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2 08:36
2025年5月24日9時14分,多吉次仁第20次站上世界之巔時,隊友的一句「你創下國內紀錄」,才讓沉浸在登頂喜悦中的他回過神來。展開國旗的那一刻,心頭的激動仍如第一次登頂時那般滾燙。他説,比起「國內紀錄保持者」的頭銜,更在意「每次都能把人平安帶回來」。
作為珠峰北坡的修路者、經驗豐富的高山向導,同時也是西藏拉薩喜馬拉雅登山向導學校的老師,多吉次仁用腳步在珠峰留下的,從不是「征服」的印記,而是一位攀登者對生命的敬畏,對責任最深刻的註解。文/記者 德吉曲珍 圖由多吉次仁提供
修路隊的精準測量:把風險鎖在出發前
每年西藏聖山探險珠峰北坡攀登活動開始前,多吉次仁都會帶領修路隊進行「生死預習」——提前鋪設安全路線。今年5月的任務中,他在海拔7028米的北坳冰壁前駐足,眉頭微蹙,「冰裂縫走向變了,去年的錨點不能用。」他跪在冰面,用冰錐反覆敲擊,通過回聲判斷冰體密度:「冰殼厚度必須達標,這是保障安全的第一道關卡。」
隊員們看着他畫出的標記,間距精確到釐米。「最外側錨點要向外傾斜45度,分散繩索拉力。」他邊示範打結邊解釋,繩結收尾特意留幾釐米余頭,「這是給低温留的收縮空間,太緊勒傷繩索,太松會打滑。」這種苛刻標準,源於他對裝備和風險的極致理解。
這份冷靜沉澱自20多年的攀登生涯。從協作隊員到修路隊隊長兼向導,珠峰於他而言,早已不是挑戰的舞臺,而是需要反覆「精讀」的教科書。20次登頂背后,是20多次與危險周旋。「珠峰從不會預警‘最危險’,考驗總是突然到來。」多吉次仁説。
5月的修路任務藴藏着刻骨銘心的考驗。第一次上山遇流雪,他組織自救並下撤;第二次遇雪崩,積雪沒至胸口,他憑肌肉記憶保持前傾姿勢努力保留呼吸空間,這是他在西藏拉薩喜馬拉雅登山向導學校學到的第一課。兩次險情后,修路隊等天氣穩定再出發,終獲成功。
對他而言,修路是為山友提前「預習」生死,每處錨點、每個繩結,都是對抗未知的保障。
在海拔8300米處:用規矩守護生命
在珠峰,高山向導是他最核心的身份。每年帶領山友衝頂時,他的揹包里永遠裝着急救物資。「體温、血糖過低就要及時下撤,這不是商量,是規矩。」他向記者科普極端環境中的危險信號。
他説,在海拔8300米的「死亡地帶」,風速超過25米/秒必須下撤,血氧低於70%也必須下撤。這些數字背后,是他用經驗築起的安全紅線。
今年5月,多吉次仁在最后衝刺階段與山友排隊等待了兩小時。「南坡和北坡的衝頂路線最終會合,大家都要順着同一條安全繩走,體力不支的人慢下來,自然就堵了。」他解釋,「北坡管理規範,擁堵時間通常比南坡短,但再短也得等。」等待時,他反覆檢查山友的氧氣瓶壓力和防寒裝備,密切關注每個人的狀態。「得讓山友保持運動,哪怕消耗體力也要維持血液循環,靜止會讓體温快速下降。」而他自己,則站在隊伍外側,用身體為隊員擋住側風。
這種對細節的極致守護,源於他對攀登的深刻理解。在漫長的攀登歷程中,他體會到理性與科學的重要性。攀登的意義不僅是站在山頂俯瞰風景,更在於助力每一位山友安全登頂並平安回家。
他表示,即便篤信使命,攀登中的未知危險仍如影隨形。在一次次與高山的對話中,他明白攀登不該只靠激情和夢想,更不能爲了登頂的榮耀而盲目冒險。真正的攀登,需要在科學指引下制定理性方案,對自身有清醒認知。
「我的使命只有一個,就是協助山友安全登頂並下撤到大本營。」這份對規矩的堅守,正是他作為高山向導最厚重的底色。
20次登頂珠峰:在榮光與責任之間
今年攀登季,多吉次仁兩次成功登頂珠峰。第20次站在頂峰時,他甚至忘了看手錶上的時間,直到山友提醒「你創造了國內紀錄」,纔想起從懷里掏出國旗。「無論登頂多少次,展國旗的瞬間都像第一次那樣激動,這是對國家的敬意,也是每個登山者之間的默契。」他鄭重地説道。
然而,成功登頂的喜悦中也藏着他的遺憾:「太着急了,竟然忘了帶學校的校旗。學校給了我機會和生計,如果沒有學校提供的平臺,我無法站上世界之巔。」那是培養他的地方,本想借第20次登頂表達感謝,卻因衝頂時的忙碌而遺忘了。「明年若還有機會,一定補上。」這個約定里,藏着他對職業起點的珍視。
展旗的激動過后,多吉次仁立刻切換到向導模式,檢查山友的裝備,確認氧氣瓶余量;下撤時反覆強調節奏,在海拔8000米處,他要求隊員每走幾步就檢查一次冰爪卡扣。「上山容易下山難,多少人栽在最后1公里。」他的叮囑里,是對風險的警惕。
當被問及刷新國內登頂次數紀錄時,多吉次仁一臉嚴肅:「高山向導的登頂,從來不是‘自我炒作’。我們是在為山友探路、護航。」對他而言,每一次登頂都是工作的一部分,紀錄只是副產品,不值得炫耀。
冰鎬上的分寸:20次珠峰攀登者的專業
攀登季結束后,多吉次仁便回到西藏拉薩喜馬拉雅登山向導學校,成為年輕的向導老師。「上課時,他要求學員掌握好冰川環境的基礎判斷方法,比如通過積雪的硬度和顏色分辨穩定性,依據冰層裂隙的走向預估潛在風險……這些課本外的知識,是他用20多年的腳印換來的。面對越來越多渴望挑戰珠峰的年輕人,多吉次仁的建議很實在:「別盯着紀錄,先學本事。」他常對學生説:「運物資時要觀察修路隊用什麼釘子、怎麼打結,冰壁的角度不同,繩結的打法就不同——這些學問比‘登頂次數’重要百倍。」
他強調,登山不是和別人比,是和自然、和自己比。「珠峰的每一段路都在教你謙卑,風大了就得等,雪厚了就得撤,體力不支了就得認。」在他看來,真正的登山者「懂得敬畏,更懂得放棄」。
如今,多吉次仁仍保持着每年至少一次珠峰攀登的節奏。「只要身體允許,團隊需要,我就會上去。」他説,比起「國內紀錄保持者」的頭銜,更在意「每次都能把人平安帶回來」。
20次登頂的傳奇,在他口中不過是「20次盡責的旅程」。「珠峰會記住每個攀登者的名字,但更會篩選出真正的專業者。」他指着手機里的照片,語氣平靜卻堅定,「我不是在征服它,是在學習如何與它共處。」這或許就是高山向導最珍貴的專業精神,在極致的自然面前,保持理性的謙卑,用專業的微光,照亮每一步向上的路。
責任編輯:唐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