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血製品邁入超級資本時代

2025-07-22 12:16

一部血液製品產業發展史,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超級資本的商業運作史。

因為行業原料是從人的血液中提取出來,所以行業長期受到政策嚴控。其下游是生物醫藥產品,用於搶救生命、防治疾病和維持生命體徵,且難覓替代品。整體上看,血液製品是個門檻極高的生意。

這樣一個「錢景」無限的行業,卻在此前成了諸多資本大佬折戟的戰場。在無休止的「血戰」中,內蒙首富杜江濤、湖南醫藥大亨劉令安一擲千金,豪賭押注;而投資大佬鄭躍文、地產黑馬郭英成、山西煤炭老闆史珉志、PE界翹楚蔡達建的努力也都以失敗告終。

民營豪強、地方國資、大型央企們紛紛下場激戰。從科瑞天誠、深圳高特佳到深圳光明區國資、浙民投、陝煤勝幫系,再到如今的海爾、華潤、國藥,血液製品已經進入了超級資本主導的時代。

上游國家嚴控單採血漿站,下游生產牌照稀缺。目前國內正常經營的行業企業僅有20余家。近兩年來,海爾、華潤、國藥等大資本繼續大規模佈局,強化自身優勢,血液製品行業幾乎有被央國企「買光」之勢。

行業不內卷,高准入。血液製品領域內的從業者越來越少,供給形勢依舊嚴峻。對於投資者來説,這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稀缺賽道。

但另一方面,隨着國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社會保障的增強,血漿獲取難度和成本都將增加。這是所有行業玩家都無法避免的現實。

大整合

「不是在規劃重組,就是在更換實控人的路上」。

血液製品為派林生物鍍上一層金色的光環,但也招致各路資本覬覦,造就了命運多舛的一生。

自新世紀以來,這家公司5次更名,5次變更實控人,眼下即將再次更換門庭。根據6月9日的公告,派林生物原實控人勝幫英豪擬將21.03%的股份轉讓給中國生物。若完成后,控股股東將由陝西國資委變為中國醫藥集團,從地方國資下屬企業搖身一變進入央企序列。

派林生物的重組計劃,是血液製品行業加速整合的一個縮影。尤其在國藥和華潤兩大央企親自下場后,國資在這輪重組中開始了主導性的作用。

國藥集團對血液製品的佈局始於2017年。彼時,國藥旗下中國生物將天壇生物的疫苗業務剝離,同時把分散於成都蓉生、上海所、武漢所、蘭州所的血液製品資產注入天壇生物。

2023年,央企整合國內血液製品資產明顯加快。當年6月,衞光生物控股股東深圳光明區國資局與中國生物達成合作,擬按49:51股權佔比設立合資公司。該合資公司后續將成為衞光生物新晉控股股東,國藥系將最終控制衞光生物42.5%的股份。

后一年,天壇生物又以13億元從CSL亞太手中收購其全資子公司中原瑞德。此次若成功收編派林生物,國藥集團將打造起一支血液製品行業的航母艦隊。

但未來坐擁天壇生物+衞光生物+派林生物3家主營業務基本一致的上市公司,同業競爭問題,將是國藥繞不過的坎。衞光生物的控制權轉讓交易,截至目前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另一家央企華潤,則以華潤醫藥為排頭兵,在2021年以48億元從風波不斷的高特佳手中拿下了博雅生物的控制權,首次進軍血製品行業。

2024年,華潤又借道博雅生物斥資18.2億收購綠十字(中國),新增1張生產牌照和多個產品品種,繼續擴充產品線與區域佈局。

近兩年來,以國藥和華潤為首的央企資本開始加速整合醫藥產業。華潤先后收編天士力,增資浙江震元醫藥等,國藥集團欲控制派林生物、控股山東藥玻等。

除了行業稟賦、產業政策影響,央企親自下場,表露的是國家頂層設計意志在生物醫藥行業的體現。

不同於其他生物產業,血液製品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由於供應不足,部分產品嚴重依賴進口,2024年進口人血白蛋白佔比高達69%。

