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螞蟻京東閃電入局穩定幣:為何巨頭總能快人三步?

2025-07-22 10:51

  文章來源:Odaily星球日報

  一、從 Tether 到螞蟻京東,穩定幣為何成巨頭必爭之地?

  2014 年,Tether 發行全球首個穩定幣 USDT,彼時加密貨幣仍是小眾實驗。十一年后的 2025 年 6 月,京東與螞蟻集團相繼宣佈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引發市場震動。這絕非心血來潮——穩定幣已成為 RWA(Real World Assets,現實資產代幣化)領域的核心基礎設施,尤其在跨境貿易、資產流動性和企業級支付場景中,其價值正被市場重新定義。

  對 B 端企業而言,穩定幣的三大剛需已浮出水面:

  跨境支付降本增效:傳統 SWIFT 跨境結算需 2-3 天,而基於區塊鏈的穩定幣可實現秒級到賬,手續費降低 70% 以上;

  資產流動性升級:企業鏈上資金可實時拆解、組合,解決賬期錯配問題;

  合規化數字資產管理:錨定法幣的穩定幣成為企業進入Web3世界的「合規護照」。

  二、巨頭卡位戰:政策敏感度決定商業先機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當衆多 B 端企業尚未察覺穩定幣的商業潛力時,以螞蟻集團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已根據政策演進提前佈局。從香港《穩定幣監管框架》的發展脈絡來看,螞蟻的動作與政策時間節點形成呼應:

  • 2023 年:香港發佈全球首個《穩定幣監管框架》,螞蟻隨即啓動技術儲備;

  • 2025 年 4 月:螞蟻數科簽約香港政府,海外總部落地;

  • 2025 年 5 月:與匯豐銀行合作完成代幣化存款實時調撥,驗證鏈上結算能力;

  • 2025 年 6 月 6 日:香港《穩定幣條例》公告 8 月 1 日生效,螞蟻 6 月 12 日宣佈首批申牌。

  這種 「政策 - 技術 - 生態」 的閉環,展現了穩定幣作為巨頭全球化金融服務戰略支點的邏輯。以螞蟻國際為例,其 Alipay+(跨境支付)、萬里匯(中小企業跨境金融)、安通(商户收單)三大業務與穩定幣天然契合。2024 年螞蟻國際超 1 萬億美元資金流中, 3000 億已通過區塊鏈處理——若半數遷移至自有穩定幣體系,將激活 1500 億美元級內生交易量,相當於再造一個跨境支付巨頭。

  三、技術護城河:如何支撐萬億級企業級應用

  穩定幣只是 RWA 的冰山一角。我們深入拆解螞蟻的技術架構會發現,這些投入對尋求合規發展的企業具有重要啟示:

  • 高性能交易引擎:專為 RWA 設計的 Layer 2 區塊鏈 Jovay,支持 10 萬 TPS 和 100 毫秒響應,比以太坊快千倍;

  • 開發者生態利器:開源虛擬機 DTVM 兼容以太坊,集成 AI 框架 SmartCogent,降低企業開發門檻;

  • 資產上鍊基礎設施:「兩鏈一橋」(AntChain 資產鏈+跨鏈橋+Jovay)打通新能源等萬億實體資產代幣化路徑。

  區塊鏈技術的進步標誌着 RWA 進入「毫秒級可信交易」時代——企業可在鏈上完成大宗能源交易、供應鏈金融等複雜操作,而穩定幣將成為這些場景的「血液」。

  四、中小企業破局:RWA 賽道仍存黃金機遇

  當螞蟻、京東、亞馬遜等巨頭搶佔高地,中小企業是否毫無機會?絕非如此!RWA 的核心價值在於多元化資產類型和場景

  碎片化:

  • 新能源、供應鏈票據、不動產等細分賽道仍處藍海;

  • 區域性貿易、垂直行業結算等場景需定製化穩定幣方案。

  然而,中小企業需跨越三大門檻:

  • 牌照合規:香港等地牌照申請需 6-8 個月,涉及法律架構、儲備金審計;

  • 技術架構:鏈上發行、託管、跨鏈對接等開發成本超百萬美元級;

  • 生態擴充:流動性池搭建、商户接入等資源整合難題。

  專業機構正成為破局關鍵推手,可為中小企業提供全周期支持: 從香港 MAS 到新加坡 MAS 的牌照合規路徑設計,到基於 DTVM 等開源工具的輕量化開發框架;從對接銀行等託管方的代幣化服務,到跨境電商場景的精準生態導流,形成覆蓋牌照、技術、資金、市場的閉環解決方案。

  五、穩定幣是 B 端金融的「數字基建革命」

  從巨頭重兵佈局到中小企業場景滲透,穩定幣正從「加密貨幣工具」升級為企業級金融操作系統。隨着香港《穩定幣條例》 8 月生效,中國企業將迎來新一輪「持牌競技」。對中小企業而言,通過系統性的知識賦能與資源對接實現「合規+技術+生態」三位一體,完全有機會在跨境貿易、垂直行業鏈金融等場景中分得紅利——畢竟,數字經濟的未來,從不是巨頭的獨角戲。

責任編輯:朱赫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