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鏈博會觀察|從一塊電池出發,解密中國供應商與蘋果的共生密碼

2025-07-21 18:31

今年是鏈博會的第三年,也是蘋果第三次攜供應鏈企業來到現場。從藍思科技長盈精密到今年的欣旺達、山東創新集團及傑仕德,三年三次參展背后則是蘋果與中國供應鏈企業的協同發展與科技創新。

在蘋果展區內,欣旺達將自研的磁懸浮輸送產線搬到了現場。「這項技術用於鋰電池生產工序之間的自動搬運。在速度方面,它可以達到6米/秒,是傳統皮帶流水線速度的2-3倍。」一名欣旺達員工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成立於1997年的欣旺達,自2012年起,便為iPhone提供電池,目前已擴展至iPad、Mac、Apple Watch、Airpods等產品線。「我們學習到蘋果的先進理念,深化對智能製造的理解與創新,積極探索數據驅動的生產優化模式,推動產線從‘自動運行’向‘自主決策’進階,公司在智能化領域處於行業領先水平。」欣旺達董事長兼總裁王威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一塊屏幕、一塊電池、一個外殼……從生產到組裝,iPhone串聯起了全球供應鏈,而在其中,中國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Apple全球200家主要供應商中有超過80%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即超過 160家在中國有製造,這里的供應商敢想敢做,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我們為在中國建立的卓越合作伙伴關係感到無比自豪。」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以下簡稱「鏈博會」)上,Apple亞洲採購及運營管理副總裁崔玉善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從一個個電子零部件出發,中國正在成為蘋果供應鏈的基石,也是其得以持續增長的關鍵。

一塊電池

中國製造的升級

成為蘋果的供應商,欣旺達用了15年時間。此次鏈博會上,欣旺達展示了自主研發的磁懸浮輸送產線,相比於傳統的皮帶和轉盤系統,其作用是提高輸送速度、定位精度和設備重複使用率。

除了速度提升2-3倍,該產線系統的定位精度達到了0.01毫米,精度提升一倍。欣旺達工作人員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以蘋果手機電池焊接為例,傳統皮帶流水線一天一個班次,大約生產七八百塊,現在可生產1000多塊,效率提升約30%-40%。

欣旺達的磁懸浮輸送產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韋博雅 攝 欣旺達的磁懸浮輸送產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韋博雅 攝

欣旺達工作人員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欣旺達構建了複雜的焊接質量保證體系和在線檢測體系,通過多環節 AI 技術確保焊點質量。比如,在焊前,設備通過IFs 傳感器檢測激光焦距,保證焊接精度;在焊接的過程中,通過光傳感器採集焊接光譜,並結合機器學習算法建立模型,通過AI分析光譜是否存在衰減、打偏等異常情況。

在現場,記者看到,一臺iPhone手機正在激光焊接的設備上工作。據工作人員解釋,該手機的攝像頭被用於焊點檢測,「iPhone攝像頭比工業相機的分辨率更高,而且功耗也比較低,所以可以用它的攝像頭來對焊點進行拍照,以判斷焊點表面是否合格。」

在公開報道中,欣旺達成立之初是以3C消費類電池起家,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欣旺達靠着銷售手機、MP3等消費電子類產品完成了最開始的積累。康佳、聯想、飛利浦、欣旺達逐漸成為深入供應鏈的知名品牌。

進入「果鏈」,是欣旺達的再一次轉變。

「我們與蘋果不是簡單的買賣關係。」在王威看來,蘋果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極致產品導向」的理念體系。與其他科技企業不同,蘋果首先定義產品的完美設計,再反向推導對工藝和流程的嚴格標準,這種模式帶動整個供應鏈實現系統性升級,這是一種共生模式。

從一家小作坊到成為蘋果核心供應商,背后是中國製造業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的變遷和技術躍遷。

據悉,欣旺達2024年研發投入超過33億元,近五年(2020-2024年)累計研發投入約130億元。據其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報告期內實現總營收122.89億元,同比增長11.97%;實現歸母淨利潤3.86億元,同比增長21.23%,基本每股收益0.21元。

當AI成為新一代科技浪潮的推動因素,欣旺達也在加大對於AI的投入力度。據介紹,欣旺達融合AI與數據中臺,實現自適應決策(ML),並通過數字孿生達成遠程運維與運營管理。通過「虛實結合」實時映射工廠的全生命周期過程,實現工廠的智能化管理和決策。其中,氣缸預測性維護AI模型,能夠準確預測氣缸故障,降低非技術停機時間。

「過去的一年,公司電池業務不斷突破,新材料、新技術相繼涌現,能量密度不斷提升,以持續創新築牢公司競爭優勢。」王威告訴記者。

2.5秒組裝一個

「果鏈」組裝智能化提速

與欣旺達一同來到此次鏈博會現場的,還有傑士德與山東創新集團兩家供應鏈企業。傑士德集團董事長景余祥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指出,「技術創新方面,公司產品品類從簡單的組裝機擴展為能夠覆蓋總裝工廠組裝線大部分種類的設備,通過模塊化、標準化實現柔性解決方案。」

