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又一知名嬰童品牌突然停運

2025-07-21 19:28

7月18日,華熙生物官方微博突然發佈公告,宣佈旗下兒童護膚品牌"潤熙禾"的另一大股東——樂華娛樂旗下天津壹華管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天津壹華,已於7月10日完成股權退出。這一紙公告,正式宣告了這場曾備受矚目的"護膚+娛樂"跨界合作走向終結。

值得注意的是,潤熙禾品牌公眾號微博、小紅書等社交賬號均已停更近一年這個含着"金湯匙"出生的兒童護膚品牌,從合資運營到停擺僅用了短短兩年時間,不禁讓人唏噓。

從「高調合資」到「低調拆夥」

2023年1月,在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與樂華娛樂董事長杜華的推動下,雙方各出資1000萬元成立北京潤熙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壹華與北京華熙海御各持股50%),正式開啟這場"護膚+娛樂"的跨界合作。

這一合作的緣起頗具温情色彩——基於對各自女兒護膚需求的洞察,兩位創始人希望結合華熙生物在生物活性原料研發方面的技術優勢,與樂華娛樂在IP運營及明星資源整合方面的獨特能力,共同打造一個兒童護膚品牌。

然而,這場被寄予厚望的合作卻在短短2年后宣告終結。

2025年7月18日,華熙生物發佈的官方公告揭開了合作終止的序幕。公告直言不諱地指出:"潤熙禾過去的運營未能體現兩位創始人的初衷,原有的合作模式無法真正發揮出兩個行業頭部公司應有的合力"這一評價直指合作本質——儘管擁有頂級資源加持,但品牌發展始終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樂華娛樂隨后在微博轉發了華熙生物的聲明,並以"友好協商"形容此次退出過程。值得玩味的是,樂華娛樂特別強調"未來將更聚焦主業發展",這一表態似乎暗示着此次退出並非單純的戰略收縮,而是樂華娛樂在多元化嘗試后的一次重要轉向。

據知情人士透露,樂華娛樂在2023年赴港上市后,一直面臨資本市場對其增長故事的質疑,美粧賽道曾被寄予厚望,但最終未能成為其第二增長曲線。

從股權變更的具體操作來看,天津壹華於2025年7月10日完成股權轉讓,正式退出潤熙禾股東行列。交易完成后,華熙生物全資子公司北京華熙海御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50%升至100%,實現對潤熙禾的全資控股。表面上看,這似乎是華熙生物對品牌的"回收",但現實卻更為殘酷——品牌運營並未因全資控股而好轉,反而加速滑向停擺。

隨着天津壹華的退出,這場持續兩年的"護膚+娛樂"實驗正式畫上句號。但對於華熙生物而言,如何收拾潤熙禾留下的殘局,如何在兒童護膚賽道重新佈局,仍是一個待解的難題。而對於樂華娛樂來説,退出合資公司或許能使其更專注於主業發展,但如何講述新的增長故事,仍是其必須面對的長期挑戰。

社交賬號停更,線上店鋪均「下線」

公開資料顯示,潤熙禾品牌創立於2019年,彼時華熙生物憑藉在玻尿酸等生物活性原料領域的核心技術積累,瞄準母嬰護理市場的消費升級需求,推出這一子品牌。

品牌早期產品線覆蓋母嬰雙場景:媽媽系列推出面部精華、頭皮精華等產品,寶寶系列涵蓋面霜、護臀霜、撫觸精華等品類。其核心配方創新性地將益生VB族成分與專利玻尿酸、依克多因等生物活性物質結合,以「科學育兒」概念切入市場,試圖在母嬰護膚賽道建立技術壁壘。

2023年1月,華熙生物與樂華娛樂達成戰略合作,品牌進入合資運營階段。同年9月,潤熙禾完成品牌煥新,定位從泛母嬰人羣轉向精準聚焦「3歲+兒童護理」,主打「兒童第二層肌膚屏障」概念,依託華熙生物的玻尿酸技術(如HyPro-HA™配方)與樂華娛樂的明星IP資源,試圖打開市場突破口。

