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2 19:48
面對部分債權人的反對,路勁基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路勁」)於7月17日對5筆美元優先票據付息計劃進行修訂並啟動第二次同意徵求。路勁表示,如果同意徵求成功實施,將緩解短期流動性壓力,為集團爭取更多時間出售指定資產(包括印尼收費公路)。
面對流動性壓力,路勁近期調整優先票據付息方案,試圖以「時間換空間」緩解債務危機。但是這場關乎企業流動性的博弈,最終結果仍充滿變數。若同意徵求方案未獲通過,路勁或面臨更復雜的替代的債務重組,生存挑戰進一步加劇。
因部分債權人反對,路勁修改方案
因部分票據持有人反對,7月17日,路勁宣佈修改了6月20日公佈的同意徵求方案。
早在2024年,路勁完成了有關票據及一個系列的永續證券的提呈要約及同意徵求。包括延長票據到期日,指定若干資產為指定資產,並承諾將指定資產的出售及融資所得款項淨額按一定比例納入現金清償機制,用於贖回或回購票據或永續證券。
但是由於市場復甦速度低於預期,路勁預計未來仍將面臨償債及流動性壓力。儘管路勁預計將有足夠現金支付票據2025年現金利息(假設同意徵求得以實施),但對支付票據2026年現金利息的能力存在重大疑慮。
為此,6月20日,路勁發佈公告稱,擬修改5筆美元優先票據付息計劃並豁免違約,擬在一段時間內將美元票據利息的支付形式調整為實物支付。路勁還提到,從指定資產所得款項中支付票據利息以及支付同意徵求的相關費用、成本及開支。路勁的訴求是暫停支付現金利息,並且允許公司動用資產出售款支付。
這5筆美元優先票據包括2028年到期的6.7%計息和5.9%計息的擔保優先票據,2029年到期的6.0%計息和5.2%計息的擔保優先票據,以及2030年到期的5.125%計息的擔保優先票據。
但這一計劃遭到部分持有人反對。7月17日,路勁對於同意徵求方案進行了改進,並進行第二次同意徵求。修訂后的方案主要調整包括撤回對票據現有條款下強制性回購或贖回規定的修改建議,不過,路勁仍爭取到了一點空間,比如「唯本公司可使用任何指定資產所得款項及/或指定資產融資所得款項支付票據項下於2025年7月及2025年9月到期應付之任何利息」。此外,改進的還有出售印尼收費公路或其融資所得款項,存入指定賬户的比例從50%提高到60%等。
目前,路勁修改后的同意徵求方案能否通過,仍存在不確定性。
路勁認為,如果同意徵求成功實施,將緩解短期流動性壓力,為集團爭取更多時間出售指定資產(包括印尼收費公路)以實現其價值最大化,而且出售指定資產所得款項用於支付於2025年7月及2025年9月到期票據利息以及2025年6月同意徵求及本次同意徵求相關費用、成本及開支。
若同意徵求未能完成,路勁預期將沒有足夠的現金資源支付於2025年7月及2025年9月到期的票據利息。
在此情況下,路勁稱,公司將必須考慮替代的債務重組方案,包括通過一項或多項債務償還安排重組本集團全部離岸債務的整體重組計劃,「鑑於債務償還安排涉及的複雜性以及完成該過程通常需要較長時間,該結果可能會嚴重影響本集團的營運,並可能對本集團債權人帶來嚴重惡化結果。」
核心資產變現成為「救命稻草」
在流動性危機下,路勁動用內部資源償還到期債務。公路是路勁資產包中難得的優質資產,剝離公路資產,是目前路勁應對債務償付壓力的主要路徑之一。早在2023年11月,路勁發佈公告以44.12億元出售國內4條收費公路業務。
但在2024年4月,路勁繼續「賣賣賣」,出售全部內地公路業務權益,只剩下印尼4條高速公路。而且目前路勁仍在尋求用公路業務換取現金流。
路勁方面表示,雖然公司認為目前流動性問題將在出售印尼收費公路的權益后顯著緩解,但全球關税政策及地緣政治因素已對該進程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無法保證能夠及時出售印尼收費公路或根本無法出售,也無法保證以公司認為公平的代價出售。
從2024年業績來看,路勁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2024年,路勁收入為55.37億港元,較2023年的130.75億港元大幅減少57.6%;公司股東應占年度虧損為41.22億港元,2023年虧損則為39.62億港元。此外,資產總額由2023年的731.46億港元減少至2024年的575.13億港元,銀行結存及現金也從2023年的54.80億港元減少至2024年的42.74億港元。
當前,債務優化成為路勁發展進程中的兩大核心命題。據財報披露,截至2024年底,路勁的銀行及其他貸款總額高達162.27億港元,雖然同比有所減少,仍揹負着沉重的債務負擔。
「減債是路勁的首要任務,否則我們就無法生存。」路勁董事會主席單偉彪在2024年財報的主席報告中如是稱。
為應對市場調整和企業發展,2024年,路勁全面縮減土地投資、暫停參與拍地,年內未獲取新項目或地塊,預留資金償還貸款及支持集團日常運作。目前,對路勁而言,第二次同意徵求不僅是緩解流動性危機的關鍵一役,更是決定企業能否度過「寒冬」的考驗。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袁秀麗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