世衞組織指出,每一個主權國家的血液和血液製品應自給自足。血液製品人均使用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目前,我國白蛋白人均使用量不足美加日的1/5, 免疫球蛋白不足1/4,凝血因子不足 1/50。

可以預想,在如此重要的"戰略安全"產業中,國資主導地的位還將繼續強化。血液製品產業的大整合還將深化下去。

大資本

供需端,高門檻、高准入、高需求。我國對血液製品實行總量控制,考慮到傳染病風險,自2001年5月起,就不再批准新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目前國內正常經營的企業不足30家,企業擴張、資本跨界,都只能通過併購整合。

替代端,我國嚴控血液製品進口。1985年就開始禁止除人血白蛋白以外的血液製品進口,2002年起禁止從瘋牛病疫區進口人血白蛋白。為滿足殊病情用藥需求,2007年11月纔開始允許進口重組類人凝血因子。

政策端,由於原料稀缺,血製品幾乎無法複製仿製藥「以量換價」的邏輯。其幾乎不參加集採,在一些地方的集採中也會受到「特殊待遇」,被單獨列出,無需競價,規則温和。

多項因素加持之下,血液製品儼然是一個「躺賺」行業,為爭奪一塊稀缺的「金貴」牌照,近二十年來,各路資本相互攻伐,爾虞我詐成王敗寇的故事一直都有。

這其中最知名也是影響力最大的,要屬科瑞天誠鄭躍文操盤上海萊士案例。2004年,科瑞系斥資1.3億元獲得上海萊士50%的股份,十年后,鄭躍文啟動他的資本魔法。

2014年開始,科瑞天誠通過兩次「過橋收購」,併購了邦和藥業、同路生物,一舉從行業第四躍升爲國內最大的血液製品企業。

當年的科瑞系將「PE+上市公司」演繹到極致,連番併購之后,上海萊士業績膨脹,淨利潤則從2013年的1.44億元暴漲到2016年的16億關口,市值最高達到1321億。

科瑞系大量的資金來源,其實是上海萊士的股份質押。這場資本繁花,最終因2018年炒股虧近20億而灰飛煙滅,此后大股東一度拋出了收購基立福GDS的方案。而在2020年基立福入股上海萊士之際,其曾承諾36個月內不謀求上海萊士的控制權,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上海萊士處於無控股股東、無實控人的狀態。

直到2023年,海爾集團以125億元從基立福手中收購上海萊士20%的股份,同時接手后者6.58%的表決權,成為公司新一屆「話事人」。

加入「海爾系」后,上海萊士於今年又投出42億元,收購了湖南唯一一家GMP認證的血製品生產企業南岳生物,而后者曾屬於醫藥大佬漢森製藥實控人劉令安。

上海萊士走入大資本體內,派林生物、博雅生物等也不例外。派林生物歷史上多次更名易主,山西煤老闆史珉志家族執掌時期,因經營不善,引發野蠻人佳兆業與浙民投的覬覦,三方劍拔弩張,一度和解后又翻臉,經過一番角逐,浙民投最終入主。

然而,僅僅5年后,浙民投又將21%的股權及2.02%的表決權轉讓給陝煤勝幫英豪。眼下,國藥集團又對派林生物控制權發起進攻。

博雅生物也曾是「PE+上市公司」模式的典範,深圳高特佳因此聲名鵲起。然而,后期因宮鬥、董事長蔡達建醜聞等負面消息影響,博雅生物也遭受牽連。2021年,華潤醫藥終於如願收購博雅生物,這家老牌血液製品公司也迎來全新的階段。

