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1 20:06
持續的通貨緊縮壓力、能源需求下降以及勞動力市場狀況惡化,指向美國經濟更廣泛、更結構性的深層轉變。
2025年4月,美國消費者可自由支配支出放緩,表明美國經濟陷入消費疲軟的衝擊之中。然而,主要差旅業者卻對此表示謹慎樂觀,認為這只是因為關税貿易政策等相關不確定性導致的暫時現象,主要酒店連鎖品牌如希爾頓和温德姆,以及航空公司如達美、西南和美國航空等各公司管理團隊向投資者保證,一旦貿易政策穩定,歷來是經濟增長可靠引擎的美國消費者將恢復在旅遊、酒店和休閒領域的支出。
然而美國新近發佈的6月經濟數據表明,消費低迷並非由貿易擔憂引起的短暫事件。持續的通貨緊縮壓力、能源需求下降以及勞動力市場狀況惡化,指向美國經濟更廣泛、更結構性的深層轉變。
可自由支配行業的通貨緊縮壓力
最新的美國經濟指標與預期的關税引發通脹激增背道而馳。6月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報告顯示,美國可自由支配支出類別顯著疲軟。酒店和汽車旅館價格環比下降3.7%,拖累了更廣泛的住房指數,使其增長速度降至2021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航空票價等交通運輸服務僅小幅上漲0.16%,這一數據在2月和3月大幅下降,4月僅略有回升。從2月到6月的五個月期間,美國交通運輸服務價格淨值為負,凸顯了需求的持續疲軟。
美國6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數據進一步描繪了更為嚴峻的圖景。6月美國總體PPI僅上漲0.01%,遠低於經濟學家預期,此前4月和5月連續兩個月下降。四個月的淨變化為下降0.1%,這是罕見的通貨緊縮跡象。更令人擔憂的是,剔除了食品、能源和貿易服務的核心PPI在三個月內第二次出現負值,三個月變化為-0.1%,這是自2020年6月以來的首次下降。與消費者可自由支配支出相關的特定行業受衝擊最為嚴重:旅行住宿服務下降4.1%,批發航空乘客服務下降2.7%。
在那些被認為受到關税成本壓力影響的經濟體中,美國經濟極為罕見地出現了通貨緊縮趨勢。媒體和一些經濟學家大力宣傳的「關税通脹敍事」幾乎得不到數據支持。相反,受消費者可自由支配支出決定的各行業企業卻難以維持其定價能力,這是消費者需求疲軟的明顯信號。
能源需求:消費者活動的代理指標
能源使用數據進一步證實了消費者活動的下降。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報告稱,汽油消費的代理指標——汽油供應量在7月11日當周降至每日849萬桶,四周平均值為899萬桶,這顯著低於2024年同周的878萬桶和四周平均914萬桶。從季節性來看,2025年汽油需求弱於2023年和2024年,甚至與2022年的低點相當,當時高企的汽油價格抑制了消費。2025年汽油價格也持續疲軟,儘管季節性預期應有上漲,但並未出現,進一步表明是需求不足而非價格抑制。
航空燃料和餾分油等美國總體石油需求也反映了這種疲軟,其八周平均總石油供應量約為每日2010萬桶,略低於2024年和2023年的同期水平,僅略高於2022年。這種持續的能源使用下降與旅遊和休閒活動的減少一致,強化了CPI和PPI數據中觀察到的通貨緊縮壓力。
企業反應:樂觀與現實的碰撞
2025年4月的公司財報為美國經濟最初的樂觀情緒提供了支持,但隨即面臨關鍵經濟數據的挑戰。希爾頓是全球第一家調整2025年展望的美國主要酒店運營商,它下調了客房收入增長預測,理由是消費者旅遊支出放緩。據路透社報道,希爾頓將此歸因於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税政策引發的「全球貿易戰」,這加劇了經濟不確定性。無獨有偶,温德姆的首席執行官傑夫·巴洛蒂承認「宏觀環境不確定」,但強調公司憑藉輕資產、僅限特許經營的模式具有韌性。巴洛蒂在4月30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低迷可能只是暫時的,並專注於運營紀律以渡過難關。
類似情緒也蔓延到航空業界。達美航空在4月的財報中指出,由於關税相關經濟不確定性,旅遊需求「基本停滯」。達美、西南和美國航空撤回了2025年的財務預測,反映出對消費者行為的謹慎態度。然而,到7月初,達美報告部分復甦,預訂穩定,高端票價收入同比增長5%,忠誠計劃收入增長8%。然而,面向更廣泛消費者羣體的關鍵指標主流艙票價收入下降,凸顯了大眾市場的持續疲軟。
