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智能穿戴設備會議

2025-07-21 17:51

(來源:老司機駕新車)

1、產品矩陣分類與佔比分析

·產品矩陣分類:華米手錶業務主要分三個系列:運動手錶系列對標高階運動手錶品牌佳明、遠峰松拓等,定位運動功能需求;balance線(原GT線)面向中年商務人士,平衡生活與健康運動,風格偏商務,對標華為GT系列及小米s系列;青春手錶系列(入門級)面向年輕羣體,含在校大學生和女性客户,產品輕巧輕薄、價位中低端、造型討喜,對標小米紅米系列及白牌產品。

·各系列佔比與毛利:發貨量佔比上,青春手錶系列佔50%-70%;運動手錶系列佔15%-30%;拜拜力士事業部佔比少,約5%-15%(每年約1款)。營收方面,balance線與運動手錶系列定位中高端,營收佔比略高於發貨量佔比,主營業務仍為中低端的青春系列。青春系列毛利率為20%-30%。

2、毛利率提升邏輯與2025產品規劃

·毛利率提升原因:公司產品毛利率保底目標為40%,部分產品更高。運動手錶系列(如T23)毛利率至少達40%,戒指產品高毛利也貢獻顯著,其初期上市價299美金,初期BOM成本80多美金,良率提升后降至60多美金,疊加部分末期產品影響,推動整體毛利率提升。

·2025年運動線產品規劃:2025年運動手錶計劃推三款新品。T23 Pro於9月上市,硬件升級但價格不變,預計是主力產品,主要貢獻在Q4。Ultra最早10月上市(可能推迟),錶盤大、金屬元素多、偏重,對營收幫助有限。表徑偏小款(約43 -45毫米)上市更晚,貢獻不大。前三個季度以去年T23為主,去年主力是末期的t Rex two,今年是t Rex three及t Rex three Pro,預計今年表現更好。

3、二季度業績預期與拐點判斷

·二季度盈利預期:二季度預計扭虧為盈。上半年有多款核心產品集中上市:春節前active 2R已上市;Q1上市跑量產品B6,對標紅米watch 5;active 2S預計在4 -5月上市,最晚在Q2末端貢獻營收。因Q1上市的active 2R、B6在Q2會帶來較大營收,疊加Q2末端active 2S的助力,二季度營收預計優於之前預期和去年同期。

·業績拐點判斷:二季度或成華米業績拐點,若市場營銷和產品定位做好,盈利有望維持。此前虧損原因:一是市場大環境影響;二是與小米合作終止;三是2022年產品定位誤判,上市前提價但配置未變,銷量下滑;四是2023年產品規劃緩慢,控制新品數量,2024年僅一款新手錶T23 Pro,去年缺新品影響營收。當前產品策略已調整,迴歸原有價格路線,恢復競爭力。

4、品牌定位與競爭策略

·品牌對標策略:華米各產品線具有明確的對標目標及競爭策略。運動線以佳明為對標對象,其運動手錶功能與佳明全面對應,在心率和GPS性能無明顯短板的情況下,價格僅為佳明的30%-40%。由於佳明市場規模大且淨利率超20%,華米目標為搶佔其市場份額。balance系列則對(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標華為,部分功能向蘋果追趕;青春線直接與紅米系列PK。通過各產品線的精準對標,華米形成了清晰的市場搶佔策略邏輯。

·差異化競爭優勢:華米在品牌競爭中具備多方面的差異化優勢。從產品功能看,運動手錶支持零下30度的低温功能;技術能力方面,其健康和運動相關的算法(如GPS軌跡、心率、血氧等)由中國、加拿大、美國等多地團隊持續優化迭代,同時擁有自研的黃山系列芯片,芯片團隊負責主芯片、藍牙芯片、心率AFE芯片及傳感器等的研發。質量管控上,運動產品通過軍工認證,並採用IPD流程對產品全製程進行管控,相比白牌或其他品牌具有質量優勢。設計實力方面,ID團隊經驗豐富,多個系列產品獲得紅點獎,核心設計師長期從事該領域且主要在美國。量產經驗上,手環累計出貨量已超過1億隻,通過成熟的流程和技術能快速解決產線問題。此外,華米作為從小米手環發展起來的品牌公司,多年專注穿戴產品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綜合來看,華米在產品規劃、技術、質量、設計及量產等方面的優勢,使其在迴歸正軌后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歷史上曾達到全球出貨量第四名(前三名分別為蘋果、三星和華為)。

