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光影匯聚灣區 紀實對話世界」,首屆粵港澳紀錄片盛典深圳啟幕

2025-07-22 17:04

  7月19日上午,2025首屆粵港澳紀錄片盛典在深圳開幕。開幕式上,多位業內專家做了主旨發言,為盛典構建起多維度的思想圖譜,41部入圍作品現場加冕。當天下午舉辦了「灣區故事·紀實創新」與「數智賦能·視聽革新」兩場高端對話接力登場,多元視角交鋒,為大灣區紀錄片錨定新航向。

  當晚,首屆粵港澳紀錄片盛典在深圳廣電集團舉辦。

  ▲首屆粵港澳紀錄片盛典開幕式現場

  ▲首屆粵港澳紀錄片盛典開幕式現場

200余位業內人士共繪粵港澳大灣區紀錄片新篇章

  這場以「紀實之眼觀照時代,灣區之聲對話世界」為內核的行業盛會,匯聚了全國紀錄片領域的優秀機構代表、專家學者與創作者代表近200余人。盛典聚焦「記錄新時代·聚焦大灣區」主題,旨在通過集中展示371部參選佳作、探討紀實影像在數智時代的創新路徑與國際傳播力,搭建起推動粵港澳紀錄片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灣區文化協同創新的高端平臺,為時代留存深刻印記,讓灣區故事傳向世界。

  本次活動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深圳市電影電視家協會、深圳市影視產業聯合會、鳳凰衞視中文臺、廣東衞視、澳門蓮花衞視、廣電新視點中心承辦。

  開幕式現場高朋滿座,政、產、學、研、媒五位一體的核心力量齊聚,彰顯盛典的權威高度與廣泛代表性。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原中央電視臺臺長趙化勇;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駐會閆少非;廣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廣東省視協蔡伏青;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範宗釵;深圳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曾相萊;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劉文斌;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衞工委副主任歐陽忠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原司長馬黎;中國視協原、北京廣播電視臺原臺長李春良;深圳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趙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副院長滕勇;深圳廣電集團黨組副書記、副總裁、總經理葉曉濱;江蘇廣播電視總檯黨委委員、副臺長季建南;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陳宏;廣東省視協專職副邢瑛瑛;深圳市電影電視家協會、深圳市影視產業聯合會會長李亞威;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副理事長蔣瀟玲;鳳凰衞視中文臺副臺長、總編室主任,電影臺臺長黃海波等。

  與會嘉賓還有來自中央和全國各級電視機構,深圳市各區文聯的相關領導,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農影、江蘇廣電、澳廣視、愛奇藝、優酷等網絡視聽平臺,國家地理的行業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業學者,以及本次推選活動優秀入圍作品的主創代表。

政策・人文・技術:粵港澳紀錄片盛典錨定灣區文化對話新路徑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也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陣地。紀錄片,作為記錄時代變遷與文明發展的關鍵載體,在展現大灣區風貌、提升文化軟實力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在首屆粵港澳紀錄片盛典上,曾相萊、蔡伏青、閆少非分別發表致辭,圍繞大灣區紀錄片的發展,從產業建設、創作成果與規劃、藝術價值與發展期望等方面發表了精彩見解,為大灣區紀錄片事業的發展指明方向,助力以紀錄片講好灣區故事、中國故事。

  ▲深圳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曾相萊

  ▲深圳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曾相萊

  曾相萊表示,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在特區建立45周年之際,已構建起完整的紀錄片產業生態:第一政策支持,出臺《深圳市推動數字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供資金扶持;第二完善的服務體系;第三具備技術優勢,依託城市科技實力,形成影視后期製作和設備製造產業鏈;第四具備成熟的市場平臺,搭建了文博會和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中國(深圳)國際電視劇節目交易會等國家級平臺,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上線「影視版權交易專區」,也包括粵港澳紀錄片盛典。他誠邀全國及粵港澳影視機構、人才來深發展,以紀錄片記錄新時代,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廣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廣東省視協主席蔡伏青