然而,合資模式未能解決根本問題。樂華娛樂雖擁有龐大的明星流量池,但其核心能力集中於娛樂營銷,在母嬰品類運營、專業渠道建設上經驗不足。華熙生物雖具備技術研發優勢,但在母嬰市場的品牌教育、渠道深耕方面仍需時間積累,雙方能力錯位導致協同效應不足。

從市場數據看,潤熙禾的發展明顯落后於華熙生物旗下四大核心品牌(潤百顏、誇迪、米蓓爾、肌活)。此前有數據顯示,其天貓旗艦店銷量長期低迷,產品評價數量稀少;京東平臺官方店鋪商品展示不全,用户互動冷清。

C2CC傳媒X新粧調查發現,潤熙禾品牌小紅書、公眾號微博賬號更新分別停滯於2024年12月、11月和10月,其中置頂微博仍為杜華代言宣傳視頻;微信小程序店鋪商品櫥窗清空,無任何產品在售;天貓、京東抖音等主流興趣電商平臺已搜索不到品牌官方旗艦店,僅少數第三方店鋪仍有產品銷售。

此外,華熙生物官網雖保留品牌入口,但產品介紹頁面更新停滯於2023年煥新時期,最新動態缺失,側面印證其戰略地位的邊緣化。

500億規模,國貨美粧如何抓住機會?

潤熙禾折戟背后,折射出兒童護膚賽道正從粗放增長轉向專業深耕的激烈變革市場容錯空間急劇收窄,資源與耐力成為品牌生存的關鍵籌碼而硬幣的另一面,這個賽道依然湧動着巨大潛力

有數據顯示,Newpage一頁2024年稅后營收3.86 億,今年預計穩過10億+;貝德美 GMV破億單品銷售額破 2.5 億......這些品牌的爆發式增長,正印證着細分賽道仍存無限機遇。

回溯市場早期,耳熟能詳的青蛙王子、郁美淨、松達、小浣熊兒童護膚產品多以"基礎保濕"面霜為主,功能單一,難以滿足多元化需求。隨着市場升級,Newpage一頁、紅色小象、貝德美、海龜爸爸、戴可思己出等嬰童護膚品牌無一不是看到市場空白的機會迅速崛起

Newpage一頁創始人劉明洞察到,嬰童護膚行業雖然增長迅速但格局分散,藴含巨大發展潛力;貝德美創始人呂澤桐通過母嬰零售代理經歷發現,新一代父母對產品品質和細分功能的需求日益增長。

這些發現引導新品牌走上了差異化發展道路——專注細分市場,解決特定人羣的精準需求。Newpage一頁聚焦6歲以下嬰童的抗敏感問題,深耕功效護膚領域;海龜爸爸瞄準兒童防曬市場空白,推出首款專為兒童設計的防曬產品。

這種精準定位策略助力它們在過去被強生嬰兒、Aveeno艾維諾等國際品牌環伺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根據蟬媽媽數據,2025年上半年,袋鼠媽媽、海龜爸爸、潤本、貝德美、一頁拿下抖音嬰童護膚TOP5,GMV均超1億。戴可思、英氏、悦哺、薇諾娜寶貝擠前10,TOP10品牌中,國貨拿下9個席位。TOP20榜單品牌中,國貨佔據17席

其中,同樣成立於2019年的海龜爸爸定位專業少兒功效護膚品牌,在短短5年時間內,躋身兒童防曬銷量躋身「亞洲第一」;品牌整體累計人羣資產高達1億+

當前,國貨嬰童護膚品牌正逐步打破國際品牌壟斷格局,在部分細分領域已佔據主導地位,行業話語權顯著提升。這一突破為國貨品牌的集體崛起注入了強勁信心。

據歐睿諮詢權威預測,到2026年,我國嬰童護理市場規模將逼近500億元大關,其中嬰童護膚品類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180億元。市場正經歷從單一的基礎清潔保濕功能,向敏感肌護理、濕疹修復、專業防曬、高效驅蚊等多元化功效細分領域的快速拓展,呈現出精細化、專業化的發展態勢。

當前市場正從"流量驅動"轉向"價值驅動",未來能否誕生下一個"十億級玩家",將取決於品牌能否在細分領域構建足夠深的技術護城河與用户信任壁壘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