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2 10:50
■ 中國工業報 王珊珊 耿鵬飛
7月15日,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訪華期間透露,美國政府已經批准了英偉達的出口許可,將恢復H20在中國的銷售。
在全球AI算力競賽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這一政策調整並非偶然,而是國產芯片崛起與國際技術博弈的結果。H20解禁的背后既折射出美國對華芯片政策的悄悄轉向,但也為中國芯片產業帶來挑戰。
國產芯片崛起倒逼政策調整
此前受美國芯片禁令影響,英偉達高端芯片退出中國市場,國產AI芯片迎來戰略窗口期。
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4年,國產AI芯片在數據中心的份額從12%躍升至25%。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向中國工業報分析,其中華為昇騰910B、寒武紀思元系列等產品訂單激增。華為昇騰910B表現尤為突出:不僅在推理算力領域實現自給自足,其CANN生態通過「指令翻譯+動態調度」技術,已能兼容80%的CUDA API,支持85%的CUDA算子自動轉換(性能損耗約15%-20%),在部分場景中具備了與國際產品競爭的實力。正是這種「支稜」起來的國產替代能力,讓美國不得不重新評估對華芯片政策。
而此次解禁的H20芯片,主要用於推理場景,且被業內認為是「清庫存」操作。其后續計劃推出的B30芯片,雖支持多GPU擴展,但性能侷限明顯,難以滿足大模型核心需求——這意味着英偉達的策略並非技術讓利,而是試圖以「低性能+強生態」組合維持市場地位。
中關村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亦同樣向中國工業報分析,美國對中國芯片的策略邏輯清晰:「對於我們需要的高端產品,他們會壓制;而當我們快要拿下、有較好機會時,就放開進行市場傾銷」。國產芯片的崛起,正是迫使美國重新評估對華政策的核心原因。
試圖削弱國產替代動力
從本質來看,美國的政策調整始終圍繞「維護技術霸權」展開。正如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在接受中國工業報採訪時表示,美國既擔憂中國藉助高性能芯片加速AI突破、削弱其全球科技主導權,又試圖通過「有限解禁」延緩中國算力建設進程,同時鞏固自身在半導體產業鏈的控制權。
2025年4月,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英偉達向中國銷售H20芯片。該芯片本是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產品,性能僅為旗艦產品H100的15%-30%,佔英偉達中國區收入的80%,而禁令導致其損失55億美元,股價暴跌6%。時隔3個月,美國商務部批准恢復銷售。黃仁勛稱這是「非常好的消息」,強調「中國市場至關重要」,並同步宣佈推出面向工業數字孿生的RTX Pro顯卡。
項立剛進一步補充:「美國的芯片戰略很難看清,一會禁,一會解禁,政策多變,但大方向不變」。這種多變性背后,是精準的利益算計:利用H20的生態優勢(兼容CUDA體系)和價格便利,衝擊國產芯片的市場拓展節奏。通信分析師馬繼華向中國工業報説道,這是典型的「中國能生產什麼,美國就放開什麼」的策略,試圖以成熟生態和使用慣性削弱國產替代的動力。
英偉達的核心目標並非銷售芯片,而是通過H20及后續B30,延續對中國AI產業的「上游鎖喉權」。深圳東風環境有限公司副總裁胡雙告訴中國工業報,英偉達是在以「打折賣GPU」換取對大模型訓練框架、推理庫的生態掌控,讓中國AI難以擺脫其技術閉環。
胡雙分析道,H20雖為庫存釋放,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B30:基於最新Blackwell架構,支持多GPU擴展,看似性能縮水,卻足夠滿足中國中腰部模型訓練+推理場景,其生態兼容性和成本優勢,或許比性能更具誘惑力。「用一個殘酷的類比來説:B30不是技術領先,但它足夠廉價、足夠‘合規’,足夠好用到不想再用國產。」