5、供應鏈與核心零部件拆解

·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運動手錶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體系覆蓋多領域。藍寶石蓋板,早期與伯恩、藍思合作,后因量下降成小客户,把控難,轉向規模更小的供應商,如華清等。AMOLED屏幕核心供應商是京東方和維信諾。電池方面,品牌較好的有ATL、億緯、維多利,運動手錶因做低温,核心主供為ATL,億緯為二供。主芯片採用華米自研的黃山系列芯片,通過易通科技供應。華米內部芯片團隊負責研發,通過易通科技進行商務供應,內部視為同一家公司但對外獨立。華米2018年開始自研黃山系列芯片,2021年作價2000萬將黃山芯片2和2S相關技術轉讓給易通。易通科技芯片團隊涵蓋黃山系列主芯片、在研的藍牙芯片、心率AFE芯片及傳感器等。內部對易通科技定位雖為關聯方,但合作流程嚴格,按供應商標準驗收,華米為導入芯片投入的軟硬件研發費用會折算到易通的芯片研發成本中。

·成本結構分析:運動手錶主要成本包括金屬邊框、心率板、氣壓計等關鍵部件及電子部分與結構料。金屬邊框,不鏽鋼材質便宜,鈦合金成本高,重量不同價格在40 -70元/個。心率板由AFE、4PD及LPC等組成,總成本約10元。氣壓計單價約10元。電子與結構料是主要成本項,結構料包括屏幕玻璃、邊框、喇叭、支架等,非特殊殼料的結構料利潤空間小。

6、內部管理與現金流狀況

·成本管控措施:公司從產品端和費用管控端兩方面進行成本管控。產品端嚴格把控樣機數量,以往經濟充裕時一款產品實驗樣機達幾千台,如今通過單體測試代替整機測試,僅保留必要的整機測試,整機數量至少降低一半。費用管控端加強出差及其他日常費用管理,實施月度和季度預算管控。

·現金流與庫存情況:據CFO季度財報解讀,公司現金流充裕,有銀行信用貸支持,未出現因資金問題砍項目或發不出工資的情況。2022年,因2021年下半年全球缺貨時公司全力生產,2022年初業務放緩,導致庫存呆滯。經過兩年消耗,目前呆滯庫存幾乎清零,僅余部分老產品,此前被佔用的現金已部分收回。不過,因營收降低,公司當前充裕程度不如以往。

Q&A

Q: 華米2024年起停止小米代工業務,目前以自主平臺業務為主,各產品矩陣的佔比及公司規劃如何?

A: 華米手錶業務分為三大產品矩陣:運動手錶系列對標佳明、遠峰松拓等,預計佔比15%-30%;原GT線面向商務人士,對標華為GT系列、小米s系列,佔比5%-15%;入門級或青春手錶系列面向年輕人、在校大學生及女性客户,主打輕巧輕薄、中低端價位,發貨量佔比50%-70%。balance線與運動手錶屬中高端產品,營收佔比略高於銷量佔比,但主營業務仍為中低端的青春系列。

Q: 上述提及的各手錶系列佔比是否指發貨量?

A: 提及的佔比指發貨量。其中,balance線與運動手錶系列定位中高端,因此其營收佔比略高於發貨量佔比;但公司主營業務仍為中低端的青春手錶系列。

Q: 2024年全年財報毛利率達38.5%,若砍掉小米業務且青春線毛利率僅20多,如何通過佔比不高的balance系列及Trex系列將整體毛利率提升至38.5%?

