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自動駕駛「乘風」出海

2025-07-22 06:34

轉自:北京日報客户端

從中國到新加坡、阿聯酋、沙特、美國,從環衞車、礦用卡車到小巴車、出租車……中國自動駕駛的腳步正逐步從國內邁向全球,一場由技術驅動的出行熱浪正從中國涌向世界。隨着技術持續突破、應用場景拓展,無人駕駛正從單點示範走向全領域覆蓋,一個萬億級的全球市場正在加速形成,而中國力量正成為其中的重要參與者。

中國自動駕駛企業掀出海潮

在新加坡度假勝地聖淘沙,全球遊客紛至沓來,來自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正搭載着遊客駛向他們的目的地。7月17日,文遠知行宣佈旗下自動駕駛小巴Robobus在新加坡RWS聖淘沙名勝世界開啟純無人運營,成為東南亞首款實現「車內無安全員」運營的自動駕駛車輛。

加速出海的中國企業不只是這一家。7月15日,蘿卜快跑宣佈與Uber戰略合作,數千輛蘿卜快跑無人駕駛汽車將接入Uber全球出行網絡。根據約定,今年年底前,蘿卜快跑與Uber將在亞洲和中東地區部署蘿卜快跑第六代無人駕駛汽車,未來將逐步擴展至美國和中國大陸以外的全球多個市場。服務上線后,乘客可通過Uber App呼叫到由蘿卜快跑提供服務的無人駕駛車輛。這也是迄今為止史上最大車輛規模的無人駕駛合作。

國際出行巨頭Uber的「中國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在百度之前,Momenta、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已相繼與Uber達成合作。另外,小馬智行還在美國、韓國、盧森堡等國持有Robotaxi(自動駕駛出行)牌照。

在面向大眾提供服務的無人駕駛乘用車之前,礦山、物流等垂直領域的出海步伐邁得更早。馭勢科技透露,其已與三十多家頭部企業開展研發和商業化合作,在機場或廠區無人物流、無人巴士、無人配送、乘用車智能駕駛等多個場景中實現商業化落地,服務全球6個國家和地區的超百家客户。

各國政策放寬助自動駕駛「破浪」

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多年,緣何在此時組團「出海」?業內人士分析,技術突破與成熟度提升使得關鍵零部件成本大降,全球各國政策相繼放寬,成為助推無人駕駛商業化提速的兩大因素。

以蘿卜快跑為例,出海底氣源於在國內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商業化實踐。在武漢覆蓋全市12個行政區及天河機場、跨江橋樑的駕駛場景,在廣州、珠江新城等繁華區域的密集車流中,「AI司機」積累了大量電動車突然變道、行人違規橫穿等複雜場景的應對能力。截至今年3月,其已在中國十余個城市實現全無人化運營,累計提供超千萬次出行服務,安全行駛里程突破1.5億公里。成本方面,蘿卜快跑去年推出的第六代無人駕駛車成本已降至20.46萬元,比早期下降80%。

從中國自動駕駛企業的出海目的地不難看出,中東、東南亞正成為中國自動駕駛企業出海首選。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段玉婉分析,中國無人駕駛企業呈現出根據出海目的地區域情況策略差異化的趨勢,東南亞與中東地區因政策開放、應用場景明確,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前沿陣地;針對歐洲地區則聚焦於L4(高度自動駕駛)技術的部署和落地。

以阿聯酋為例,根據迪拜自動駕駛交通運輸戰略,阿聯酋計劃在2030年將迪拜25%的出行轉化為自動駕駛智能出行,這一目標也是阿聯酋國家人工智能戰略的一部分。

國際征途須避免「燒錢換市場」

自動駕駛落地背后的巨大市場引力驚人。高盛報告指出,全球Robotaxi市場預計將迎來爆炸式增長,到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億美元至457億美元。美國銀行的最新報告稱,到2040年,自動駕駛汽車市場總規模可能增長至1.2萬億美元。

然而,擁抱藍海之前,需要跨越的荊棘也不容小覷。記者注意到,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大都處於盈利前的大規模投入階段,文遠知行、馭勢科技等多家企業都面臨長期虧損的難題。在此背景下,能否在海外拓展的過程中平衡研發投入、市場投入與商業化回報,避免「燒錢換市場」,成為出海企業面臨的共同挑戰。

「無人駕駛產業競爭,不進則退。白熱化的國際競爭態勢,凸顯我國加快發展無人駕駛的緊迫性,中國亟須強化政策支持。」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委員劉興亮説,無人駕駛經過了長期的研發與試驗,如今已處於規模化落地產業的臨界點,誰能在這最后階段加速突破,誰就有可能搶先佔領市場高地,決定未來行業格局。他建議,只有形成「技術領先-政策保障-商業閉環」的正向循環,才能確保我國在這場關乎未來出行行業話語權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來源:北京日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