山東創新展示用來生產 Mac mini外殼件的再生鋁材料。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韋博雅 攝 山東創新展示用來生產 Mac mini外殼件的再生鋁材料。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韋博雅 攝

與欣旺達不同的是,傑士德從成立到走進「果鏈」,其僅用了兩年。2008年,從為MacBook提供手動載具開始,如今已成為中國領先的自動化解決方案提供者。

據景余祥介紹,2008 年,傑士德以手動載具產品為起點,開始了與蘋果的首個合作項目MacBook Air生產線。隨后在 2009 年承接 iPad 項目,2012 年深度參與iPhone 5 的 FATP 開發,公司由此實現了首次突破性增長。「 2015 年后,我們抓住AirPods 產線自動化機遇實現規模倍增,2019 年又戰略性拓展至電源適配器等新領域,進一步擴大業務覆蓋領域。到 2024 年,我們成功交付 iPhone 后殼全自動生產線,向「熄燈工廠」邁進關鍵一步,標誌着傑士德已具備整線自動化解決方案能力。」

此次傑士德在鏈博會展示了微型O型圈自動組裝設備和APE機械手。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O型圈通常安裝在iPhone等產品的按鍵部位起到密封作用,傳統上因為尺寸小、靜電導致粘連等原因,導致該工序上料繁瑣、效率低。因此,傑士德與Apple 團隊共同開發了「雲上料系統」,利用離子風消除靜電、 自動排列分離O型圈,使設備實現了O型圈的全自動安裝。

「人工組裝一個微型O型圈,需要花費一分鍾,現在通過自動組裝設備,可以做到2.5秒一個,整體算下來可以節約20個人左右。」傑士德展區一名員工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該設備在2018年左右便開始投入使用,目前安裝精度達到了99%以上。

組裝后的微型O型圈。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韋博雅 攝 組裝后的微型O型圈。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韋博雅 攝

一名在傑士德工作了8年的員工告訴記者,其感受到,近年來,蘋果和傑士德的合作向綠色環保傾斜,傑士德也隨之向綠色工廠方向迭代,公司通過數字工廠、工藝創新、模塊化設計等踐行綠色製造理念。

山東創新集團2009年最初為iPad提供外殼原材料,目前業務拓展至MacBook 、iPad、Apple Vision Pro 等多系列產品。隨着綠色生產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升級的重要方向,山東創新集團和蘋果的合作也走向綠色化。

此次鏈博會上,山東創新集團展示了用來生產 Mac 外殼件和 iPad 外殼件的100%再生鋁材料,同時,還再現了再生鋁—鑄造—擠壓—數控機牀(CNC)精加工全流程製造鏈。山東創新集團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以首款碳中和 Mac mini 為例,山東創新集團採用綠電和100% 再生鋁進行生產製造,通過2.0製程減少了材料損耗。

蘋果副總裁及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葛越指出,過去這5年,蘋果在中國智能製造和綠色製造領域投資已經達到了200億美元,今后將繼續通過投資等動作推動本土供應鏈的迭代升級。

三年10家供應商參展

中國供應鏈與蘋果共生

今年是第三屆鏈博會,也是蘋果第三次攜供應鏈企業參展。2023年,首屆鏈博會,蘋果公司與藍思科技、博眾精工、長盈精密三家中國供應商參展;2024年,蘋果共攜四家供應商參展,分別為領益智造歌爾股份水晶光電以及裕同科技。今年,欣旺達、山東創新集團、傑士德的加入,構成蘋果供應鏈的參展新陣容。

Apple亞洲採購及運營管理副總裁崔玉善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中國製造業的智能製造水平在全球都處於領先地位。蘋果通過與供應商緊密合作,加速數字孿生技術的採用和柔性孿生技術的進步,「許多供應商還深化了垂直整合,並拓展了新的業務領域。」

對於中國製造業的優勢,傑士德一名員工向記者表示,「國內製造業不僅擁有先進的製造理念和持續迭代的工廠模式,在先進技術獲取、生產設備精度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優勢。」 他特別提到,在製造領域,近年的變化更是趨向智能化 ——以往依賴人工組裝易產生物料損耗和不良品,但通過智能製造,產品良率和質量都得到了質的提升。

在欣旺達員工的眼里,中國企業具備強大的產業鏈整合能力,可組合上下游資源形成生產能力,「做電池離不開上下游產業鏈的協作,和蘋果合作以來,我們並不侷限於做簡單的產品交付,而是進行持續的技術開發。」

與蘋果的合作,也為供應鏈企業注入成長動能。據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合作過程中,蘋果不僅協助欣旺達優化產線,還整合供應鏈內其他廠商的資源與能力,通過共享機制實現資源互通;同時,雙方通過技術交流,相互傳遞優質技術與經驗,共同提升智能化水平。

「我們希望通過不斷創新,與蘋果共同實現綠色智慧增長,助力蘋果加速邁向 2030 碳中和目標。同時,憑藉傑士德在自動化領域的技術積累與創新實踐,推動各產業技術變革,加速高質量創新發展,強化中國製造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傑士德集團董事長景余祥表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韋博雅 張晗 編輯 陳莉 校對 穆祥桐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