這些企業最初將關税擔憂作為消費者支出減少的主要原因。然而,CPI和PPI數據中缺乏關税引發的通脹的證據,表明消費疲軟的根源在其他方面。企業對關税不確定性的關注可能是一個方便的替罪羊,轉移了對經濟中更具結構性問題的關注。
真正驅動因素:勞動力市場惡化
僅將消費者支出低迷歸因於關税擔憂的説法經不起推敲。相反,數據表明勞動力市場狀況惡化是可自由支配支出減少的主要驅動因素。消費者並非僅僅對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做出反應,而是對就業和收入的切實擔憂做出迴應。
關鍵數據支持這一觀點:首先,近期美國勞動力市場報告顯示失業率上升和就業增長放緩。例如,BLS的6月就業形勢報告顯示,美國失業率升至4.2%,2025年上半年非農就業增長平均每月12萬個,低於2024年的18萬個。包括U-6在內的更廣泛的失業率指標也上升,反映了勞動力市場的更大壓力。其次,收入增長實際可支配個人收入增長停滯,經濟分析局(BEA)報告2025年第二季度年化增長率為0.8%,低於2024年的1.5%。收入增長放緩直接影響了消費者在旅遊和休閒等非必需品上的支出能力。再次,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從2025年第一季度的70.5下降至6月的66.2,主要是由於對就業保障和經濟前景的擔憂,而非貿易政策。
這些勞動力市場挑戰解釋了消費者為何減少可自由支配支出,導致酒店和航空等行業的通貨緊縮壓力。企業定價能力的不足不僅反映了需求疲軟,還反映了消費者行為的更廣泛轉變,家庭優先考慮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市場失調:股市與經濟現實的脱節
2025年美國股市表現與基礎經濟數據形成鮮明對比。在關税延迟和貿易協議公佈后,受到消費低迷只是暫時的樂觀情緒影響,美國股市飆升至歷史新高。達美等利用這種情緒,突出預訂穩定等正面指標以迎合投資者預期。然而,CPI、PPI和能源需求數據的持續疲軟表明,市場對經濟軌跡的定價出現偏差。
這種脱節並非新鮮事。歷史上,股市常常在期待「軟着陸」或快速復甦的希望下上漲,隨后因持續的經濟疲軟而被糾正。當前的樂觀情緒假設一旦關税不確定性完全消退,消費者支出將反彈。然而,數據表明,低迷緣於結構性問題,勞動力市場惡化、收入增長停滯和消費者優先級轉變等問題不太可能迅速解決。
對政策和企業的啟示
消費低迷加劇對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具有重大影響:首先,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和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強調了關税引發的通脹風險,但可自由支配行業的通貨緊縮趨勢表明面臨不同的挑戰。核心PPI出現罕見負值,美聯儲可能需要重新考慮其利率立場。持續的疲軟可能需要更寬松的政策來刺激需求,儘管這可能加劇本已脆弱的經濟中的債務水平。
其次,企業戰略酒店連鎖和航空公司必須適應需求長期疲軟的時期。削減成本措施,如裁員或縮減擴張計劃,可能變得必要,但這可能進一步削弱消費者信心和支出。像温德姆這樣採用輕資產模式的公司可能表現更好,但在通貨緊縮環境中,定價能力受限對它們也構成挑戰。
再次,消費者行為消費者優先級向必需品的轉變表明支出模式發生了更長期的變化。可自由支配行業的企業可能需要轉向以價值為導向的優惠,如折扣或忠誠激勵,以重新奪回市場份額。
總而言之,2025年的消費者支出低迷並非對美國關税不確定性的短暫反應,而是美勞動力市場等更深層次經濟挑戰的症狀。可自由支配行業的通貨緊縮壓力、能源需求的下降以及企業指引均指向美國消費結構性轉變,而非暫時低迷。儘管美國股市和企業領導者抱持樂觀態度,希望快速復甦,但硬數據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受到就業和收入擔憂的驅動,消費者不僅謹慎,更在大幅削減支出。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必須面對這一現實,超越關税敍事,解決美國經濟中的根本弱點。否則,可能延長消費低迷,對經濟增長和穩定造成深遠后果。
(作者系浙江現代數字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