短期緩衝與長期考驗並存
H20解禁對國內的影響呈現明顯的「短長分化」特徵。
短期內,H20入華確實能填補部分推理算力缺口。高政揚認為,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AI大模型企業的「缺芯」壓力,助力國內算力規模擴大。對於依賴高性能芯片的中腰部企業而言,H20供應可暫時緩解其技術迭代困境。「芯片禁令的實施加劇了國內芯片供應鏈不確定性,短期內對AI產業鏈形成直接衝擊。高性能芯片供應短缺,不僅制約了大模型訓練與推理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企業在算力密集型領域技術迭代節奏。」高政揚表示。
項立剛提醒,H20實際市場吸引力可能有限:「像騰訊、字節跳動這樣的企業,能通過各種渠道買到比H20更新的芯片,為什麼要花高價買性能更差的H20?」而對於其他企業,H20存在「供貨不穩定、安全性不夠高」的問題,若用於推理場景,反而可能轉向國產芯片。
與此同時,競爭壓力也隨之而來。國產芯片剛剛建立的市場慣性(如2024年25%的份額)可能受到衝擊,尤其在生態適配尚未完全成熟領域,H20的「即插即用」優勢可能分流部分訂單。
從長遠看,解禁反而可能成為國產芯片產業升級「催化劑」。禁令倒逼下,國產芯片已實現從「可用」到「可採」的突破,但與國際領先水平仍有差距。H20將迫使國內企業更聚焦核心技術突破,而非滿足於短期替代。
更值得警惕的是,生態依賴風險。華為昇騰雖通過CANN生態兼容80%的CUDA API,但性能損耗仍達15%-20%,説明國產生態仍需強化。若企業因短期便利過度依賴H20或后續B30,可能錯失構建自主生態的關鍵窗口期——B30雖支持多GPU擴展,卻因缺乏HBM(High Bandwidth Memory,高帶寬內存)、性能受限,難以滿足大模型核心需求,本質是「合規陷阱」。
值得一提的是,7月17日晚間,寒武紀發佈公告,宣佈調整2025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方案,擬募資近40億元用於面向大模型的芯片與軟件平臺項目。這一動作印證了國內企業在覈心技術突破上的決心。
以生態建設破解「卡脖子」困局
面對H20解禁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國產芯片的破局關鍵在於「短期借勢、長期自主」,核心聚焦三大方向:
其一,在「喘息期」內加大研發投入,攻克高端製程、先進封裝等「卡脖子」環節,縮小與國際領先水平的性能差距。華為昇騰910B在推理算力上的自給自足已證明,技術突破是爭取市場的基礎。高政揚提醒,對中國而言,應警惕禁令的反覆。同時,高端芯片供給絕不能寄望於外部限制的放松。在此次禁令解除帶來的「喘息期」內,更應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着力構建更為完善的芯片產業鏈,集中攻克「卡脖子」環節,加速推進國產高端芯片的自主化替代進程。
其二,生態是國產芯片「最大短板」,也是破局關鍵。項立剛認為,生態構建是必然趨勢:「CUDA只是做得早,並非技術特殊,英偉達能做,中國企業也能做。」需加速完善類似CANN的底層架構,提升對CUDA的兼容效率(降低性能損耗),同時推動MindSpore等國產框架與芯片深度協同,形成「芯片-框架-應用」的自主閉環。胡雙則提醒,要避免被「降規版英偉達」再次以「合規+性價比」碾壓。
其三,政府需通過持續研發補貼、應用場景開放等政策,為國產芯片提供「試錯空間」;企業則應擺脫對外部供應的幻想,正如馬繼華所言,「只要能生產出好芯片,市場從不缺需求」——而「好芯片」的定義,不僅是性能達標,更需具備生態獨立性。
正如以上專家所共同表達的心聲,H20解禁是全球科技競爭的一個縮影:美國試圖以「有限放開」維持霸權,中國則需在開放與自主間找到平衡。國產芯片的崛起已讓美國不得不調整策略,但這場較量的終局,仍取決於生態建設與技術突破的深度。
胡雙對國產芯片信心滿滿,H20的背后是一場新型全球AI產業博弈。國產芯片的未來,不該只問「能不能替代」,更要敢問「是否能建立另一套AI價值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