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築牢綠色根基 激活鏈動效能——從第三屆鏈博會看中國清潔能源供應鏈高質量發展

2025-07-22 16:26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轉自:中國電力新聞網

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李東海

  7月16—2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各展區內人頭攢動,全球客商往來不息,觀展洽談者摩肩接踵。這片熱鬧景象的背后,折射出全球產業鏈對綠色發展的共同聚焦。在清潔能源鏈展區,一系列硬核成果尤為引人矚目:東方電氣2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模型,以單機容量的突破性進展,實現年發電量1億千瓦時,可滿足5萬戶家庭全年用電需求;中石化「西氫東送」管道的動態演示,展現出年輸氫10萬噸的能力,其佈局覆蓋京津冀氫能走廊核心區,為區域氫能應用鋪就動脈;中國海油「深海一號」能源矩陣則以年產天然氣超30億立方米、累計產氣突破100億立方米的實績,彰顯深海能源開發的實力……這些具體成果,清晰勾勒出中國清潔能源供應從規模擴張到質效提升的躍遷軌跡。

  當前,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與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中國正以完整的產業體系、持續的創新突破、開放的合作姿態,為全球清潔能源供應鏈注入穩定動能。

體系築基:全鏈條韌性支撐全球能源轉型

  此次鏈博會上,有一組數據格外醒目:中國清潔能源投資規模已達6250億美元,佔全球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光伏和風電裝機容量連續十年全球第一;全球8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為中國製造。這組數據的背后,是中國構建起了全球最完整的清潔能源產業鏈——從上游的光伏硅料、風電軸承,到中游的儲能電芯、氫能電解槽,再到下游的電站建設、智能運維,每個環節都形成了從研發到製造、從應用到服務的全鏈條能力。

  央企作為產業鏈的「壓艙石」,發揮着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數據顯示,中央企業承擔了全國90%以上的油氣供應、60%以上的電力供應以及25%以上的煤炭供應,在穩定能源產業鏈中築牢「基本盤」。中國海油深耕海上油氣開發,「深海一號」能源站實現核心裝備國產化率達到92%,推動我國深水油氣開發能力躋身世界前列;中石化聚焦「油氣+新能源」融合,在新疆庫車建成全球最大綠電制氫項目,年產能2萬噸,攻克波動電源柔性制氫技術,讓綠氫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化應用。

  產業鏈的韌性更體現在協同效能上。華潤電力搭建的電商平臺,通過系統集成實現下單至支付全流程自動化,打通供應鏈,協同內部資源,滿足多元採購場景。其開發的首個「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疆電入渝」項目首批機組已投產,總容量610萬千瓦,年輸渝電超191億千瓦時,極大助力新疆清潔能源開發及成渝能源保障。中石化的易派客平臺作為服務金磚國家的工業品電商,鏈接全球供應商,為清潔能源項目提供一站式供應鏈解決方案,品牌價值連續5年超百億元。

  這種「核心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的生態,讓中國清潔能源產業鏈在面對全球供應鏈波動時,展現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創新賦能:技術突破驅動產業鏈價值躍升

  7月17日,在東方電氣的5兆瓦化學鏈燃燒系統模型前,不少專業觀眾駐足細究。這套系統能將碳捕集成本降低三分之二,意味着煤電清潔利用有了更經濟的路徑。「關鍵技術突破一寸,產業鏈價值就提升一尺。」企業負責人的話,道出了中國清潔能源產業鏈升級的核心邏輯。

  創新正在重塑產業鏈的成本與效率曲線。中石化在氫能領域持續攻關,推動鹼性電解槽單槽規模從1000立方米提升至5000立方米,製造成本下降30%以上,讓綠氫從「實驗室產品」變成「市場消費品」;中天科技的N型自主研發的TOPCon光伏組件轉換效率突破23.3%,智能跟蹤支架系統可提升發電量30%,新一代液冷儲能櫃實現度電成本下降20%,有效推動新能源消納與電網調頻協同發展。

  這些技術創新讓新能源「發得出、存得住、用得好」。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卡脖子」領域的突破。江東金具(中天科技子公司)研製的特高壓十分裂間隔棒,採用固態模鍛工藝,強度較傳統鑄造工藝提升80%,在海拔4750米的川渝特高壓工程中,實現機械化快速施工,破解了高海拔地區施工強度大、需要更高等級防電暈等難題;東方電氣研發的白鶴灘水電站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成為水電裝備的世界標杆,由其製造的2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通過全工況測試,為全球海上風電提供「中國方案」。

  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中國產業鏈的自主可控水平,更重塑了全球清潔能源裝備的競爭格局。

開放協同:全球供應鏈共享發展紅利

  在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的展臺前,一個大屏幕上顯示着LNG運輸船的航行軌跡——這些船隻將來自於中東國家的天然氣送往中國,再通過中國海油的管網輸往千家萬戶。「能源供應鏈的本質是共生鏈。」企業負責人的話,道出了全球能源合作的真諦。目前,中國海油海外業務已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全球夥伴構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能源網絡,作為全球第二大LNG進口商,為亞太能源安全提供穩定支撐。

  中國清潔能源供應鏈的開放,正帶動全球產業鏈共同成長。東方電氣已為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超1億千瓦發電設備,帶動17000家供應商「揚帆出海」;在哈薩克斯坦阿克莫拉風電項目,中國技術每年可為當地供應綠色電力8.43億千瓦時,可節約標準煤27.83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68.66萬噸,通過項目還培養了一批本土技術人才;中石化與道達爾、卡塔爾能源等企業合作,共同打造清潔能源鏈,其石化易貿平臺成為國內最大的大宗化工品電商,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供應鏈服務。

  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全球供應鏈協同的重要紐帶。數據顯示,中國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這些項目既緩解了當地能源短缺,又推動了全球能源轉型。

  在7月16日舉行的鏈博會清潔能源鏈主題論壇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於健龍提出,綠色低碳已成時代潮流,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市場和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正發揮關鍵作用。

  與會專家達成共識,中國清潔能源供應鏈的發展,已從「規模擴張」轉向「質效提升」,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協同」。未來,清潔能源供應仍將在三個方向上持續發力——強化氫能儲運、長時儲能等關鍵技術攻關,完善「風光氫儲」一體化標準體系;深化產業鏈協同,通過碳市場、綠電交易等機制,激發上下游企業綠色轉型動力;擴大高水平開放,推動綠氫認證、跨境輸電等國際規則對接,讓中國供應鏈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穩定器」和「加速器」。

  為期5天的鏈博會轉瞬即逝,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記:中國清潔能源供應鏈的故事,是技術創新的突破,是產業協同的合力,更是開放共贏的篇章。這條綠色鏈條上,每個環節的升級都為全球能源轉型注入動能,每段合作的紐帶都在編織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網絡——這既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更彰顯着中國在推動構建清潔美麗世界的責任擔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