釋放。
未來,險資可能在二級市場積極尋找低估值、高股息的優質資產,基於此,郭施亮表示,需要關注的是,隨着市場行情回暖,這類資產機會可能會減少,險資開始轉投IPO市場,在低估區域、回報前景可觀的領域尋找機會,但相比起低估值高股息的成熟資產,在IPO市場尋找機會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風險,例如上市時間延后、政策環境變化等,都會影響未來的投資回報能力。
對於險資IPO佈局的未來趨勢,王兆江認為,或持續聚焦硬科技、新能源領域。進一步而言,半導體、AI、高端製造等「硬科技」領域,以及風電、儲能等綠色產業仍將是重點。預計未來三年,國有險企在相關領域的持倉佔比可能從8%—10%提升至15%—20%,年增資金2000億—3000億元。接下來,除了戰略投資模式可能多樣化,ESG投資權重或將提升,險資可能將更注重綠色金融。不僅如此,由於險資可通過港股通靈活配置,A+H股雙重上市企業或更受青睞。
北京商報記者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