▲廣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廣東省視協主席蔡伏青

  蔡伏青強調,紀錄片是記錄灣區地理變遷與文明新生的關鍵載體,並系統闡述了大灣區紀錄片創作的成果與未來規劃。首先,深耕灣區沃土,以精品力作鍛造記錄品牌。其次,構築影像現實,全景呈現灣區新敍事。再次,揚帆紀實未來,共塑灣區光影卓越新篇。「當記錄成為穿越時空的舟楫,灣區故事必將成為全人類讀懂未來的羅盤。」蔡伏青呼籲業界攜手開創紀錄片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閆少非

  ▲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閆少非

  閆少非高度肯定了紀錄片記錄時代、傳承文化、展現國家形象的重要價值。他對本屆盛典提出三點核心期望: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立足粵港澳三地共同的文化根脈,打造具有大灣區特色的視聽藝術品牌。第二,進一步凸顯學術性和專業性,以理論評論強根基,以交流研討解疑難,激發粵港澳大灣區紀錄片創作的新活力。第三,探索建立長效傳播與合作機制,大力宣傳推介粵港澳紀錄片精品佳作,展現大灣區紀錄片行業繁榮的新圖景。

  閆少非鼓勵創作者將交流成果轉化為創作實踐,推出更多展現嶺南風韻、灣區氣派的時代佳作。同時呼籲平臺、機構深化合作,構建創作、評論、傳播、產業互促互進的良性生態,共同提升盛典影響力,推動粵港澳文化文藝繁榮發展。

盛典發佈:共同繪製「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紀實長卷」

 ▲中國視協副主席、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範宗釵

 ▲中國視協副主席、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範宗釵

  範宗釵介紹了盛典活動和作品推選情況。他表示,首屆盛典落户深圳,既是時代機遇,也是紀錄片人的使命。首屆粵港澳紀錄片盛典的舉辦是粵港澳三地紀錄片行業協同合作的成果,旨在通過影像記錄大灣區發展,促進文化交流與產業創新。

  截至5月31日,組委會共收到113家(位)單位及個人報送的371部作品。經過初評,193部作品進入終評;6月15日終評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推選委員會綜合多方面因素,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最終推選出94部優秀作品、好作品、入圍作品及6個創作單項。

  因是首屆活動,作品播出時段放寬至近五年,且按題材分類推選。94部優秀作品、好作品、入圍作品包括:現實生活題材30部,記錄灣區市井温度;人文歷史題材34部,傳承嶺南文脈;自然生態題材11部,展現綠色畫卷;科技創新題材8部,呈現前沿實踐;國際傳播題材11部,傳遞中國故事的全球迴響。

四維聚力:大灣區紀錄片如何以「影像交響」破壁國際話語場?

  在主旨發言環節,四位業內專家的深度闡述,為2025首屆粵港澳紀錄片盛典構建起多維度的思想圖譜。紀錄片導演閆東以「大灣區三部曲」詮釋影像橋樑的物理穿透力與精神凝聚力,提出用「第四維橋樑」對話世界;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楊乘虎以「四大追問」直擊敍事創新痛點,呼籲迴歸「人本」與「真實」的創作原點;鳳凰衞視中文臺副臺長、總編室主任,電影臺臺長黃海波立足灣區實踐,描摹「紀錄片+文旅」的產業融合圖景;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藝術總監則以澳門電影節為樣本,揭示「混血文化」敍事對國際傳播的啟示。四重維度交織,為粵港澳大灣區通過紀實影像實現文化破圈、價值共振提供了從創作方法論到產業實踐的全景方案。

