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2 08:13
2025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實施5周年。
在深圳市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近1800萬人口,創造着3.68萬億元經濟總量。當城市以縣級區域的面積承載着省級的經濟體量,發展的需要、資源的告急、保護的重任,都聚焦於國土空間之上。
從灘塗漁村到拔地而起的超大城市,又從「大城市病」纏身到擁山抱海、生態宜居,深圳不斷書寫着奇蹟。
奇蹟的背后,我們看到了規劃之力、自然之力、節約之力、改革之力的共同作用,構成治理超大城市的「深圳力學」。
規劃之力塑造自然中的城市。
深圳將建立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格局作為首要戰略,城市因此得到山水自然格局的蔭護。
從2005年在全國率先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到現行《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將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相結合,在發展的歷程中,深圳始終堅持「半邊山水半邊城」,珍視自然稟賦。《深圳市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提出建設「公園里的城市」,讓「整座城市就是一個大公園」。全國超大城市首個野生動植物保護專項規劃實施,讓野性山海與活力都市交相輝映。佈局「耕地融城」,讓現代都市里也有田園風光。
自然之力保育城市中的自然。
對自然最好的致敬,應是迴歸自然本身。深圳以「原真性、親自然、低擾動」理念借力自然,保育山海自然生態網絡。
實施「山海連城」計劃,讓山與山、山與海、人與山海之間不再有鋼筋水泥的阻隔。鯤鵬徑、徒步徑、空中綠道……一條條生態廊道,縫合着被城市快速發展切斷的生態系統肌理。拿出「放大鏡」,建好全國唯一處在城市腹地、面積最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大小公園裝進城市各個角落。打開「廣角鏡」,深港合作、深圳都市圈跨區域合作讓綠色生機在整個大灣區蔓延。
節約之力保障城市發展空間。
用好每一寸土地,才能守好每一片綠色。作為全國最早進入土地存量時代的城市,深圳堅持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深圳探索構建完備的政策「工具箱」,在低效土地上「種」出了一塊塊「高產田」。核心區與非核心區輾轉騰挪,實現「寶地寶用」。混合用地向片區尺度拓展,讓市場擁有更大自主權。「工業上樓」打造高品質產業空間,推進地下空間複合化利用,立體城市呼之欲出。土地的集約度帶來發展的集約度,讓城市結構更優化、空間格局更合理。
改革之力催動城市永遠向前。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賡續改革基因,用足用好綜合改革關鍵一招,自然資源管理制度不斷迭代升級。
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向全要素自然資源配置轉變,加快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創新藍碳交易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以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為契機,構建覆蓋調查監測、確權登記、碳匯計量、底價評估、市場交易、金融支持的碳匯交易全鏈條。實行「林長+」,讓民間力量活躍在第一線,凝聚保護自然資源、共建理想城市的合力。
蓮花山下,深圳市城市規劃展覽館內,人們置身於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幅長達600多米的「深圳長卷」,在72米的牆面中徐徐展開,山海與城市交相輝映,生機勃勃。這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正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拔節生長。(李倩 李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