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民企正在引領氫硼聚變前沿研究

2025-07-22 03:0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轉自:中華工商時報

    作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未來能源方向,氫硼聚變憑藉燃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廉、無放射性廢料及可以直接高效發電等優勢,展現出廣闊的商業化前景。

    隨着近年來科研界的多項突破實現,聚變科技目前處於工程可行性驗證向商業化應用落地的關鍵過渡階段,正成為吸引全球目光的前沿性科技革命焦點。

    由新奧集團主辦的第三屆氫硼聚變研討會日前在河北舉辦。多個國家和地區近50家頂尖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聚焦氫硼聚變前沿探索、成果交流和前瞻應用等話題。

    新奧能源研究院院長劉敏勝表示,聚變能作為清潔無碳的能源形式,其研究已不僅是一項前沿科技探索,更是關乎人類未來生存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主辦方新奧集團近期在該領域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其「玄龍-50U」聚變裝置今年首次達成百萬安培氫硼等離子體放電,並創下秒級1.2特斯拉以上球形環中心磁場的世界紀錄。

生態合作提速:

聚變成全球前沿科技革命焦點

    在各國政府以外,科技巨頭們紛紛以不同方式佈局聚變技術研發,其目光不僅投向更清潔、高效的能源解決方案,更着眼於這一未來能源技術對全球社會經濟格局的根本性重塑。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德國物理學會等離子體物理分會原主席霍迪認為:「聚變研究需要集全球智慧,中國在某些領域已實現並跑甚至領跑。在人類共同的能源短缺挑戰面前,需要秉承開放合作之道。」

    作為中國最早開展商用聚變能開發的民營企業,新奧長期堅持自籌投入,目前已組建起由資深聚變專家領銜的老中青結合、國際化的高水平聚變研發團隊,通過校企聯盟、共建實驗室等多種生態方式推動聚變人才的培養與前沿研究。今年新奧還啟動了氫硼聚變研究基金,吸引國內19所機構提交27份提案,最終18個開創性項目獲得資助,以生態合力加速聚變技術突破。

能源轉型破局:

氫硼聚變突破重塑全球格局

    在全球能源結構加速轉型與「雙碳」目標的迫切需求下,氫硼聚變正以其獨特優勢成為聚變科研領域的全新亮點。相較於傳統核能技術,氫硼聚變堪稱理想型的「未來能源」,其反應產物為氦核,無中子輻射污染,從根源上消除了核安全隱患。氫硼燃料更是「取之不盡」,氫元素廣泛存在於水中,硼在地殼中的儲量遠超石油與煤炭,僅我國青海柴達木盆地的硼資源就足夠支撐全球能源需求千年以上。

    氫硼聚變領域的關鍵性突破正加速到來,新奧集團自主研發的「玄龍-50U」球形環氫硼裝置在今年上半年陸續取得的重大成果突破,不僅驗證了氫硼聚變商業化的核心可行性,更標誌着中國聚變裝置躋身國際先進行列。自2017年深耕該領域以來,新奧已構建全鏈條研發能力,整體參數國際領先的下一代球形環聚變實驗裝置——「和龍-2」計劃2027年建成。

    未來能源探索:着眼人類文明的全球協作

    氫硼聚變的商業化不僅是能源迭代,更是人類文明形態的躍升。依託氫硼聚變近乎無限的燃料供應與零污染特性,人類將徹底擺脫化石能源依賴,電力成本或降至傳統能源的十分之一,為AI算力、星際探索等領域解鎖無限可能。

    作為迄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之一,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對外發言人拉班·科布倫茨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聚變實驗平臺,ITER計劃匯聚了來自全球的幾萬名科研人員開展國際協作。新奧在球形環氫硼聚變領域的積極探索,是對全球聚變科研發展的重要貢獻。ITER未來希望加強與私營企業的合作,攜手推動全球聚變科技加速發展。」

    新奧聚變實驗首席科學家石躍江表示,新奧快速地迭代更新裝置,就是根據商業化總目標的一個倒排,根據新奧路線圖,未來十年要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解決工程放大問題,計劃在2035年進入聚變堆階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