A: 主要得益於運動手錶系列較高的毛利率,其中2024年發貨較好的產品包括tRex3系列、一款售價299美元的戒指,疊加以往處於生命周期末期的個別產品,綜合作用下推動整體毛利率提升。

Q: 2025年五年展望下,户外手錶的產品佔比是否有進一步提升的趨勢?

A: 從當前產品規劃看,今年運動手錶將推出多款新品:9月上市的T23Pro;Ultra款;表徑43-45mm的mini款。今年運動線主力為去年的T23和9月上市的T23Pro,前三個季度仍以T23為主。相比去年僅靠生命周期末期的tRex two支撐,今年tRex three和tRex three Pro成為主力產品,表現將優於去年。

Q: 一季度處於虧損狀態,上半年tRex 3和balance銷售表現良好,二季度經營情況預計如何?

A: 二季度預計至少達到盈利平衡,甚至可能實現盈利。主要因上半年推出多款新產品,包括tr3 Pro、青春線產品及跑量款B6。其中active 2R於春節前上市,B6和active 2R在Q1上市,active 2S計劃於4-5月上市。多款產品集中上市推動Q2營收增長,表現優於預期及去年同期,從而實現扭虧為盈或盈利。

Q: 二季度隨着B6、active 2S等產品上市,是否意味着華米近期的業績拐點?后續盈利能否維持?

A: 若市場營銷與產品定位執行到位,華米后續盈利具備維持基礎。此前虧損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市場大環境波動;二是與小米合作終止;三是2022年產品定位誤判,以及2023年產品規劃過於保守。當前產品策略已調整:2024年運動手錶規劃三款,active系列上市節奏從一年一代加快至8-9個月一代,產品定位迴歸原有價格路線並恢復競爭力。但需注意,多款新產品同步研發將推高研發成本,構成潛在風險。

Q: 華米户外產品線對標佳明時,如何確定自身消費客羣以避免僅作為佳明平替且品牌聲量不足的問題?

A: 華米户外產品線目標明確對標佳明,產品風格、功能已全面覆蓋佳明同類產品,價格為其30%-50%,且心率、GPS等核心性能無明顯短板。通過精準營銷,依託佳明較大的市場規模,有望實現市場份額搶佔。

Q: 華米户外線當前的淨利率水平如何?其產品價格僅為佳明30%-40%的定價策略是基於不盈利還是通過供應鏈成本優勢實現?

A: 華米户外線並非通過賠錢賺吆喝定價,因僅依賴穿戴系列產品,無法通過生態補貼維持虧損,故需保證盈利。運動手錶行業毛利率普遍較高,正常可達60%以上,佳明歷史毛利率約60%-70%,扣除營銷成本后仍有可觀利潤。

Q: 公司手錶產品在30%-40%定價下的盈利能力如何?

A: 項目立項時架構師已覈算該產品的毛利率、淨利率及收支平衡點。手錶銷量在2萬至4萬區間可實現研發等投入的收支平衡,后續銷量均為盈利。以TIFF系列為例,其生命周期銷量預計為三四十萬至六七十萬。

Q: 手錶產品的生命周期年限大致範圍是多少?

A: 手錶產品的生命周期年限通常為一年半至三年,最普通的產品生命周期至少為兩年。

Q: 華米手錶的供應鏈涉及哪些核心零部件及對應的供應商?其零部件採購是否具備優勢?

A: 華米手錶的供應鏈體系繼承自小米手環系列,供應商關係自該時期延續並維持。以運動手錶為例,核心零部件及供應商包括:藍寶石蓋板;AMOLED屏幕;電池;主芯片。

Q: 易通科技是否為華米關聯交易的對手方?

A: 易通科技是華米投資的企業。

Q: 華米董事長入股易通科技的情況下,易通科技提供的產品是否屬於華米自研?華米與易通科技的內部合作模式是怎樣的?

