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2 08:36
體檢或看病時,血常規幾乎是必查項目。面對報告單上密密麻麻的指標和「↑(升高)」「↓(降低)」符號,許多人一頭霧水:這些箭頭意味着什麼?哪些需要警惕?本文將帶您解碼血常規中的關鍵指標,揭開「↑↓」背后的健康信號。
血常規:身體的「健康晴雨表」
血常規通過檢測血液中各類細胞的數量和形態,反映身體的免疫、造血、感染、炎症等狀態。報告單通常包含三大類指標:
紅細胞系統(運輸氧氣):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等。
白細胞系統(免疫防禦):白細胞計數(WBC)及分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
血小板系統(止血凝血):血小板計數(PLT)、平均血小板體積(MPV)等。
「↑↓」的含義:箭頭表示指標偏離正常參考範圍(因性別、年齡、檢測方法不同略有差異)。單次異常未必是病,需結合症狀、病史和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紅細胞系統異常:貧血或缺氧的信號
1.血紅蛋白(Hb)↓或紅細胞計數(RBC)↓
可能原因:
貧血:缺鐵性貧血(最常見,因鐵攝入不足或丟失過多)、巨幼細胞性貧血(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慢性疾病:腎病、腫瘤、風濕性疾病導致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
急性失血:外傷、月經過多、消化道出血。
典型表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心慌氣短、注意力不集中。
2.血紅蛋白(Hb)↑或紅細胞計數(RBC)↑
可能原因:
生理性升高:高原居民、新生兒、長期吸菸者(缺氧刺激紅細胞生成)。
病理性升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骨髓增殖性腫瘤)、慢性心肺疾病。
典型表現:皮膚黏膜紅紫、頭痛頭暈、血壓升高。
白細胞系統異常:感染或免疫的「警報器」
白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主力軍」,其總數和分類變化能提示感染類型和嚴重程度。
1.白細胞計數(WBC)↑
常見原因:
細菌感染: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如肺炎、尿路感染、闌尾炎)。
炎症反應: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急性發作。
應激狀態:劇烈運動、手術、燒傷后短暫升高。
2.白細胞計數(WBC)↓
常見原因:
病毒感染:流感、肝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
藥物副作用:化療藥、抗生素(如氯黴素)、抗甲狀腺藥。
血液系統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
典型表現:反覆感染、乏力、易疲勞。
3.淋巴細胞比例↑
常見於:病毒感染(如EB病毒引起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結核病、淋巴細胞白血病。
4.嗜酸性粒細胞比例↑
常見於:過敏(如哮喘、蕁麻疹)、寄生蟲感染(如蛔蟲病)、皮膚病(如濕疹)。
血小板系統異常:出血或血栓的「風向標」
血小板負責止血和血栓形成,其數量異常需警惕出血或血栓風險。
1.血小板計數(PLT)↓
可能原因:
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化療后骨髓抑制。
破壞過多: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藥物(如肝素、磺胺類)誘導。
分佈異常:脾功能亢進(血小板被脾臟「扣留」)。
典型表現:皮膚瘀斑、牙齦出血、月經量多。
2.血小板計數(PLT)↑
可能原因:
反應性升高:感染、缺鐵性貧血、手術后。
原發性升高: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殖性腫瘤,易引發血栓)。
典型表現:頭痛、眩暈、肢體麻木(血栓症狀)。
看懂報告的「黃金法則」:動態監測+綜合判斷
單次異常莫恐慌:劇烈運動、飲食、情緒波動可能短暫影響指標(如白細胞可能升高1~2倍)。關注趨勢比單次值更重要:若血紅蛋白持續下降,需排查消化道出血或腫瘤。結合症狀和病史:發熱伴白細胞升高提示感染;皮膚瘀斑伴血小板降低提示出血性疾病。
結語
血常規報告單上的「↑↓」符號,是身體發出的健康信號。雖然它不能直接診斷疾病,但能提示醫生「從哪里查起」。拿到報告時,先關注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大系統的關鍵指標,再結合自身症狀初步判斷,最后交給專業醫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