  ▲紀錄片導演閆東

  ▲紀錄片導演閆東

 ▲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楊乘虎

 ▲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楊乘虎

▲鳳凰衞視中文臺副臺長、總編室主任,電影臺臺長黃海波

▲鳳凰衞視中文臺副臺長、總編室主任,電影臺臺長黃海波

 ▲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藝術總監丁天

 ▲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藝術總監丁天

41部佳作綻放!入圍名單全景勾勒灣區時代敍事

  盛典最激動人心的環節當屬入圍作品頒授榮譽儀式。本屆活動共徵集作品371部,經嚴格評審,最終41部作品脫穎而出獲得入圍榮譽,涵蓋現實生活、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科技創新及國際傳播五大題材。

 ▲頒發現實生活題材入圍作品榮譽

 ▲頒發現實生活題材入圍作品榮譽

  現實生活題材聚焦時代個體與社會變遷,《阿爾泰山》《不一樣的媽媽》《發現大灣區之「我在大灣區」系列》《瞽師》《我的火焰藍》《我們在深圳》《行花街》《尋美莞鄉 樂活莞邑》《因為深圳》《與灣同行》等作品,以細膩鏡頭捕捉灣區人鮮活的生命故事與城市脈動。

 ▲頒發人文歷史題材入圍作品榮譽

 ▲頒發人文歷史題材入圍作品榮譽

  人文歷史題材則深入挖掘文化根脈,《寶藏知時節》《滄海有珠》《傳世匠造》《建圳者·見證者》《嶺南醫道》《金山棺》《跨江探親》《馬交遊-鏡海浮沉話世遺》《中國動畫100年》《奇妙的民居》《深圳金融改革發展實踐之路—血脈》《陽東村龍》等作品,解碼歷史基因,展現灣區深厚的文化底藴。

 ▲頒發自然生態、科技創新及國際傳播題材入圍作品榮譽

 ▲頒發自然生態、科技創新及國際傳播題材入圍作品榮譽

  自然生態、科技創新及國際傳播題材彰顯時代前沿視野,《大漠綠色夢-庫布其模式》《黑鸛的春天》《開園啦萌友》《濕地鳥語》《香港自然故事》《港澳青年創業系列短片》《這輩子總要看一場「宇宙煙花」吧?》《澳門新青年:「膽粗粗」逐夢大灣區》《茶船古道》《中法60年一路生花》等作品,立足綠色科技、青年活力、國際合作,構建灣區面向世界的立體敍事。

  這些作品共同構築起2025年度粵港澳紀錄片創作的豐富景觀,成為記錄新時代、講好灣區故事的生動載體。

兩場精彩對話:「灣區故事・紀實創新」與「數智賦能・視聽革新」

  當天下午迎來「灣區故事·紀實創新」與「數智賦能·視聽革新」兩場重磅對話。這兩場對話進一步深入探索紀實內容創作的邊界突破與前沿視聽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持續為與會者提供思想碰撞與經驗交流的高價值平臺,推動粵港澳紀錄片在新起點上開啟更為廣闊的創新航程。

▲「灣區故事·紀實創新」對話現場

▲「灣區故事·紀實創新」對話現場

  ▲「數智賦能·視聽革新」對話現場

  ▲「數智賦能·視聽革新」對話現場

  第二場對話由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導田維鋼主持,國家地理品牌內容及商務總監王雁,愛奇藝紀錄片中心總監寧玉琪,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總編室主任鍾倩,江蘇廣電紀錄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曹海濱,優酷紀錄片總經理韓芸等圍繞新技術對紀錄片的影響展開熱議。嘉賓們的共識是:面對技術浪潮,紀錄片需守住真實底線,同時以開放姿態擁抱創新,通過技術賦能讓灣區故事更廣泛地走向世界。

  兩場對話通過多元視角碰撞,為大灣區紀錄片創作指明方向:既要深耕地域文化,以人文温度賦予題材深度;也要善用技術工具,在堅守真實的前提下拓展表達邊界,推動灣區紀實影像實現題材與技術的「雙輪驅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