目前A股市場擁有7家血液製品公司,除了安康旗下的華蘭生物和內蒙首富杜江濤的博暉創新外,都由央國企控制。隨着華潤和國藥加入戰局,存量企業有被兩家企業買光的勢頭。

目前的行業競逐,已經不是新錢與老錢的對決,而是大資本吃掉小資本。絕大多數玩家都無法穿越血製品相對特殊的行業周期。

大時代

「誰有了血漿,誰就是這個行業的老大。」

由於血液製品原料的特殊性,先天屬性決定了行業里「血漿規模稱王」的規律。

2024年,國內採漿量規模前七名依次為天壇生物、上海萊士、華蘭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衞光生物和博暉創新。如果國藥系最終完成交易,旗下三家企業合計採漿量超4000噸,佔全國總量的近40%,一家獨大的局面將由此產生。

全球來看,行業格局愈發集中也是必然。經過長期的併購重組,目前國外血液製品企業僅剩不到20家(不含中國),美國5家,歐洲8家。杰特貝林(CSL)、基立福、武田、奧克特琺瑪4家巨頭就瓜分了75%的市場。

CSL擁有全球最大的血漿收集網絡,在2022年末,全球漿站數量達349家,美國322家。

不過,CSL之所以能跨越109年曆史成為世界血製品之王,關鍵因素並非單純追求規模,而在於多元技術研發。

華蘭生物董事長安康曾對筆者表示:「行業老大應該以多種指標來衡量,而不單是靠血漿量,沒有創新品種,只提高血漿量,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CSL依託血液製品,拓展疫苗業務,后又佈局單克隆抗體,成為血液製品和疫苗雙跨的優質公司。7月18日,CSL的創新葯物FXIIa抑制劑單克隆抗體就在國內獲批上市,用於預防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發作。

血液製品主要包括三大類: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人類已知的蛋白質有200余種,CSL和武田能提取超20種,而國內最多的是天壇生,能生產14種。距離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不小的距離。

此外,採漿效率、單噸收入等都是更為重要的指標。華蘭生物單站採漿量能達到47噸,採漿效率較高,博雅生物有着最高的單噸收入。單噸收入的不同與企業產品結構有關,這些效率指標的優化,也有助於企業效益的提升。

不過在我國,血站≠單採血漿站,獻血≠採漿。我國明令禁止採集血液或者將所採集的原料血漿用於臨牀。

因此有觀點認為,隨着社會保障的強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血漿站成本將大幅提升,原料也將趨於短缺,這可能會進一步淘汰行業內的小資本。

放眼全球,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纔是全球最大「血庫」,其以全球4%的人口,貢獻了全球70%的血漿。CSL九成的血漿來自美國,武田以美國為主要基地,基立福、奧克特琺瑪的漿站則主要集中在西班牙、德國、奧地利及美國。

可見,血漿來源的容易、多寡與經濟發展程度並不是機械的正比或反比關係,而是需要考慮到一國之內的貧富差距問題,包括移民、難民等等複雜的因素。

全球4巨頭目前主要依賴國際市場,產品走出去已成為國際血液製品的標誌。目前還有95個國家的所有血液製品均為進口,另有15個國家還沒有使用血液製品。因此出海還是一片巨大的藍海。

我國血液製品仍存巨大缺口,產品尚無法滿足內部需求,因此出口動力長期不足。另外,每個國家政策差異巨大,在海外設立採漿站既要滿足當地要求,也要預防艾滋病等傳染病的風險,難度極大。

國內血製品企業出海,目前還僅只是理論上的願景,如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仍需要企業尋求最優策略。

寫在最后

「美國將窮人的血液轉化為富人的藥品,這是醫療資本主義最赤裸的寫照。」

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曾如此尖鋭地指出。

血液製品無疑是一項非常特殊的暴利產業,在美國,一袋成本約150美元的血漿,加工成凝血因子或免疫球蛋白后,售價可飆升到5萬美元。其產品的社會需求之清晰、明確可見一斑。

這是一個如此特殊的行業,甚至會直接關係到很多最底層人的生計、健康問題,如果沒有極為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最終一定會爆發出嚴重的社會事件。從這個角度看,血液製品走入「國家大資本」時代,確實是一種必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巨潮WAVE」,作者:謝澤鋒,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