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1 22:51
(來源:中國寧波網)
轉自:中國寧波網
7月21日,A股高開高走,放量上漲,滬指、創業板指雙雙創年內新高,全市場超4000只個股上漲,129只個股漲停。
不過,銀行板塊卻熄火,不僅板塊指數跌了0.77%,個股也多數下跌。
杭州90后投資者童小姐告訴記者,她持有的廈門銀行今天就大跌3.54%,「之前一直想補倉銀行股,但跟蹤了一陣子都沒見調整,這次終於調整了,走勢也沒跌破均線,尾盤果斷加倉。」
實際上,在7月中旬銀行指數創下新高之后,銀行板塊已連續調整,銀行指數連續兩周小幅收跌。
近期,有個別上市銀行的前十大股東逢高減持。這是不是銀行板塊下挫的導火索?接下去,銀行板塊還能上車嗎?
業內人士認為,市場沒有必要誇大股東減持對銀行股走勢的影響。不排除調整之后繼續上漲。
有銀行股東「逢高減持」
專家認為少量減持影響不大
不斷創出新高的銀行板塊,近期突然傳來個別銀行股遭股東減持的消息。
7月16日,杭州銀行公告稱,中國人壽擬在公告披露之日起三個交易日后的三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其所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50,789,430股(含本數),即不超過公司普通股總股本的0.70%。根據公告,中國人壽擬減持的原因為「資產配置的需要」。
7月13日,齊魯銀行也公告稱,重慶華宇(第七大股東)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擬在本公告披露之日起三個交易日后的兩個月內,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60,438,142股,即減持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10%。
與此同時,一路高歌猛進的銀行指數,連續兩周K線小幅收跌,多家銀行股價也連續調整。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接受潮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銀行股東減持的原因需視具體情況分析。一般而言,銀行股東減持可能出自三方面考量,一是股東出於自身資產配置需求,需要進行其他投資安排;二是由於部分銀行股價近兩年增長較快,創下近兩年新高,股東「逢高減持」;三是部分股東可能對於所投資的銀行未來發展信心不足。
記者注意到,銀行大股東增持也同時出現。僅6月至今,便有浦發銀行、成都銀行、江蘇銀行、華夏銀行等銀行大股東或高管增持。
就在今年6月,新華保險斥資43億元以協議轉讓方式受讓澳洲聯邦銀行所持的杭州銀行3.3億股股份,持股比例為5.09%,成為該行第四大股東。此外,今年以來,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瑞眾人壽、大家人壽等多家險企均已增持銀行股。
「減持少量的股權對於銀行股的影響不大。目前,多數銀行股價正處於上升通道,分紅比例較高且較穩定,這也會吸引一些優質的機構投資者增持銀行股。整體看來,少量減持對於銀行股本身尤其是銀行日常經營管理的影響並不大。當然,如果是大股東大幅度減持,會對銀行股帶來一定衝擊。」董希淼分析道。
有銀行股今年漲幅已近40%
接下去還能上車嗎?
今年以來,銀行板塊表現亮眼。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1日收盤,A股銀行板塊累計漲幅為14.5%,廈門銀行、浦發銀行、青島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A股上市銀行今年以來股價漲超30%。廈門銀行更是以38.67%的漲幅暫居A股銀行板塊第一。上文的童小姐,今年已經在該股上面浮盈2萬多元,不過,她告訴記者,如果接下去跌破均線,她會毫不猶豫地先清倉離場。
那麼該如何看待近期銀行板塊的調整?是不是倒車接人的機會?
財經評論員皮海洲認為:市場也沒有必要誇大股東減持對銀行股走勢的影響。畢竟股東對銀行股的減持只是股東的個體行為,尤其是兩家銀行的股東都是財務投資者或戰略投資者,既不能代表控股股東的看法,也不能代表市場主力對行情的看法。所以儘管股東的減持行為會對銀行股的短期走勢構成影響,但並不能改變銀行股中長期的走勢。在國家隊要拿五大行股票來穩定市場走勢的情況下,不排除銀行股在后市還有繼續走高的可能。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期銀行板塊的調整主要是之前上攻太厲害,很多銀行股今年漲了百分之二三十,甚至不斷創出新高,所以上漲幅度比較大之后出現獲利回吐也是在情理之中,再加上近期其他板塊逐步跟上,也獲得了較強的賺錢效應,分流了一部分資金去配置別的板塊。我認為銀行股調整之后可能還會反彈。」
「在當前低利率和資產荒的背景下,銀行板塊在盈利能力與高股息魅力還是很明顯的,短期波動期過后,預計銀行板塊仍將延續總體上行格局。但是,調整幅度和時間大家需要留意,另外,接下去可能銀行板塊內部的個股分化會加大,大家如果投資銀行板塊,還是要注意風險,特別是要精選資產質量優秀、業務優勢明顯的銀行。」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一位投資總監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