A: 華米自有芯片團隊(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負責研發相關芯片,通過易通科技進行商務供應。內部視雙方為同一主體,對外則為兩家獨立公司。

Q: 華米2021年入股易通前,雙方是否為兩家獨立公司?

A: 華米自2018年黃山第一代產品起已開展自研芯片業務,其內部硬件團隊當時已設有芯片團隊,入股易通時該團隊內部稱為經營微電子。

Q: 除2021年華米作價2000萬元將黃山芯片2及2S相關技術轉讓給易通外,華米與易通在其他領域的合作情況及內部定位如何?

A: 華米與易通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芯片業務領域,芯片團隊整體歸屬易通,研發範圍包括黃山系列主芯片、藍牙芯片、心率AFE芯片及傳感器;除上述業務外,雙方主要通過個別心率模組的商務供應進行合作。

Q: 芯片團隊掛在易通的目的是什麼?

A: 可能的原因包括:華米擁有自身供應鏈及長期合作供應商,若以華米名義開展業務可能與其他供應商形成競爭,而以易通名義可在官方層面實現區分;內部將易通視為平等供應商,產品定義與驗收嚴格遵循自身流程,不因關係近而降低標準;華米為易通芯片導入投入的人力、軟硬件研發等資源費用最終折算至易通芯片研發成本中。

Q: 對於股權等頂層關係的情況,是否因屬於老闆事務而未予關注?

A: 個人主要專注於研發端工作,對商務及其他頂層關係的內在邏輯瞭解有限。

Q: 華米的業務在億通中的佔比情況如何?

A: 華米業務在億通中的佔比不大,雙方當前商務合作主要涉及主芯片及心率相關業務。

Q: 目前華米如何定位自身品牌與產品?其產品競爭是否僅依賴性價比,是否存在其他發力點?

A: 華米定位為品牌公司,自早期推出小米手環起深耕穿戴產品多年,已形成品牌效應。其產品競爭力不僅限於性價比,核心發力點包括:產品功能優勢;產品標準高;設計能力突出;技術與量產能力強;明確產品對標策略。歷史上華米曾單季度實現全球穿戴設備出貨量第四,當前已迴歸正軌,后續競爭力有望提升。

Q: 去年銷售費用率與研發費用率下降較快,是否因內部裁員導致?

A: 去年裁員不明顯,可視為未大規模裁員。研發團隊未裁員,且在招人但因要求較高,進人速度較慢;供應鏈僅裁減2人。

Q: 去年公司內部是否提出控費相關措施?從費用率角度看,去年優化效果如何?

A: 去年公司持續推進成本管控,主要從產品端和費用管控端兩方面實施措施。產品端嚴格控制實驗樣機數量,通過單體測試替代整機測試,僅保留必要的整機測試,使整機數量較以往至少減少一半;費用端加強出差等費用的月度及季度預算管控,有效優化費用率。

Q: 公司自2022年起連續三年虧損,2025年一季度仍虧損,此類虧損對內部現金流及業務開展是否存在壓力?

A: 公司內部未感受到對產品業務的壓力,但個人層面體現為:2021年9月提薪后未再調薪;2022年年終獎標準顯著降低,原中等績效年終獎為3個月工資,現降至1個月,部分高職級員工年終獎以不同比例股票發放,導致員工認為年終獎接近死工資,不再值得關注。

Q: 華米當前是否有融資需求?若有,可操作空間如何?從內部看,業務拓展的意願是否強烈?

A: 每季度CFO財報解讀顯示,公司當前現金流充裕且擁有銀行信用貸額度,不存在發不出工資或因資金(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問題砍掉項目的情況。2022年因2021年下半年全球缺貨時大量生產,2022年初業務放緩導致庫存呆滯較多,經兩年消耗后庫存基本清零,此前被呆滯佔用的部分現金已回收。但受營收下降影響,當前現金流充裕程度較以往有所降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