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碳纖維產業迎發展新機遇:從技術突破到產業鏈協同的全面崛起

2025-07-22 18:11

在新能源汽車與高端製造產業快速迭代的浪潮中,碳纖維材料正以其獨特的性能優勢,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近日,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復神鷹西寧公司簽訂框架合作協議,聚焦高性能碳陶剎車盤的成本優化與規模化普及,這一合作不僅是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的典範,更折射出我國碳纖維產業在技術突破、應用拓展與生態構建上的蓬勃活力。

校企協同啟新篇:碳陶剎車盤成新能源汽車升級關鍵

金博股份與中復神鷹的合作,為碳纖維材料在汽車領域的應用打開了新空間。作為新能源汽車制動系統的核心部件,碳陶剎車盤憑藉優異的耐高温性與制動穩定性,已成為汽車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金博股份歷經5年多的深耕,已將碳陶剎車盤成功應用於多款新能源車型,其產品因較高的性價比,在與國外同類產品的競爭中展現出顯著優勢,可滿足從商用車到乘用車的多樣化需求。

而中復神鷹則在材料端為這一應用提供了堅實支撐。其開發的適配碳陶剎車盤特性的專用碳纖維,從源頭保障了產品性能的持續優化與綜合成本的進一步下降。此次合作中,雙方計劃共建技術研發體系、建立核心材料優先供應機制、探索低碳製造工藝,合力突破技術轉化和規模化生產的效率瓶頸。這種「材料研發+部件製造的深度協同模式,不僅能縮短產品迭代周期,更將加速碳陶剎車盤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規模化普及。

中復神鷹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健關於「聚焦產能穩定、成本控制及供應鏈協同,共同激發碳纖維在碳陶領域的應用潛力」的表態,與金博股份在光伏行業承壓背景下向碳陶材料領域的戰略轉型形成呼應,凸顯了頭部企業對碳纖維應用藍海市場的共識。

產業發展態勢:從產能爆發到高質量進階

我國碳纖維產業已走過了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階段。2019—2023年成為產能爆發期,五年間產能翻了近五倍;2024年,行業進入冷靜調整期,產能增速雖有所放緩,但新增產能的產品類型更趨豐富,T300級別、T700級別及以上12K24K產品成為主流,反映出產業從的轉型。

從區域分佈來看,華東、東北及西北三大區域構成了我國碳纖維供應的核心力量,合計佔比達92.77%。華東地區憑藉早期積累形成了多元化發展格局;東北地區以吉林省為核心,呈現高度集中的產能分佈;西北地區則依託能源優勢,近年來吸引了大量投資,成為新興的產業聚集地。這種區域佈局既體現了產業發展的歷史積澱,也反映了資源稟賦對產業分佈的影響。

在「雙碳」戰略與輕量化需求的雙重驅動下,碳纖維材料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除了汽車領域,其在航空航天、能源、體育用品、建築補強等領域的應用已十分廣泛。尤其在國家將低空經濟提升至戰略新興產業高度的背景下,碳纖維複合材料因其低密度、高強度等特性,正成為低空經濟「起飛」的關鍵材料,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國產替代加速:頭部企業引領產業突圍

長期以來,碳纖維核心生產技術被美國、日本等少數國家的企業壟斷,日本東麗、美國赫氏等國際巨頭佔據了市場主導地位。然而,近年來國內企業通過持續的技術研發與創新,正加速打破這種壟斷格局,國產替代進程顯著加快。

在這一進程中,一批頭部企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光威復材作為行業先行者,2005年便成功突破T300級碳纖維工程化關鍵技術,如今已構建起從原絲到複合材料製品的全產業鏈佈局,產品覆蓋T300T800多個級別。

中復神鷹在技術突破上表現亮眼,不僅系統掌握了T700級、T800級等千噸級技術,還在國內率先實現干噴濕紡關鍵技術突破,其2.85萬噸的總產能已躍居世界前三,西寧基地2.5萬噸的年產能更是彰顯了其規模優勢。

吉林化纖依託集團優勢,構建了從原絲到碳纖維再到複合材料的完整產業鏈,旗下三大生產基地分別聚焦大絲束、小絲束等不同領域,形成了差異化發展格局。

上海石化則在大絲束碳纖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國內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48K大絲束碳纖維生產技術的企業,其相關項目的投產大幅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競爭力。

中簡科技專注於航空航天領域,其ZT7系列等產品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高端市場佔據重要地位。

這些企業的發展不僅推動了我國碳纖維產品性能的提升,更通過規模化生產有效降低了成本,為碳纖維材料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

從金博股份與中復神鷹的協同創新,到各頭部企業在技術與產能上的持續突破,我國碳纖維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隨着技術不斷迭代、成本持續優化與應用場景的進一步拓展,碳纖維材料必將在新能源、高端製造、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雙碳」目標實現提供堅實支撐。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